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陶宛国旗与中国国旗
最近,波罗的海国家立陶宛,在国际外交领域狠狠刷了一把存在感。
5月22日,立陶宛外长加布里埃乌斯·兰茨贝尔吉斯宣布,立陶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机制“17+1”,同时还呼吁其他成员国也退出这一合作机制。
中东欧“17+1”合作机制成立于2012年,是中国与部分中东欧国家政府间合作平台,立陶宛还是创始成员国。作为主权国家,立陶宛有退出的自由,但希望自己的退出起到“第一块多米诺骨牌”的作用,很难不从中解读出外交恶意。
2019年11月,“17+1”高级别金融科技论坛在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举行
不仅如此,立陶宛还宣布将在台湾设立“贸易代表处”,那就不只是恶意,而是带有挑衅意味了。这个在国际舞台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小国,为何突然变得这么高调?
风光与屈辱
立陶宛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280万。国土虽小,但掌握着通向大西洋的出海口。更重要的是,立陶宛的出海口有许多是不冻港。这样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必然成为大国的争夺之地,太平不了。
立陶宛的地理位置
但在成为大国争夺对象前,立陶宛祖上也是风光过的。立陶宛历史中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国王明道加斯,从12世纪已经开始摩拳擦掌、四面出击。他死后半个世纪,立陶宛降格为大公国,上台的格迪米纳斯,开始以东正教保护者的姿态扩张领土。
或许是统治有方,格迪米纳斯的对外扩张,并没有引发社会动荡。所以他的小儿子奥尔盖·德,延续了老爹的政治路线,不仅继续扩张,还顺便还搅和隔壁罗斯诸国的国内政治。此后,立陶宛的版图持续扩大,甚至一度与莫斯科直接接壤。
到了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达到鼎盛时期,成为一个货真价实的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国家。现在谁能想到,如今只有6.5万平方公里的立陶宛,曾经也是有过超百万平方公里疆域的超级“大公国”呢?
15世纪,鼎盛时期的立陶宛大公国曾拥有有过超百万平方公里的疆域
只是,这样的风光,太短暂。人口总量上不去,生产力不给力,军队战斗力也不太行,这些不利因素,注定了立陶宛没法把“超级大公国”里面的“公”字去掉。所以,立陶宛的风光,就像黄土流沙,风吹着吹着,就没了。后来,立陶宛多次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瓜分。
十月革命后,沙皇谢幕,立陶宛、爱沙尼亚、拉脱维亚,感觉自己踏准了时代的节拍,先后建立了自己的苏维埃政权。而协约国军事干涉苏俄后,这三个小国眼见苏俄形势不妙,又倒向了欧洲列强。
二战前,包括立陶宛在内的波罗的海三国,曾经以为纳粹德国,能帮助自己免遭苏联的侵略。但纳粹德国和苏联,都没把这些小国当回事。苏联出于战略安全的考虑,为了防止纳粹德国的进攻,想在西部边界地区建立起缓冲地带。就这样,三国主权国家,直接被周边大国“降格“为缓冲地带。
二战期间,立陶宛把梅梅尔(今克莱佩达)割让了给纳粹。图中的横幅上写着“这片土地(梅梅尔)永远是德国的”
二战期间,波罗的海三国成为大国厮杀的战场。二战结束后,它们作为主权国家彻底消失,成为苏联的一部分。而且这个过程,非常没有尊严。当时,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莫洛托夫,分别向波罗的海三国下最后通牒,要求改组政府,恢复苏维埃制度。
随后,苏联红军开进立陶宛。当时的立陶宛总统斯梅托纳,听到风声就逃了。所以,当苏联红军进入立陶宛的时候,这个国家既没有总统,也没有有效的政府。同样是出于战略考虑,莫斯科以强势手段,迫使波罗的海三国并入苏联。这种“强迫婚姻”,当时就遭到了这些国家民众的普遍反对,成为对俄罗斯人仇恨的源头。
立陶宛格鲁塔斯(Grūtas)公园内的共产主义雕像
1980年代末,随着苏联放松对东德的掌控,波兰、罗马尼亚、保加利亚、捷克斯洛伐克等这些东欧国家,纷纷有样学样,脱离了苏联的控制。而立陶宛,成为第一个宣布脱离苏联的加盟共和国。
小国生存术
祖上的风光毕竟太久远,立陶宛民族基因的主要特点,还是在大国夹缝中练就的小国生存术。
有了被沙俄和苏联欺负的历史,直到现在,立陶宛在民族心理上,都有俄罗斯的抵触情绪。当然,更多的是恐惧。为了活下去,必须找靠山。
脱离了苏联后,立陶宛立刻抱美欧的大腿,把“事大主义”作为外交基本策略,立志在经济、政治、文化上与欧洲全面融合,达到“回到欧洲”的终极战略目标。
立陶宛迈出的第一步,是在政治把自己变成完全的西方式民主国家。1992年,立陶宛议会通过了一部反映西方民主国家经验的新宪法。与此同时,立陶宛还着手加强与西方的经济联系,把自己的贸易对象全面转向西方国家。
1992年11月6日,立陶宛时任元首维陶塔斯·兰茨贝吉斯签署了新宪法
2002底,立陶宛收到了欧盟和北约准予“入伙“的通知书,随即开始了加入欧盟和北约的各项准备工作,并在2004年正式加入欧盟和北约。自此,立陶宛“回到欧洲”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而对美国,立陶宛也有着一种远超西欧国家的忠诚。美国前总统老布什曾随口说了一句,“任何选择与立陶宛为敌的人,都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敌人。”但立陶宛却把这句话当作了国家的护身符,至今仍刻在首都维尔纽斯市政厅的外墙上。
刻在维尔纽斯市政厅外墙上的老布什的话
美国把中国列为头号战略竞争对手,立陶宛国家安全部门,就发布报告宣称“中国的间谍活动”是立陶宛的国家安全威胁;美国与中国打贸易战,它就配合美国打压华为;美国在台海问题带节奏,它就宣布将在台湾开设“贸易代表处”;美国干涉新疆事务,它就通过“涉疆动议”。
立陶宛为什么这么卖力呢?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表忠心。特朗普执政四年,无视盟友的做法,让立陶宛心有余悸。这激发了它心中的俄罗斯恐惧。对于立陶宛来说,特朗普与普京“暗送秋波”,莫斯科对立陶宛一发脾气,它除了瑟瑟发抖,还能干什么呢?如今,喊着团结盟友的拜登上台了,那立陶宛不得好好表现一把,毕恭毕敬地递上投名状?
让美国“看见”

立陶宛高调宣布退出中东欧“17+1”合作机制,表面原因是觉得自己好处捞得不够多,更深层的动机,是做给美国看,配合美国的对华战略竞争。
5月22日,立陶宛外长加布里埃乌斯·兰茨贝尔吉斯宣布,立陶宛退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区域合作机制“17+1”
2021年第一季度,中国与中东欧17国贸易额达301.3亿美元,同比增长50.2%。在疫情导致经济低迷的情况下,这涨幅可不得了。但是,如果单挑出立陶宛来看,数据就不那么好看了。立陶宛与中国的贸易,不仅增幅远远落后其他中东欧国家,而且一直存在贸易逆差。立陶宛本以为疫情好转之际,能够借对华贸易促进经济复苏,结果却希望落空。
今年3月,兰茨贝尔吉斯就曾抱怨道 ,立陶宛几乎没有从“17+1”合作机制中获益,并透露出离开的意图,但并没有走出这一步。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当时的立陶宛在“等风来”。
5月20日,欧洲议会通过动议,决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两天后5月22日,兰茨贝尔吉斯宣布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这前后脚之间,能没有联系?
5月20日,欧洲议会决定冻结中欧投资协定
对于 “17+1”合作机制,欧盟一直保持某种警惕,担心这个机制分化欧盟。从中欧投资协定搁浅中,立陶宛看到的是中国与欧盟关系风向在变,所以它想的是如何火上浇油。
从拜登政府对中欧投资协定的不满,立陶宛捕捉到了示好美国的机会;从美国对华战略竞争的长期趋势中,立陶宛认识到有必要坚定跟随美国的决心。这就是立陶宛见风使舵、事大主义的逻辑。
立陶宛国家电视台网站上,有一篇题为《立陶宛挑战中国,虽然危险但却聪明》的评论文章,其中的一个小标题就是“向拜登传递信息”。这篇文章认为,拜登政府正在推进的对华战略,看起来与特朗普政府没什么不同。所以“其他北约国家,早晚将不得不调整政策,应对来自中国的挑战”。这篇文章还不无得意地写道,立陶宛的外交调整,为欧洲国家树立了一个范例。
 立陶宛退出“17+1”合作机制,是向美国示好的举动
可问题是,立陶宛就能保证自己是最“聪明”的那位,对大国关系、世界大势能未卜先知?中欧投资协定,现在的情况,更准确地说应该是音虽断,但曲未终。而且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欧盟都不太可能像美国那样与中国争强斗狠。
即便是中美战略竞争,立陶宛应该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即大国竞争越激烈,小国腾挪空间就越小。这一点,立陶宛或许应该学学东亚的新加坡,多琢磨琢磨如何缓和紧张的国际局势。
(实习生王浩宇、郑清丹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 | 江瑜 叶乔斯
编辑 | 雷墨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李鱼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点击在看,一起看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