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召集视频会议,讨论阿富汗局势
8月16日,在美军撤离阿富汗之时,喀布尔机场出现了这样的惊悚一幕:
一架载满了美国公民、军官和持有特殊签证的阿富汗人的美国军用C-17运输机正在地面行驶,但就在机舱外,还有数百名阿富汗人正围着它一同奔跑。当飞机加速时,机翼的两侧甚至还能看到身着长袍,不断试图爬进轮舱的阿富汗人。
有人成功地爬上了起落架舱门,以为自己安全了,但这也只会面临两种结局——在飞机上升时滑落,坠地而死;或是在飞机升入高空后,缺氧而死。
不出所料,从地面视角,有人捕捉到了几个黑影从高空坠落,随后也被证实是试图尾随美军远走高飞的阿富汗民众。
混乱的喀布尔机场发生了有人从飞机下坠落的惨剧
此外,据美媒报道,一名在机场等待撤离的阿富汗男子目击了美国军队开火,以阻止涌入机场的人群,并且造成数人死亡。他说,至少有3人死亡,包括一名女性。同时,一名美国军方官员也证实,有不少阿富汗人在起飞时被飞机车轮压死或坠落身亡。
美军撤离的速度,一点儿也不输塔利班攻城略地的速度。塔利班进入首都喀布尔时,机场的混乱局面让拜登政府狼狈不堪。而在排山倒海的指责中,拜登政府的混乱不满也被曝光在媒体的聚光灯下。
“这就是乔·拜登的西贡,”共和党众议院会议主席埃莉斯·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发推称, “这是一场在国际舞台上永远不会被遗忘的灾难性失败。”
共和党众议院会议主席埃莉斯·斯特凡尼克(Elise Stefanik)推特截图
深陷内讧
“一场指责游戏开始了。”英国《卫报》的华盛顿特区分社社长大卫·史密斯写道,“拜登是最新一位跌入‘装满镜子的大厅’的美国总统,在那里,他的每一个论点都会被反驳,每一场行动都会激起反应,没人有退路。
但可能更令拜登始料未及的是,除了遭到共和党议员的“炮轰”外,拜登政府还卷入了一场内讧。
据CNN报道,政府内部先是有人放“马后炮”,问责拜登政府为何不更早撤离在这长达20年的战争中曾为美国出力的美国公民和阿富汗人,不然也不至于出目前“仓皇而逃”的混乱场面。
8月16日,一些试图逃离阿富汗的民众聚集在喀布尔机场的停机坪上
对此,美国军方回应道,数周以来,他们就一直敦促国务院加快撤离外交人员的步伐,因为他们早就意识到苗头不对,并且做好了最坏的打算。有五角大楼的官员甚至用“沮丧”和“shitshow(狗屎秀)”来描述他们对华盛顿和喀布尔的看法。
但国务院又认为,尽管他们拒绝了军方提出的尽快关闭美国驻喀布尔大使馆的建议,但这是因为根据当时得到的情报信息,喀布尔的沦陷并非迫在眉睫,所以他们认为自己有更多的撤离时间,并做出了适当的决定,不存在怠慢一说。
听到这,情报部门也坐不住了,他们坚称自己早就报告了塔利班迅速接班的可能性。一位熟悉情报的消息人士告诉CNN,7月进行的一项情报评估就已经表明,塔利班表面上是在多哈进行和平谈判,但实际上正忙着在阿富汗赢得全面军事胜利。
2020年9月12日,阿富汗政府与塔利班成员在卡塔尔多哈进行和平谈判(图源:路透社)
一名高级情报官员发表声明辩称,“自2001年以来,每当塔利班在军事上变得强大时,我们就注意到阿富汗令人不安的趋势了。从战略上讲,塔利班的快速接管总是一个潜在可能。”
一个政府,三个部门都在相互“甩锅”,企图为自己开脱。而拜登则索性将“锅”甩向了阿富汗政府军和他屡战屡败的前任们。
8月16日,在塔利班攻破喀布尔大门后的首次公开表态中,拜登承认,塔利班接管的速度比预期的要快,但他依旧“完全支持”自己的决定。“我们对风险非常清楚。我们为每一次意外都做好了计划。”
8月16日,拜登在白宫东厅就阿富汗局势进行发言
不过,拜登的“坚定”在一些白宫内部人员看来却是被猪油蒙了心。
不少官员坚称,拜登从他的一些高级军事和情报顾问那里得到了糟糕的建议。一位白宫工作人员提到了不久前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将军的评论,当时米利将军暗示阿富汗军队还有能力为国家而战,并且塔利班接管并非已成定局。
对此,CNN的白宫线人心直口快道:“这完全是在胡扯。”
失误连连
阿富汗的沦陷速度之快,的确超乎了美国的预期。从各方“甩锅”的说辞也不难看出,美国内部不仅低估了塔利班的掌权速度,也高估了阿富汗政府的战斗力。
8月16日,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表示,国防部“绝对”确实为“塔利班在全国取得重大进展的可能性”做好了计划,但他们无法预料并且没有预料到的一件事,是阿富汗军队会不战而降。
五角大楼发言人约翰·柯比回应惨案称,没有得到相关的具体信息(来源:小央视频)
无法预料?没有预料?美国舆论普遍认为,这个说法听起来似乎站不住脚。
多年来,阿富汗重建任务的特别监察长约翰·索普科一再警告说,阿富汗军队饱受腐败、毒瘾、盗窃和数以万计的“鬼兵”之苦。这些“幽灵士兵”出现在工资单中只是为了让腐败的官员领取薪水。而且在2019年10月,美国还曾帮助阿富汗从军队中清除了大约5万名这类士兵。
但这只是困扰阿富汗军队和警察部队的众多问题中的一个。正如多年来阿富汗重建特别监察长季度报告中所记录的那样,官员们出售武器换取现金,克扣下属的工资,有时甚至不给士兵们提供足够的食物或水。
阿富汗政府军士兵的生活条件(来源:《阿富汗报》)
在没有美国军事支持和美国承包商的情况下,索普科在3月份向国会发布的“2021年高风险清单”中再次警告道,“我们所知的阿富汗国家的生存”正处于危险之中。
“我们要让阿富汗人为自己而战?这可能永远不会发生,”前陆军中校,现共和党的参议员乔尼·恩斯特也表示,负责阿富汗事务的美国人“可太很乐观了”。
具体有多“乐观”?

早在今年6月23日,在《华尔街日报》的报道中,美国情报部门的评估报告预测,阿富汗政府可能坚持大约6个月的时间才会垮台。7月8日,拜登在白宫接受记者的提问时,也曾信誓旦旦地声称“塔利班掌控阿富汗的可能性是微乎其微的”。而就在喀布尔沦陷前一周,另一项情报评估指出塔利班可能在美国离开90天后控制喀布尔。
很显然,数次评测结果与现状的偏差都大到离谱。有分析表示,美国这次从情报到判断乃至决策上的一连串失误,早就给撤军的混乱埋下了隐患。
2021年4月,一名美军士兵从阿富汗撤离后返回美国
8月16日,国务卿安东尼·布林肯做客CNN,在接受主播杰克·塔珀的采访时全程表情僵硬、如坐针毡,一个“错”字却在心口难开。
当杰克质问拜登是否被自己的情报机构所误导时,布林肯依旧不苟言笑,避重就轻地回应道:“杰克,美国在20年前来到阿富汗时就只有一个目标——解决掉那些在9/11事件中袭击我们的人,并且这个任务早就成功完成了。我们早该回去了。”
“我不是在问走不走,而是在问走的方式,”杰克追问道,“国务卿布林肯,你一直在转移视线。”
14分钟的采访,布林肯从头到尾都只是在花式重申美军离开阿富汗的正确性,而对于杰克的追问只能故作镇定,掩饰“不愿认错”的尴尬。
8月16日,国务卿布林肯接受CNN主播杰克·塔珀采访,全程表情僵硬
有很多人将喀布尔撤离与46年前美军结束越南战争,从胡志明市大使馆(即当时的西贡)空运最后一名工作人员回国的“西贡时刻”进行比较,寓意着美国已经意识到大势已去,自己即将成为继大英帝国和前苏联后,入侵“大国坟场”阿富汗的第三名败将。
“这不是‘西贡时刻’,”布林肯当即反驳道,“我再重申一遍,我们早就成功地完成了911的任务,只是再待下去对我们不利。”
“喀布尔撤退的确也不是西贡。”中东安全分析师塞思·弗兰茨曼也讽刺称,“当年美国撤离西贡时,至少还拯救了数千名来到美国并被重新安置的越南人。但今天的华盛顿,对难民可没兴趣。”
再回头看看文章开头的画面,称其为“西贡时刻”也的确有些讽刺。
特朗普补刀
美国政治的战场上,从不缺落井下石的人。比如特朗普。
在拜登拉几届前任总统垫背的同时,心有不甘的前任特朗普率先站出来了。5天内,特朗普就阿富汗问题连发12份声明,坚称如果他还在任,美国的撤军势必会更有秩序。同时还夹带私货,敦促拜登辞职。
“拜登逃离了阿富汗,并且没有遵循我们政府留给他的计划——一个本可以保护我们人民和我们财产的计划,并确保塔利班永远不会再梦想着占领我们的大使馆或为针对美国的新袭击提供基地。”特朗普在一份声明中声称,“如果按我的计划,撤军将会跟着这个事实走。”
2020年2月29日,特朗普政府曾与塔利班达成了一项协议——如果塔利班能够遵守协议,包括拒绝为基地组织提供安全庇护所,那么美国将在2021年5月之前从阿富汗撤军。
2020年2月29日,美国阿富汗事务特使哈利勒扎德(左)与塔利班代表毛拉·巴拉达尔在多哈签署和平协议后,相互握手致意
2021年4月14日,拜登宣布还有大概2500名美军驻守在阿富汗,并将撤军日期推迟到了9月11日,后又更改为8月31日。但直到今年6月,国会研究服务部的报告指出,塔利班并没有履行他们的承诺,因为塔利班和阿富汗政府之间的暴力活动有所增加,塔利班与基地组织的联系也仍然存在。
可以确定的是,拜登撤军的心是从一而终的。他屡次公开表示,自己是第四位负责美国驻阿富汗部队的总统,他将不会把这场战争留给第五任。
而特朗普的“自信”也是终始一贯的。直到现在,他在声明中依旧笃定自己是美国的救世主。“在我消灭ISIS之后,我建立了一个可靠的威慑力量。现在这种威慑力已经消失了,塔利班不再害怕或尊重美国或美国的力量。”
在任时于阿富汗巴格拉姆空军基地发表演讲的特朗普
而对于两党斗争的鱼死网破,参议员本·萨斯在一份声明中阐述了一个丑陋不堪的事实:“双方都没有认真对待外交政策。十年以来,我们不断就自己在阿富汗的使命向美国人民撒谎。特朗普开创了与塔利班的和谈,拜登追随了撤退战略,但是结果却都是灾难性的。”
作者 | 赵菀滢
编辑 | 雷墨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李鱼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 往期推荐 |
点击图片即刻探索下一世界
 看世界杂志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带你一起   畅游世界
点击在看,一起看世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