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中旬开始,美国新冠病例开始逐渐下降,虽然目前每天平均感染的人数还是高达7万人,但已经比一周前下降了20%。住院人数、死亡人数也都在下降。
而完成疫苗接种的美国人占总人口57.9%, 大约1.91亿人。12岁以上符合接种疫苗资格的人中,仍然有22.3%的美国人尚未接种疫苗。

从新冠疫苗诞生以来,对于疫苗持反对态度的声音便始终存在,但是随着疫苗接种的普及度增加,反对者的声音也似乎越来越大,并且双方的冲突也开始变得激烈了起来...
最近,在美、英、法与澳等国,均因为疫苗的接种问题发生冲突。反对疫苗的人群聚集起来走向街头,抗议者们不断的高呼反疫苗口号,变得越来越有攻击性,他们袭击报道的记者,甚至与维持秩序的警察发生冲突。
除了反对疫苗的普通人之外,欧美也有不少大牌明星始终站在“反疫苗”的阵营中,拒绝接受来自“疫苗的保护”。
“喜剧之王”金·凯瑞
这其中的好莱坞大牌,要属“变相怪杰”金·凯瑞。不过金·凯瑞不仅仅反对的是新冠疫苗,他是反对一切疫苗...
早在2009年金·凯瑞就公开宣称:“我们绝对不能盲目的大肆宣扬美国疾控中心的议程。”他还抨击加州州长杰瑞·布朗(Jerry Brown),称他是一位“法西斯主义者”。原因是布朗在2015年时签署了一项法律,强制要求所有的儿童接种疫苗,而不管他们的父母的宗教信仰。
播客大佬乔·罗根奇葩言论
美国的播客大佬/喜剧明星乔·罗根(Joe Rogan)在YouTube上有1120万粉丝,马斯克、桑德斯、侃爷等各圈大佬都是他播客节目的座上宾。
四月时,罗根曾在播客中反对疫苗,不过他现在解释道:我并不是一个反对疫苗的人,我当时只是说,如果你是一个年轻、健康的人,你就不需要它。身为UFC的流量明星兼主持人,几个月前公司曾在拉斯维加斯为罗根安排了接种疫苗,但是因为日程安排冲突错过了预约。
罗根在播客上说出惊人言论:“感染病毒之后并康复,你所拥有的免疫力会更好。”他在和CNN首席医学记者桑杰·古普塔(Sanjay Gupta)对话时表示:“你知道你应该做什么吗?我认为你应该先接种疫苗,然后再突破性感染。这样的原因是:因为你接种了疫苗,这可以保护你遭受严重的感染,然后你感染了新冠,之后你获得的免疫力来自于疾病本身。”
罗根在上个月新冠测试为阳性,为了治疗他的症状,这位 54 岁的大叔在 Instagram 上说,他求助于药物伊维菌素,以及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未批准用于该用途的其他治疗方法。他还说他服用了已被证明有效的单克隆抗体。
伊维菌素已被 FDA 批准用于人和动物治疗寄生虫感染,主要是在家畜身上。该机构在其网站上表示,除非是临床试验的一部分,否则使用任何未经 FDA 批准或授权的 COVID-19 治疗“都会造成严重伤害”。
NBA球星欧文失去上亿薪水
除了娱乐圈之外,美国的体育界同样因为疫苗问题吵得不可开交,目前美国三大联盟中,疫苗接种率最高的是NBA,达到了90%,而橄榄球联盟NFL只有80%,职棒大联盟MLB则是85%。
不过NBA中,球星凯瑞·欧文却是反疫苗的代表。欧文是布鲁克林篮网队的超级球星,他最近以“我的身体我做主”为由,拒绝接种新冠疫苗。由于篮网队所在的纽约市颁布了严格的防疫措施,要求12岁以上的人只有在接种新冠疫苗之后,才能进入到室内场馆参加大型活动。所以篮网和尼克斯的球员们,就必须打过疫苗后才能进入主场训练和比赛。
篮网队欧文开出了禁赛处罚。对此,欧文也表示了对球队、队友以及整个NBA的理解,同时,他也强调,自己这次不打疫苗的举动,并不是想搞什么政治方面的宣言。在自己的直播当中,欧文也不止一次地说,他对于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疗工作人员,怀有极大的敬意。但是,欧文也提醒大家不要忘了那些选择不打疫苗的人们,因为他们中有不少人“正在因此而丢掉自己的饭碗”。
欧文自己就是“丢掉饭碗”的一员。如果欧文坚持不打疫苗的情况下,他将无法出战新赛季篮网的41个主场比赛,也无法去打跟尼克斯以及洛杉矶的3场客场比赛。这样算来,他将缺席44场比赛,光工资的直接损失就高达1700万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代言费用以及隐性经济损失。有钱真是任性啊!
反疫苗人都“不信任”政府
除了这些名人的各种理由之外,在这些反对疫苗的群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疫苗对他们的健康有害。这些人更愿意相信阴谋论,认为集体注射疫苗是一个巨大的阴谋。反对人群有一个共同点:不信任政府。
目前公开反对接种疫苗的人群,在欧美国家中的总体占比约为10%以下,但是他们的声音在社交媒体中放大,人群也在不断扩大中。
来自伦敦卫生医学院人类学教授海迪·拉尔森表示:很多人从小接受到的教育,就缺乏对于科学的信任,而这种不信任最终根植于他们性格中,让他们不愿意去主动接受疫苗。
根据英国一项数据,如果亲民党政府得到的选票越高,该国家对于疫苗的信任度越低。这些国家中的社会普通人,对于精英阶层普遍信任度低,而反对疫苗成为了他们“反抗”精英阶级的手段。
政府抗疫不利失去公信力
各个政府对于新冠爆发时期的防控不利,则是导致民众在新冠疫情上对于政府不信任的根源。其中不少人最初愿意遵守政府与医疗专家的建议,但是随着新冠疫情的失控并反复爆发之后,民众的信任度产生滑坡,最终疫苗成为了这场“信任缺失的牺牲品”。
英国就是这一情况的典型,约翰逊领导下的英国政府,从去年疫情爆发阶段的表现,堪称奇葩:先是公开叫嚣直接进入“群体免疫”,之后又是连续封城禁令,最终自己感染新冠,亲自去ICU走了一遭。
英国防疫在政策上不断摇摆,并且前后矛盾。与此同时,政府中高级官员各种打破政府防疫规定的新闻,让政府和医疗专家失去了公信力。
根据牛津大学的统计,英国民众对于政府的信任度,从2020年4月初的65%,直接在8月份时降低至40%。
在美国,特朗普对于新冠的政策同样是让人迷惑不已:这包括注射消毒液可以消灭体内的新冠病毒这样的荒诞发言。与此同时,福奇医生也因为各种各样的言论被卷入至政治斗争之中,让科学成为了政治的牺牲品。
根据康奈尔大学的数据统计,目前总共有3800万篇关于疫苗的英文文章,而这其中,特朗普的言论成为了新冠疫情各种错误消息的主要因素。
结果是,反对疫苗的人声音更大,更加坚定。而接种疫苗的人则是更多沉默的大多数。但是正是这些沉默的大多数人,让那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选择去站在了谎言那边。
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目前主要有脸书与推特这两家,都是依据算法来进行感兴趣内容推荐。一旦点击了反疫苗的内容,会有相关内容继续推进,最终“谣言传过千遍,便让人相信”。此外Facebook与Twitter还具有传播效应,谎言与阴谋论,总是比真实的内容更容易传播。
在压力之下,4月份时,脸书开始在信息上标注虚假标记,同时开始与世卫组织合作,转发官方消息。10月份时,脸书禁止了“反疫苗”的广告内容。但是仅正面的传播还远远不够。
脸书始终未删除并禁止虚假信息的传播,这导致反疫苗的信息无法从源头上被断绝传播。而脸书的算法则对这些虚假内容推波助澜,让他们在相关兴趣的推荐中得到更大的曝光,从而通过好友关系链与脸书社区之间继续传播,而美国几位影响力的反疫苗言论,更是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美国目前的疫苗接种现状
根据CNN七月份时的调查,国会中大部分的民主党议员都接种了疫苗,但是在众议院中,公开承认接种疫苗的共和党人只有54%,而有97位共和党人拒绝透露是否接种了疫苗。
众议院行政委员会通讯主任皮特·惠皮告诉《今日美国》,该委员会不会透露众议院的疫苗接种率,因为它与成员的个人医疗信息有关。
今年6月份时,国会主治医师布莱恩·莫纳汉 (Brian Monahan) 宣布,他正在修改指导方针,允许完全接种疫苗的人停止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离。莫纳汉写道,做出这一决定的部分原因是国会“相当多的疫苗接种参与率”。
但到了7 月下旬,莫纳汉推翻了指导方针,再次要求众议院戴口罩,以响应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不断发展的指导方针。但是这两份文件都没有确切披露“相当可观”的疫苗接种率具体是多少。
而根据美国国防部 8 月 25 日更新的数据,超过 100 万服务人员接种了全部疫苗,247000 人部分接种了疫苗。华盛顿邮报报道,完全接种疫苗的成员约占现役军人的 65%。
74% 的美国海军现役和预备役已完全接种疫苗。美军中其他部门的疫苗接种率较低,65% 的现役空军成员、60% 的空军预备役成员和大约 50% 的陆军部队至少部分接种了疫苗。国防部长罗伊德·奥斯汀(Lloyd Austin)宣布,所有军队成员都将被要求接种辉瑞的新冠疫苗。
美国取消旅行禁令
拜登政府在25号宣布了取消之前针对中国、印度、欧洲的旅行禁令。从11月8号开始,前往美国的外国旅客只要接种了获得美国或者世卫组织认可的新冠疫苗,就可以入境美国。目前包括中国生产的国药和科兴疫苗都符合条件。 
美国政府还指出,有极少数的人可以获得疫苗豁免权,这包括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 还有来自疫苗接种率低于10%的国家的公民。但白宫表示,这些国家的旅行者必须出具令人信服的入境美国的理由,旅行签证没有资格入境。其他豁免人群包括患有某些疾病、临床实验参与者或者因紧急情况或人道主义原因而需要入境美国的人。 
符合入境美国资格,但尚未接种疫苗的人需要在航班起飞前一天内,提供新冠检测阴性证明。而接种完疫苗的人,则需要提供在起飞前三天内的新冠测试。无论是外国人,还是美国公民,以及永久居民,入境美国前都需要接受新冠测试。
美国开放国际旅行,意味着美国离新冠疫情结束不远了吗?答案是,并非如此。
如果需要通过疫苗来控制新冠疫苗的继续传播,那么需要至少有70%的人完成疫苗接种。而如果只有64%的人接种疫苗的话,整个的疫苗计划将会失效,这也意味着,新冠对于人类的威胁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而美国目前的疫苗接种率连64%的没有,在全球疫苗接种排行中,美国位居50多位。战胜病毒,依然需要全世界的人在疫苗问题上达成共识。但从现在看来,通向曙光的隧道还有很长一段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