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谷小歌
万小刀工作室特约主笔
01
趁着周末,我把电视剧《功勋》看完了。
豆瓣评分9.1,夸的话不再多说,今天说说争议最多的单元——周迅饰演的《功勋-屠呦呦的礼物》
△ 屠呦呦的孩子曾经对妈妈有怨恨
有人说,周迅演得太愣了,是对女科学家的刻板印象。

也有人说,周迅演出了屠呦呦的精气神,连走路姿态和拎包的手势都演得逼真。
就俩字:精准。
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倒是屠呦呦自己看后很喜欢。
要知道,《功勋》这部剧可不是随便拍拍,每一个原型选演员都必须征得功勋本人同意。
拍摄前,导演郑晓龙找屠呦呦征询意见,可屠呦呦根本不知道周迅是谁。
她的大女儿李敏喜欢周迅,说:“周迅好啊,演戏棒。”

屠呦呦便说:“那就周迅吧。”
周迅演技确实高超。
可演得越生动,越催人泪下,屠呦呦被讨论的越多:
是个伟大的科学家,但不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
看到这样的评论,我气不打一处来。
屠呦呦如此卓越的成就,一个和爱因斯坦、居里夫人、图灵比肩的人,还是没能逃过观众的嘴巴。
△ “20世纪最伟大人物”科学篇候选人
屠呦呦位列其中
很难说,这是谁的悲哀。
因为剧中那一桩桩,一件件,看得让人钦佩、赞叹的,都是真事儿!
屠呦呦才是这个时代最稀缺的明星。
02
屠呦呦毕生的爱好只有一个:做实验。
几十年来,她人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度过。
走路时,脑子里也在“做实验”。
有熟人迎面而来,或擦肩而过,招呼她,她都不搭理。
不是冷漠,不是不近人情,就是没有多余的脑子想这些。
生活中也是,不太会照顾自己,丢三落四,时常犯迷糊。
忘带钥匙大家早就见怪不怪,把女儿忘了的时候都有。
一次回宁波老家,她给小女儿李军买了双鞋,挑了许久,结果两只都是右脚的。
还有一回,屠呦呦身份证明找不到了,让同事帮忙找。
可同事一打开箱子,傻眼了,东西放得乱七八糟,完全不像个女人。
闲言碎语可不是今天才有,当年就有不少人在背后议论屠呦呦。

倒是屠呦呦的丈夫李廷钊一直在维护她:“呦呦的兴趣跟别家女人不同,她热心工作,专心搞科研,我支持她。”
是的,屠呦呦从来都不是一个普通女人。
03
1930年,屠呦呦出生于浙江宁波,父亲屠濂规是银行职员。

屠呦呦出生时,屠濂规心情激动,随口吟诵《诗经》的诗句:“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蒿草青青,报之春晖。”
于是,婴儿被取名为“呦呦”。
可彼时谁也不知道,这两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竟使屠呦呦与青蒿一生结下不解之缘。
△ 年幼屠呦呦与母亲姚仲千
16岁那年,屠呦呦不幸患上肺结核,结果却是塞翁失马,焉知祸福。
因为这次生病,屠呦呦对医学有了兴趣:“医药的作用很神奇,我当时就想,如果我学会了,不仅可以让自己远离病痛,还可以救治更多人,何乐而不为呢?”
屠呦呦立志学医,将来要救更多的人。
△ 大学期间的屠呦呦
1951年高考完,屠呦呦也没跟家人商量,自己拿主意报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学是冷门,当年最热的专业是药物化学,前途更好。
但屠呦呦早就打定了主意,这一年秋天,屠呦呦进入北大学习。
而她日后的丈夫李廷钊,此时正一腔热血申请“抗美援朝”,可惜,申请未能通过。
李廷钊只好报了个农大补习班学习,第二年考入北京工业学院,两人这才有了相遇的机会。
大学四年,屠呦呦没时间谈恋爱,眼里只有药水。
如果不是遇到李廷钊,屠呦呦也没心思放在家庭和孩子上。

毕业后,屠呦呦被分配到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工作。
也就是在这里,她临危受命,开始了艰难又漫长的抗疟疾之路。
20世纪60年代疟疾是世界流行病。
救内,我国有将近2000万患者;救外,越南
战争战场上
死于疟疾的人比战死的人多得多。

越共总书记胡志明实在没办法了,向中国求助,急需支援抗疟疾药物和方法。
1967年5月23日,中国正式启动研究疟疾防治药物的项目,为了保密,取代号“523”。
全国60多家研究机构的500多名研究人员参与其中。
1969年,屠呦呦正式被中医研究院“523”项目课题组组长。
可是,她这组长日子并不好过。

没帮手,也没经费,一直负责照顾她,照顾这个家的丈夫李廷钊也被下放到云南五七干校。
临走前,
李廷钊把家里的“小宝盒”交给屠呦呦。
粮票、肉票都在“小宝盒”里。
家里的东西放在哪儿,怎么用,李廷钊也都写在本子里,安顿好了才离开。
屠呦呦也就此投入研究。
这可不是一般的研究,这项研究不仅是国家任务,还是拯救数十万人性命的事业。
04
刚开始研究,屠呦呦也没有别的本事,只能用最笨的法子
她翻阅历代医学典籍,从《神农本草经》到《温病条辨》,一一查阅,做了好多本笔记。
还要寻遍名医,查阅群众献方,一条也不能落。
三个月后,屠呦呦和团队一共收集了包括内服、外用,植物、动物、矿物药在内的2000多个方药。
可是,一无所获。
而且任务越来越紧迫,有数据统计,那时全世界,每20秒就有一个病患因疟疾而死亡。
屠呦呦几乎每天都要工作到10点,经常是结束工作再去食堂,早就没有饭菜,或者饭菜已凉。
可比饭菜还凉的是屠呦呦的心。
两年时间,团队一共经历了190次实验失败,几乎要心灰意冷。
直到屠呦呦读到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一下被灵感击中。
古方上记载:“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古方中早有用青蒿治疗疟疾的例子,就这样,屠呦呦把重点放在了青蒿上。
但怎么用,怎么提取?又是新课题。
1971年10月4日。
在屠呦呦最熟悉的实验室里,所有人都很紧张。
191号青蒿乙醚中性提取物样品抗疟实验的最后结果就要出来了——抑制率100%。
大家沸腾了。
之前的190次失败,也算值得。
屠呦呦松了一口气,她取下眼镜,抹了一下眼角。
不过,她也知道,还没到最后的庆祝时刻,正的临床试验还没着落。
没有药厂配合,屠呦呦团队只能自己干。
“那时候她脑子里只有青蒿,回家满身都是酒精、乙醇等有机溶剂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李廷钊说起这件事就很心疼,他经常见屠呦呦头晕眼胀、流鼻血、皮肤过敏……
更让人钦佩的是,古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今有屠呦呦团队效仿古人,冒险试药。
屠呦呦和团队,一共6个人申请了人体试服
BBC就曾这样评价:
明知可能会危及生命,屠呦呦还是住进了医院;
很少有人会像她这样,敢于冒着自己的生命危险,仅仅因为有一线希望能够拯救他人。
05
即便难以置信,但看了这部剧,你就知道,屠呦呦的真实人生就是这样。
因为寻药,她错过和父母见面;因为工作,她亏欠女儿的可不止陪伴……

做饭、做家务也都不灵光。
为人也直率,从不说假话,也不拍马屁。
周迅把屠呦呦已经演得活灵活现,但据屠呦呦的同事们说,她在现实中还要更可爱,也更可气一些。
1972年8月,屠呦呦携药赶赴海南省。

同一年,实验分离出抗疟有效的晶体,白色、针状,看起来像宝石。
于是,11月8日被认定为青蒿素诞生日。
因为青蒿素类药物的问世自2000年起,非洲地区2.4亿人,大约150万人因此避免了疟疾导致的死亡。

至今在全球30多个国家中挽救了700多万重症疟疾患者的生命,且主要为5岁以下的儿童。
世人称青蒿素类药物为“救命神药”。
2011年9月12日,被称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美国拉斯克奖,把临床医学奖,颁给了81岁的屠呦呦。
这是当时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最高等级的奖项。
2015年,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授奖词说:“因为屠呦呦发现的青蒿素挽救了全球数百万人的生命”。
获奖消息传出,全世界媒体都在寻找屠呦呦。
此时,屠呦呦正在家里洗澡,李廷钊在客厅看电视,他扭头对屠呦呦说:“你获得诺贝尔奖了。”
06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是中国全体科学家的荣誉”。
拍电视剧《功勋》时,屠呦呦很担心拍成她一个人的功劳,跟导演强调了好几遍。

△ 屠呦呦研究团队重要成员
“523”是秘密军工项目,加上特殊时期,在国内登报刊的个人文章几乎隐去姓名,要么就用集体作者。
以至于,40多年来,很少人知道屠呦呦这个人。
很多事情和细节,外人更是知之甚少。

△ 屠呦呦因为找药,错过见父母
所以,看《功勋》我最感动的也是屠呦呦这个单元。
不是一个女科学家英雄主义的颂歌,屠呦呦和她的整个团队,每一个人物都有血有肉,有气有泪。
正因为如此,这个单元也才会在播出后,争议最大。

我不知道,大家眼里一个让人敬佩的女科学家应该是什么样。
是不是应该完美?
是不是也应该是一个好女儿、好妻子、好妈妈?
但当我看到周迅饰演的屠呦呦,梦见实验狗因青蒿提取物中毒而死,仓皇跑去实验室。在看到狗狗安然无恙那一刻,卸下防备,瘫坐在地上,泣不成声的样子,我知道:
这就是屠呦呦,这就是这个时代最伟大的人。
虽然屠呦呦评价自己的工作,只说:“青蒿素是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可我们不能忘了,这份礼物,是屠呦呦和她的团队用倾心和专注,换来的结果。
这份礼物来之不易。
@如果你竟然看到了这里,希望能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朋友。
-END-
作者:谷小歌 好莱巫
部分参考资料:
1. 人民出版社《屠呦呦传》

2. 每日新报《周迅出演《功勋》获屠呦呦认可》
3. 澎湃新闻《屠呦呦入选《时代周刊》100位最具影响力女性人物榜》
4. 海外网《屠呦呦入围BBC“20世纪最伟大科学家”》

5. 北京日报《揭秘发现青蒿素的神秘“523任务”》
6. 人物《屠呦呦:走上诺贝尔领奖台》
7. 中国青年报《为何选择周迅来演屠呦呦?》
谷小歌清华小姐姐,韩寒【ONE.一个】APP作者,写小说,写娱乐。
万小刀工作室特约主笔,专注于用小说的笔法,创作深度人物故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