青少年家庭研究领域的明日之星
孙潇然博士访谈录(下)
策划/采访:陈杉婷,张菁宸     文字整理:张菁宸,陈杉婷,邢晨牧 美工:陈杉婷 10月执行主编:陈杉婷,张菁宸
受访者简介
孙潇然博士即将成为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家庭社会科学系的助理教授(Assistant Professor, 2021年12月入职),现为斯坦福大学儿科学系、传播学系博士后、斯坦福数据科学学者。她的研究兴趣包括家庭系统过程、青少年成就发展、科技与文化环境、数据科学在家庭和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等。她博士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研究系,辅修社会数据研究方法。欢迎访问Dr. Sun的个人主页获取更多信息:https://xiaoransun.github.io/
承接上篇的访谈录(点击此查看原文),在本期的访谈中,我们将继续与小伙伴们分享孙博士在博后期间的经历与心得,基金申请的经验,以及对教职申请的建议。
发展童学会:
在博后期间你是如何充分利用资源和时间来为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作准备的?
孙博士:
我的博后是在斯坦福的人类屏幕组计划实验室(Human Screenome Project)。最初加入这个实验室做博后,目的是想学习大数据研究的实际操作技能。举个例子来说,我们收集的高时间强度数据会存储在Google Cloud Platform(GCP/谷歌云平台),如何熟练使用GCP这样的平台进行数据收集、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和分析是一个需要练习的技能。为了分析大体量的图像数据,我对技术层面的相关细节非常感兴趣,也学习了计算机视觉、深度学习等相关内容。这些技能都开拓了我的视野和研究领域。
不过,现在回过头看,如果我在博后一开始就对写什么论文形成了比较清晰的想法(而不仅仅是想着要获得什么技能)、并直奔主题地学习那些与论文直接相关的技术,我也许会有更多的产出。在找工作的时候,如果我已经发表过博后期间的科研工作,那么就可以更有说服力地证明我在这个新领域的成绩。这一方面是我有所缺憾的,也让我在求职的时候显得有断档。换而言之,我已有的发表物主要是博士期间的成果,但我未来计划开展的研究方向是延续博后期间做的项目。这样就很可能被人质疑我现在做的课题是否能成功,尤其是我们这个(新兴领域的)研究。由于我们的数据是非传统类型的数据,同时文章也很难按照传统的模式去写,发表文章的难度远远超出了我的预设。所以如果可以重来的话,我可能会(在博后)一开始就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写文章上面。
我在博后期间的一大收获是有了撰写基金的经验。博后期间,我比较幸运地任职于斯坦福大学医学院,而医学院非常注重基金申请。在医学院内部,我们有不少可以申请基金的机会,同时院里也会提供撰写基金的培训。通过写自己作为 Principal Investigator(PI/项目负责人)的基金,我受益良多。这段经历不仅提升了我撰写基金的能力,同时也让我的心态发生了很重要的转变。当我提交了第一个研究基金时,我觉得我已经做好准备开启教职生涯了,这是我在博士期间不曾有的心态。我觉得写基金很能推动这种心态上的转变——当你把你的研究计划全都写出来之后,你会发现其实做PI领导研究项目这件事情并不难做到,也会感受到自己可以是一个独立的研究者。总结来讲,我认为在博后期间要努力做到以下两点:一个是努力尽早发表论文,二是争取积累写研究基金的经验。
发展童学会:
在博后期间,你是如何平衡学习实操技术和发表论文的?
孙博士:
这一点我受到了一位博后导师的启发。我认为在博后期间,学习技能要带有明确的目的性——不仅仅是为了学习技术本身,而且要把发表论文当作最终目的之一。举个例子,当时我单纯地想学Deep Learning(深度学习), 这位导师就提醒我,当我在这上面投入了许多时间、精力和计算资源之后,最好能用它写出一篇学术文章来。要在为期不长的博后阶段发表出学术论文,首先要构思出文章的主题,然后再倒推出完成这篇论文所需要的技术。有些技术可能在实验室中已有人掌握,那么这就增加了与不同学者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无法合作,那么再有目的、针对性地自己去高效地学习这门技术。
发展童学会:
你刚才提到提交基金申请的时候突然觉得自己做好了当教职的准备,这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转变?
孙博士:
在写完我的第一个基金申请后,我意识到无论成功与否,自己都做好了当教职的准备。这个心态上的转变可能也涉及一些心理咨询上的概念:在你焦虑的时候,心理咨询师会让你把导致焦虑的原因写下来,写出来后你的焦虑就会大大减少。同理,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可能并不是能力上的问题,而是因为自己心态上的焦虑。在博士期间,我的工作相对而言比较简单,主要是上课、做助研或助教,以及写论文,没有很多其它事情需要烦恼。但是当我想到以后要做一个独立PI的时候,我就变得很焦虑。因为做PI意味着更多更杂的责任,这就不再只是写一篇论文这么简单的事了。一个优秀PI领导的研究可能最终可以衍生出几十甚至几百篇文章。而设计一个这样的宏观研究计划其实包含很多细节,比如说数据如何收集,时间和实验室人员如何管理,研究经费如何获得及分配,以及研究进展不顺时的紧急预案等等。这些细节起初一想起来会让人手足无措、感到焦虑。然而,把这些细节通过写基金的方式计划出来,就是缓解焦虑最好的方法。因为当你写出来了之后,就会发现这些事情做起来也没什么可怕的,别人能做到的事情我也可以,只要一步步执行就好。
发展童学会:
可以跟我们展开聊一下申请到这个基金的过程吗?
孙博士: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申请到的这个基金是斯坦福医学院内部一个开放给博后研究的小型基金。这和申请国家级基金时会遇到的挑战有所不同。但是获得小基金可以为申请大基金打下良好基础。在职业生涯的早期,导师的资源对于基金申请很有价值。比如,在我获得的这个基金中,我设计的研究是利用我导师已创建的屏幕组学范式去收集青少年和家长的数据。作为一个家庭研究者,我可以带给屏幕组学的创新切入点就是以家庭单位为焦点进行Family Screenome Study(家庭屏幕组研究)。这是一个基于实验室已有方法的内容上的创新。这个基金让我自己作为PI启动了数据收集及分析,并已经从中发现了一些很有趣的结果。这些结果进一步激发了我很多思考。这样,当我下一步开展独立的国家级基金申请时,我就能更有底气了。
发展童学会:
我们了解到你在学术之余有加入乐队、冲浪等等的活动。所以想问一下,在忙碌的学习工作中,你是如何维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的?
孙博士:
作为发展心理学的研究者,我很多时候也用发展心理学的思维去看待自己的发展。学术事业是自我发展的一部分,但我觉得不是全部。对我来说自我关怀(self-care)和成长(growth),都是跟工作一样重要的自我发展的组成部分。与此部分相关的事情,我并不觉得做起来是在牺牲工作时间,因为我会从整体上看待自己,而不是把自己看作一个工作的机器。我在大学的时候是人们刻板印象中的“学霸”,觉得一切就是为了学习和科研服务。但在博士期间,我的博士导师会提醒我要在刻苦工作之余劳逸结合,甚至她会常常提醒我在辛苦工作了一段时间后,记得好好度个假。长远来讲,我在很多兴趣爱好中收获的是愉悦和能量,然后我就可以把这种正面的能量带到工作里。这种能量是可以被他人感知的。一些同行和资深教授在提到对我的印象时,常常会评价我是充满活力和感染力的,这些印象也为我带来了很多机会和好运,因为大家都喜欢和充满能量的人合作。我得以保持活力和能量与我在工作之余的兴趣爱好是分不开的。
另外,找到兴趣相投的朋友也对维持兴趣爱好很有帮助。我现在在湾区有一堆一起玩乐队的小伙伴。作为乐队的键盘手和业余的吉他手,我如果不练习,就会拖整个乐队排练的进度,所以相比以前,现在的我更有动力练琴、提升技术。我现在最重要的业余爱好是健身,工作日也会几乎每天约上一起健身的朋友们,在结束一天工作后去健身房泡1-2个小时。另外比如冲浪,滑雪等都是跟湾区的朋友们一起去做的。我自己的感受是,这些爱好并没有占用我的工作时间。因为如果不做这些活动,空出来的低能量时间大概率也会在看剧和刷社交媒体中流逝了。所以我自己的体会是,去积极参与感兴趣的活动只是替代了那些不太健康的娱乐方式,而不会占用高效学术的时间。
(摄于圣地亚哥 Pacific Beach)
(湾区三分钟乐队演出)
发展童学会:
恭喜你拿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职!对于正在申请教职工作的同学们,你有什么建议吗?
孙博士:
首先要说明的是,我是通过非公开的招聘(non-search hire)获得此教职的。明尼苏达大学的Family Social Science(家庭社会科学)系的系主任想有针对性地招收一位研究家庭结合家庭研究与和科技交叉方向的一个年轻助理教授。相比于费时的公开招聘,非公开招聘是通过相关方向资深学者推荐候选人的方式进行的。非常幸运的是,系主任在寻找候选人时,她所咨询的几位资深教授都对我的研究有所了解和认可,并推荐了我。通过这样的方式找到教职是很难复制的,所以我不觉得我有资格从成功者的角度分享经验。但从中能总结出非常重要的一点是人脉(networking)的重要性。我能够被这些教授记住的途径也有很多,主要是通过在学术会议上的交流、直接或间接的合作、邀请他们的学生参加我在会议上组织的symposium (座谈会)、以及在对他们的研究了解后和他们约谈合作的可能性等。我通过被推荐而拿到这个教职的经历让我真正意识到在学术界除了做好科研之外,与其他学者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至关重要。
另外我想分享的是,找教职的过程,尤其是在2020年,是一个非常残酷的经历。我在拿到明尼苏达大学的教职之前也申请了一些教职岗位,但由于种种原因未获录用。这样的消极经历非常消磨意志,也是对心理健康的一种挑战。在准备申请材料的时候,我们很难克制住不去评判自己——因为你要写的就是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做些什么样的研究。而当时审视自己的履历时总会觉得自己哪里还做得不够好,不停地挑剔自己。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注重自我关怀,维护自己的身心健康。如果有条件的话,可以在启动找教职的过程之前先给自己找一个心理咨询师,与其建立良好的信赖关系,让其对自己的情况深入了解熟悉。这样,一旦心理健康在找教职的过程中遭遇考验时,就可以有一个专业的倾诉对象和支持来源。当然,除了心理咨询师外,你所信赖的社交小团体也可以给你提供支持,应该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总而言之,在找教职这段艰难而残酷的过程中,要给自己找一个可靠的心理支持来源,在这段心理很可能会相当消极负面的时间里,疏解压力和痛苦,保持积极的心态。
END
编辑部成员
陈杉婷 
美国德州大学奥斯汀分校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系 博士生
张菁宸

美国特拉华大学心理和脑科学系博士后
邢晨牧
美国迈诺特州立大学教育与卫生科学学院心理学 助理教授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