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尔·欧文与大卫·贝克汉姆
今年的欧洲杯,英格兰队打进了决赛,却依然跟冠军无缘。7月12日,英格兰队在家门口迎战跨越英吉利海峡的意大利队,开场2分钟便先进1球,却最终被意大利队以4比3逆转,再次与欧洲杯冠军失之交臂。
人们看到了观众席上,两个大帅哥——大卫·贝克汉姆和影星汤姆·克鲁斯从开场的兴高采烈,到最终显露出沮丧的表情。
欧洲杯决赛看台上的贝克汉姆和汤姆·克鲁斯
不管输赢,英格兰队的一个关键词总不能忽略,那就是:帅。尽管英格兰队不能夺冠是一部历史,但是其“帅”也可以写成“帅历史”。
1987年,一首名为《钻石之光》(Diamond Lights)的歌,爆冷登上了英国流行音乐排行榜Top20。
演唱这首歌的两名歌手——格伦·霍德尔、克里斯·瓦德尔,当时是英格兰如日中天的足球明星。英伦三岛的女球迷给这两个长发飘飘、巧目盼兮的球星起的昵称,一个叫“我的格伦”,一个叫“亲爱的克里斯”;
《钻石之光》MV
同样是在这一年,成长于东伦敦莱顿斯通的戴维·贝克汉姆加入热刺青训营。当时12岁的他,4年后去了曼彻斯特,随后成为了“梦剧场”老特拉福德的宠儿;10年后,他和大自己1岁、来自伦敦郊区的维多利亚·亚当斯结婚,并在婚后参加的世界杯上吃到一张红牌,随即成为“全英弃儿”;
这一年,8岁的迈克尔·欧文进入切斯特的狄塞德小学,他的目标是成为一名足球明星;11年后,他在法国圣埃蒂安球场的长途奔袭,名字被全世界记住的同时,还得到了一个另类外号:邻家美男。
从上世纪80年代末起,英国人就开始了他们长达30余年的、对足球明星相貌和模样的顶礼膜拜。现如今,当我们翻看英伦足球的审美字典时,会发现里面除了那些形肖丰沛、姿态俊美的年轻人的靓照外,每一页都写满了两个字:救赎。
从流氓到文艺球星
1985年5月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海瑟尔体育场,利物浦与尤文图斯进行欧洲冠军杯决赛之前,意大利与英格兰的球迷发生冲突,造成39人死亡、600多人受伤,39人当中意大利32人、比利时4人、法国2人、爱尔兰1人。
1985年5月29日,海瑟尔足球惨案造成39人死亡、600多人受伤
在英国媒体的措辞里,首相撒切尔夫人气得近乎“疯狂发飙”,因为在她看来,这次意外事故,完全由英国的足球流氓导致。这次意外事件堪称英格兰足坛的分水岭,因为它不光导致了英格兰各级俱乐部在随后的五年内无法参加欧洲赛事,还就此开了英国人打量、比拼足球明星颜值的先河。
在当时仍以“长传冲吊”为主要特点的英国足坛,格伦·霍德尔和克里斯·瓦德尔堪称两股清流。这两名可以“脚下绣花”的英国球星,都留有一头长发,在披头士、嬉皮士依然占据英国主流文化C位的年代,长发代表个性,代表不羁,有一种劳伦斯笔下“我还没有开始享乐,就要死去”的另类悲壮。
格伦·霍德尔(左)和克里斯·瓦德尔(右)在托特纳姆热刺,1986-87赛季
这股不羁和悲壮,在英国俱乐部被欧洲禁赛的危难关头,更让英伦女粉迷醉。组乐队、发单曲,更让女粉尖叫不已的是,霍德尔和瓦德尔两人,先后奔赴被刻上“罗曼蒂克”标签的法国——一个去了马赛踢球,一个去了摩纳哥踢球。
在英国足球和欧洲大陆流派渐行渐远时,霍德尔和瓦德尔的选择是拥抱欧罗巴大陆——一个在“地中海的心脏”颠球,一个在“袖珍王国”里盘带。BBC当时把两人称作“英格兰足球唯二的希望”:两个兼具摇滚范和文青相的长发青年,在“足球闭关锁国”的大背景下,“东渡法兰西”学习当时足坛盛行的拉丁流派,也完成了一次另类的“曲线救国”。
格伦·霍德尔(左)和克里斯·瓦德尔(右)
350英里的英吉利海峡一头,是目送偶像离去的痛哭流涕,却又满怀期待的英伦三岛的女球迷;另一头,则是风情万种、自由奔放的法兰西。
当时贵为英伦第一球星的霍德尔,在法国“淘金”了一年半后回到英格兰,一首单曲《说再见》(It’s Goodbye)又伤了一回已在绿茵场上征服了的法国女球迷的心。
10年后,他成为英格兰代表队的主教练,力主提拔了在英超联赛中生龙活虎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叫贝克汉姆,一个叫欧文。
小贝刚出道时,英国人还傻傻分不清他的名字(Beckham)和泰迪·谢林汉姆(Sherringham)的区别。但被霍德尔和瓦德尔挑起的“球星审美综合征”,还是让英国人一下子就记住了这个金发少年。贝克汉姆的颜值有多精致?弗格森爵士说,“戴维太漂亮了,以至于我担心他被其他人从球场上勾走。”
当然,“其他人”指的就是小贝那段跨界婚姻里的另一半——妻子维多利亚。
1998年1月,维多利亚宣布与贝克汉姆订婚
让“宠儿”成为“弃儿”的一场比赛,是英格兰和阿根廷在1998年世界杯的八分之一决赛。下半场,小贝因伸脚报复阿根廷中场迭戈·西蒙尼,而被红牌罚出场,这也间接导致了英格兰随后被淘汰。西蒙尼后来回忆,“这小子长得实在太精致了,我觉得要给他点颜色看。”
1998年世界杯八分之一决赛,英格兰对阵阿根廷,贝克汉姆被罚红牌下场
被“给了颜色看”的小贝此后成为国家公敌。热爱造星的英国媒体,用一个个劲爆标题,坐实了“站得越高,摔得越惨”的合理性:
“你欠英格兰一个道歉”
“三狮军团球衣,你不配穿”
……
世间所有的童话故事,足坛所有的苦痛爱恨,英伦三岛所有的追星故事,都极其俗套般地和“救赎”二字扯上关系。
于是当他在老特拉福德绝平希腊时,当他在札幌穹顶体育场点射“复仇”阿根廷时,当他站在主罚点,打进一个个贝氏弧线时,98年那张“红牌”,淹没在了一次次助攻、一个个任意球进球,以及一个被时光雕刻地愈发迷人的老男人的面颊里。
2001年10月6日,贝克汉姆打进关键的罚球,逼平希腊使英格兰出线
从此,桑德兰光明球场里“如果讨厌贝克汉姆,请你站起来”的声音弱了,“只有一个戴维·贝克汉姆”的呐喊响彻英国足坛。
欧文:英格兰救星?
救赎的故事,也发生在欧文身上。只不过贝克汉姆是自我救赎,欧文实现的是民族救赎。
如果说1998年“追风少年”的长途奔袭惊艳了世界,那2001年的痛击德国,让欧文彻底成了民族偶像。连向来措辞克制的《卫报》,都把“今年最帅英国男人”的称号,送给了在2001年的世界杯预选赛对阵德国队时独进三球,上演帽子戏法的欧文。
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欧文上演帽子戏法
抛开错综复杂的历史原因,“英德”在足球场上的恩怨,始于莱因克尔那句著名的“足球就是22个人踢90分钟皮球,然后德国人获胜的游戏”,在英格兰大赛“逢德不胜”屈辱战绩的加持下,终于挑动起英格兰人平复已久的民族情绪。谁能在球场上为民族救赎,谁就是英姿飒爽、当仁不让的大帅哥。
在英伦足球并不厚重的审美字典里,翻开每一页,你会发现其实都写满了“救赎”二字。为什么英格兰足球总是和救赎相关,以至于当他们品味起那些容貌俊美的足球明星时,都会不自觉地看看他们的故事和经历,是否够得上“救赎”二字?
2001年,世界杯预选赛,英格兰5-1德国集锦
《金融时报》作家、体育专栏作者西蒙·库珀曾在《足球人》中这样写道:在媒体和球迷眼中,英格兰代表队的国际大赛表现就是两个字——悲情。这出悲情大戏娱乐元素很多:鲜血,泪水,黄油手,狡诈的对手,冤枉的红牌。
可供选择的救赎“剧本”太多,那就来几个颜值高的球员呗。
当然,英国人不会期待每天都看到“民族救赎”的戏码,但他们依然热衷搜寻那些埋藏在伦敦、伯明翰、利兹、曼彻斯特、利物浦和纽卡斯尔的“个人救赎”故事。如果非要说出一个让他们信服的故事来源,那只能是:小报《太阳报》。
在“群媒林立”的伦敦舰队街,《泰晤士报》太过一板一眼,《独立报》略显理性客观,《每日电讯报》立足精英群体,《每日镜报》泛泛而谈……想看“英伦球星沉浮往事”和“超级巨星情海沉钩”这类话题,英国人的首选一定是《太阳报》。这里有以“劈腿门”“内讧门”“友妻门”“弟媳门”为代表的各类八卦事件,《太阳报》的独家八卦猛料,在足坛的八卦界也就约等于官宣。
《太阳报》
如果稍稍把英伦足球的审美史归一下档,霍德尔和瓦德尔主导的是长发飘飘的“颜值大航海时代”,贝克汉姆和欧文主导的是“绿茵救赎时代”,那么以被英媒称为“小贝二世”的格拉利什为代表的95后,正在塑造这个和颜值、穿搭、私生活有关的“淬火重生时代”。
这个从小就梳大背头,执着于小一号球裤、护腿板、短袜的伯明翰人,一出道就风华正茂:被称为阿斯顿维拉“真太子”的他,曾打破多项年轻球员的出场纪录,但在场外却放浪形骸般地夜店狂欢、吸食笑气、醉卧街头、流连舞池……
格拉利什曾被曝光醉卧街头的模样(左)
浪子回头的故事,被《太阳报》一而再、再而三地发掘。在这两年收紧发箍、收敛个性后,人们刻板印象中不懂变通、俗气古板的英国人,对这个95后球星似乎倾注了更多的关注和喜爱。
他拼抢时,现场导播说看到了他身上“浪子回头金不换”的意气风发;他回追时,英国媒体挥笔速写,说他“正在追回曾经那个被外人期待的自己”;他过人时,维拉球迷说他正在甩掉过去的阴影、丑闻和不修边幅;他助攻时,足球评论员说他“终于变得更博爱,更无私了”;他进球时,他庆祝时,他滑跪时,他冲着转播镜头眨眼睛时,英国人似乎在一次次审美的轮回中,找到了贝克汉姆式的自我救赎:
你看你看,他眨眼了,他蓄须了,他就是小贝二代!
格拉利什
作者 | 白莉莉
编辑 | 何任远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李鱼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点击在看,一起看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