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对90年代的印象是怎样的呢?
最近火遍B站的鬼畜素材《征服》挺有代表性,它展现的是90年代到新世纪初发生在河北衡州(以石家庄为背景的虚构城市)的一连串黑帮故事。在这部剧中,除了令人紧张的情节外,还有当时随处可见的社会印记:落后的城市面貌、糟糕的治安、国企职工下岗、随处可见的自行车、摩托车和桑塔纳轿车。

但回头看,90年代并不是那么糟糕,这个十年对中国来说承上启下,而且为中国在新世纪头二十年的突飞猛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总的来说,中国在90年代打了一系列漂亮的转型仗。
今天的主题围绕90年代,从外部环境、经济过热、汇率并轨、房地产改革、卧薪尝胆、加入WTO等几个方面展开。
一、复杂的外部环境
90年代初,中国的外部环境可以用险恶两个字来形容。一方面苏联在1991年解体,对同样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来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冲击;另外,欧美国家对中国的经济和技术封锁也空前严厉,这使得中国在民生、国防等诸多领域的发展遇到改革开放以来前所未有的阻力。
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发展和开放的前景整体持消极态度,只有来自日本、香港和东南亚的资金愿意继续投资中国大陆。
就在这个时候,中国做出了正确的选择,那就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1992年南巡为标志,中国通过做好自己的事情换来了世界对中国更多的好感。
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到,在1992年后,中国的改革和发展明显加速了。无论是中国本土企业家,还是海外资本又重新看好中国,历年的FDI(外国直接投资)规模就有很强的说服力,中国在1992年后吸引的外国投资大幅上升,92年比91年增长一倍多、93年又比92年增长一倍多。那个时候,中国本地的资金和技术相对有限,外国雄厚的资本和技术涌入使得中国发展一日千里。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历年外国直接投资(FDI)规模 1979-2017
二、抑制通胀,打击泡沫
1992年之后,中国经济开启了新一轮高速增长。但经济的高增长也带来了经济过热,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泡沫就是经济过热的典型问题。
1992年时,中国CPI涨幅为6.35%,1993年增加到14.61%、1994年更是达到可怕的24.26%。CPI涨幅代表的是一揽子消费品的同比价格,一年24%的物价上涨已经对民生带来了很大影响,

在经济过热的背景下,个别已经启动住房商品化的城市出现了房价泡沫。从1991年到1993年年底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海口的地价从十几万飙升到几百万一亩。房价由一千多元飙升到七千多元。在疯狂的炒作中,地产商,银行和当地政府成为了利益共同体,甚至连银行和券商都参与了炒作。然后,海南房地产的疯狂起到了不良的示范作用,珠三角的房价也开始上升。1993年,中国终止了房地产企业的上市,同时严控银行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控制了信贷规模和国债利率,1994年,开始了更严厉的资金政策。在一套组合拳下,海南的房地产泡沫破灭,一年时间房价腰斩,全国房价此后多年保持稳定。
现在我们很难找到海南的完整数据,但可以从珠三角看懂当时抑制楼市过热的显著效果。1994年后,海南房地产泡沫破灭,以广州、深圳为中心的珠三角地区的楼市虚火同样被迅速浇灭。从数据看,深圳房价到2005年时才算超过1994年的水平,要知道,深圳在1994-2005这十多年时间里的人口增幅、经济增速远超我们最近这十年,但当初那段时间深圳的房价却能保持稳定,这实在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深圳房价1994-2018
再看物价,在1996年及之后,中国经济成功实现了软着陆,高通胀一去不复返,1997-2003年期间,中国在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物价几乎四年没涨,这几年间国际金融环境并不算好,先有亚洲金融风暴、后有美国科网泡沫的破灭,但中国的增长稳定、物价稳定、汇率稳定,有效地保住了发展成果和民生福祉。

中国消费品价格指数 1993-2021
三、汇率并轨
谈并轨就要知道什么是双轨,在中国建立起市场经济之前,包括商品和外汇在内,很多东西都是双轨制,即市场一个价格、官方一个价格。汇率的并轨就是让人民币的调剂价(市场价)和官方定价合二为一。

在1993年底时,人民币对美元挂牌价与调剂价分别为5.7和8.7,相差非常大,这带来两个问题:一是很多人抓住两个价格的差异牟利,比如金融从业者的亲属利用其资源按挂牌价从银行购汇然后再以高出许多的调剂价在市场倒卖,严重影响了金融秩序;二是出口商按挂牌汇价结售汇,这使得中国的出口竞争力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受到汇率的压制。
要扭转这样大的汇率差,要么是让市场价向官方价靠拢、要么是让官方价向市场价靠拢。但市场价是不受控制的,所以只能让官方价向市场价调整,1994年汇改的核心就是让官方汇率价格一次性调整到市场价格,即从5.7一次性贬值到8.7,这是需要决心和勇气的。
美元兑人民币汇率 1980-2015 
其中1994年汇改在图中非常显眼
经过这一次的汇改,人民币汇率得以并轨,人民币官方汇率回到合理区间,此后人民币开始企稳和走强的大趋势。
在外贸领域,1994年汇率并轨的效果也非常显著,中国1993年的经常账户逆差为119亿美元,占GDP的比例为-3.34%;1994年很快就扭亏为盈,实现776亿美元的顺差,占当年GDP的比例为1.57%,中国出口竞争力大幅提升。
四、亚洲金融风暴
亚洲金融危机是1997年爆发的一场金融危机,从1997年7月开始席卷东亚和东南亚的大部分地区。该危机源于泰国放弃固定汇率制,随后危机进一步波及至邻近亚洲国家的货币、股票市场及其它资产,相关资产的价值也因此暴跌。
亚洲金融风暴受冲击比较严重的国家
为了应对亚洲金融风暴,中国承诺人民币不贬值、并下力气扩大内需,还与有关各方协调配合,积极参与和推动地区和国际金融合作,最终克服了这场危机。
有些事不是你想做就能做成的,必须要有处理问题的能力和基础。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能克服亚洲金融风暴,正是因为中国早在亚洲金融风暴之前就采取了足够多的预防措施控制,比如汇率并轨相当于提前释放人民币贬值压力、打击海南的房地产泡沫也等于提前刺破这个不定时的炸弹,所以在韩国、泰国、马来西亚等亚洲国家受到剧烈冲击的情况下下,中国没有受到严重影响。中国也成为当时亚太地区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中国在90年代打下的良好基础让中国游刃有余地应对了至少两场金融危机(亚洲金融风暴和2001美国科网泡沫)。
中国大陆、韩国、香港、印尼、泰国GDP对比 1990-1999
五、国企改革
1992年,中国确立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目标,那就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一环。
国有企业存在人员庞大、效率低下、负债率高等一系列问题,需要一场深入的改革,但这也势必会面临非常大的阻力。比如很多国企职工的铁饭碗不再有,但换个角度看,很多国企员工们从工厂走向市场,将自身价值彻底发挥,他们也第一次体会到市场经济的魅力,赚取了自己真正的第一桶金。
国企改革虽然带来了一些短期阵痛(如下岗),但它是利大于弊的,而且只要我们看的周期越长,越能看出国企改革的积极意义。这里看一组数据,下面这个柱状图展示的是中国城镇居民的就业结构,其中褐色为国有企业就业、红色为民营企业就业。
在1998年国企改革加速之前,国企包办了城镇过半人口的就业,而1998年后,民营企业的比重开始迅速提升。在如今的城镇就业中,民营经济的占比超过了80%,而新增就业贡献率超过了90%(增量比重大于存量比重,意味着民营就业的占比还在不断上升),另外,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也是由民营企业完成的。
国企改革的本质是提升国企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市场经济在中国发展了短短二十多年,就诞生了腾讯、阿里、华为、大疆、小米等民企,他们成为了中国制造和中国品牌的标杆,他们的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放在全世界任何国家同任何竞争对手相比都不会逊色。
六、住房改革
城镇住房制度改革也是90年代一项划时代意义的变革。1994年,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决定》,确定了住房改革的目的、内容和近期任务等。
1994-1997年,住房的商品化、市场化体制得到全面推进,但作为转轨中的过渡,福利体制仍然保留,客观上住房新、旧制度双轨同时运行;再后来,福利体制逐步退出历史舞台,商品房成为主导。
在1998年两会上,当时刚刚上任的朱总理在答记者问时有两段话提及住房改革,其中一段是:    

“拿出较多的财力来刺激国内需求。这个需求就是加强铁路、公路、农田水利、市政、环保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高新技术产业的建设,加强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当然还有住房建设,因为这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新增长点。
另一段是:
“中国现在需要的是经济结构的调整,所以我们今后要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农村广大市场的开发,加强人民群众关心的住宅市场的建设,这个市场大得不得了。现在中国的市场远未饱和,我们欢迎外国的投资者踊跃到中国来投资。”
我们现在回顾这些讲话,是不是堪称神预言?
如果一个人在1998年听懂了看懂了这些发言,在此后的二十年都不会犯错,而且可能早就发了大财。
正如当年所预判的,住房改革有效扩大了内需,中国的人居环境和城市面貌都因此得到极大提升。直到今天,房地产仍然带动大量上下游行业,并成为中国十多年来信用扩张的主要渠道,可以说中国住房改革的红利至今仍在影响着国民经济。
七、加入WTO
中国在2001年12月11日正式加入WTO,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进行了可谓艰苦卓绝的努力,这其中大部分努力都是90年代做出的。加入WTO过程并不容易,谈判自1986 年7月10日中国正式向WTO前身——关贸总协定(GATT)递交复关申请起,一谈就是15个春秋。
中国入世谈判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
第一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1986年7月,主要是酝酿、准备复关事宜; 
第二阶段从1987年2月到1992年10月,主要是审议中国经贸体制,中方要回答的中心题目是到底要搞市场经济还是计划经济; 
第三阶段从1992年10月到2001年9月,进入实质性谈判,即双边市场准入谈判和围绕起草中国入世法律文件的多边谈判。 
第三阶段是工作量最大也是最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中美谈判又是困难中的困难。从1997年8月与新西兰最先达成协议,到2001年9月13日与最后一个谈判对手墨西哥达成协议,期间中美谈判进行了25轮,其次是中欧谈判,进行了15轮。 
1999年4月,朱总理访美,与美国在市场准入谈判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签署中美双边协议中最重要的《中美农业合作协议》,并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问题发表联合声明,这使得中国入世谈判进度明显加快。遗憾的是在同年5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国入世谈判被迫终止。
1999年9月11日,中美领导人在新西兰亚太地区经济合作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举行会晤,同意两国恢复谈判,11月10日至15日,石广生部长率领中国政府代表团与美代表团在京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举行谈判。
中美谈判范围广、内容多、难度大,美国凭借经济实力,要价很高,立场强硬,谈判又不时受到各种政治因素干扰。中方坚持原则,经过6天6夜的艰苦谈判,取得这场最关键战役的双赢。中美最终在11月15日签署双边协议,标志正式结束双边谈判,也为中国与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谈判奠定基础。
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其第143个成员。
加入WTO对中国的重要意义在于,中国加入WTO后即享受成员国拥有的最惠国待遇。这不仅能享受其他国家和地区开放市场的好处,使主要贸易大国对中国的歧视性做法逐步取消,而且会使中国产品拥有比过去更为有利的竞争条件,促进中国出口贸易特别是中国具有比较优势产业出口的发展。
加入WTO后,中国外贸突飞猛进,来自全球的产业链移入中国,带来了大量先进技术和就业岗位,培养了一大批管理和技术人才。中国经济在2001年后不断升温,增速从2001年的8.3%上升到2007的14.2%。如果说2001年后的十年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黄金十年”,那么这黄金十年最大的推动力就是中国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中国出口总量 1992-2021 (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进口总量 1992-2021 (单位:百万美元)
中国GDP 1960-2020 (单位:万亿美元)其中2001年后开始加速上升
八、卧薪尝胆
中国能够在90年代做好这么多事,与韬光养晦、卧薪尝胆的策略分不开。
90年代时,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防能力与今天完全不在一个水平。美国在海湾战争中的信息化作战让全世界为之震惊 - 人们意识到原来现代战争是这样一回事、原来美国军力已经发展到了这样可怕的程度。
为了补上短板,中国在90年代也开始了国防现代化建设,但国防建设不是一天可以做完的,而且中国的外部环境也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这其中有96年台海危机时横在海峡中间的美国航母、有99年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事件、还有01年南海撞机事件里王伟的英勇牺牲。
无论是1996、1999还是2001年,中国的经济规模大概都只有美国的十分之一水平,军事力量上的差距更大,对于这些事件,中国做到了有礼有节,事件也没有扩大化,更没有影响到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改装自瓦良格号 
中国在苏联解体后就有意向收购该未完工的航母 
1997乌克兰方面同意出售
如果你玩过一些经典的即时战略游戏就会明白,我们在游戏开始必须确定整体的打法,要在先出兵还是先发展经济之间做出选择,如果你选择先出兵,就会损失后期经济潜力,这类玩家必须要争取很快的时间速战速决压制对手,否则时间越长自己越不利;而如果选择先发展经济,你就要抗住对方前期的军事压力,然后等自己经济起来了之后再爆兵,游戏就会越玩越简单。中国当时就处在开具选择发展经济的阶段,必须要有足够的耐力和毅力。
总的来说,90年代中国在战略上的智慧理性为后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而从90年代开始国防建设上的发奋图强也为今天中国军力的突飞猛进奠定了一个稳固的基础。
九、总结
回望90年代,尽管那时比现在要落后得多,但一切积极的变化正在悄悄地进行中。站在现在看那个时代,就好像当时的中国已经提前二十年预见到了未来发展所需要的一切东西,但实际情况是不可能有人能做到先知,可见我们一路走来是多么幸运。
而幸运的背后,是改革的勇气和魄力,90年代各项改革带来的红利一直到现在仍在推动中国经济增长。今天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而过去攒下的不少红利也所剩不多,未来要继续发展并取得更多新的动能,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仍将仍然是最重要的主题。

欢迎点在看、转发朋友圈、点击上方公众号名片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