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没房没车没老公没小孩,还丢了工作,在大城市奋斗了近二十年,到头来是一场空,只能灰溜溜回老家
如果上面是一部剧的女主角的设定,你还想看这部剧吗?
台剧《俗女养成记》就是讲了这么一个“女loser”的故事,没有任何光环,也没有逆袭情节。
▉ ▍女主没有漂亮的脸蛋,剧中没有小鲜肉爱上姐姐的浪漫剧情,有的都是家长里短的对话。
但就是这么一部没有任何“爽点”的剧,却在前年创下收视纪录,在豆瓣斩获了9.2分的超高分口碑。

然而在今年回归的《俗女养成记2》,却成了豆瓣今秋被质疑最多的剧集。
上一部被人夸“有笑有泪”,这一部就被人骂“恶心”。

尤其在讨论区,每集刚结束的时候,都充满了满满的质疑: 
《俗女》第一季,被推崇得很高很高。
 第一季有多高,第二季就有多失望。
同一部剧,口碑为什么会这样两级分化?
到底是瑕不掩瑜,还是神坛跌落?
生孩子就不算独立女性了?
在对这部剧集的质疑声中,针对最多的就是主角陈嘉玲:
陈嘉玲,上一季还是打定主意不婚不育的独立女性,结果这一季180度大转弯,不仅“不要脸”地倒追男人,还和他生了小孩?
第二部的第五集还是这样的: 
第10集就变成了生子多福的大团圆结局。
豆瓣短评里,不少观众都觉得这个结局烂尾了。
在有些观众眼中,有小孩的剧情,一下子就了无生气起来;陈嘉玲也不再是大家心中闪闪发光的独立女性,而是变成了一头无聊的“婚驴”。
但其实回过头看,独立女性陈嘉玲,从来不是“不婚不生”的代表人物。
在第一季里,她是想结婚的。在陈嘉玲心中,四十岁还“漂”在台北的自己,没房、没车、工作没前途、和男友感情不咸不淡,是条标准的败犬。
她蛮怕自己嫁不出去的:参加前男友的婚礼,不仅喝醉大闹现场,回家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向当时的男朋友求了个婚。
她不仅不恐婚,甚至还有点“恨嫁”。
当时的男朋友怎么应对的呢?积极地答应了和她结婚,主动买房、给她挑婚纱,还安排了惊喜求婚……放到小红书上,绝对是满分老公。
但嘉玲最终没有和这个要给自己台北一套房的人结婚。
因为她虽然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但却很清楚自己不想要什么:
不想被关在家里当家庭主妇;不想做被有钱婆婆打扮操控的玩偶;不想要和现男友过上毫无激情的生活。
结婚,是社会赋予40岁女人的身份任务,但完成了这个任务,并不会让她更快乐。
这份“清醒的抗拒”,才是陈嘉玲被称为独立女性的根本,而不是“不生孩子”。
陈嘉玲,从来就不是“不婚不生保平安”的代表。
她的独立体现在:不害怕跌倒走弯路,也不因为害怕而勉强自己,随时有从头再来的勇气。
她有着俗女的一切愿望:台北的大房子,漂亮的小轿车、帅气的男客户……
但她不会被这些欲望支配,去嫁自己不想嫁的人,开始自己不想开始的生活。
虽然过程可能很纠结、很反复。但这样的往复,才让陈嘉玲这个“俗女”变得更立体,更像我们身边活生生的人。
▉ ▍剧中赤裸裸的台词,道出的是几乎每个女人都感同身受过的时刻。
为什么有那么多姑娘,会觉得陈嘉玲选择生小孩是背叛了“独立女性”?
因为陈嘉玲对于小孩的抗拒,多多少少是我们自己恐婚恐育的内心写照。
首先是生计方面的困难。养小孩压力太大,既花钱又花时间,养不起,也怕养不好。
但她真正害怕的,其实是多出来的这个小孩,打破自己原本的生活。
陈嘉玲是一个非常坚持自我的人。她的固执,接近偏执。
装修房子,完全按自己的意思来,从装修风格到沙发颜色,统统自己决定。
父母的好心帮忙一律拒绝,明明很多事情搞不定、最后搞到满身是伤,也不愿意别人帮太多忙。
生活中突然多出一个小孩,意味着原本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要被全然打破。
什么白色沙发、什么玻璃温室,没有小孩是生活情调,有了小孩就变成不实用的选择,要被统统换掉。
这,才是陈嘉玲真正恐惧的事情。
但她真的不想要小孩吗?
她一开始不喜欢小孩,但后来和表姐的小孩豪豪相处甚笃。豪豪离开时,她感到的不是解脱,而是舍不得。
得知怀孕后,第一反应是打掉,却因为意外听到的腹中小宝宝的胎心而动摇。
俗女陈嘉玲最终选择留下小孩,没有错,也很合理。
因为她这一次,既不是因为社会的压力,更不是为了给谁生一个孩子,而是因为,她想当一个妈妈。
这是她独立思考后决定要做的事情,她对自己的决定负责。
这,才是真正的独立女性。这,也是陈嘉玲能教给我们的事情。

男性角色
全员“人设崩塌”?

除了陈嘉玲,酸酸姐还想聊一下这部女性主义色彩浓烈的剧集中的男人们:女主爸爸陈晋文,还有陈嘉玲的男朋友蔡永森。
豆瓣讨论区里,一度充斥着对男性角色全员“人设崩塌”的哀嚎。
陈爸爸,第一季里是乐于承担家庭责任、爱护妻女的绝世好爸爸,第二季居然“疑似出轨”。
而男友蔡永森,本来是顺从陈嘉玲心意的暖男,第二季里居然生气发脾气,一言不合就把家里玻璃砸了……
甚至,有人开始“理性分析”蔡永森:
没车没房还是二婚就忍了,现在居然对嘉玲不好,嘉玲还非要和他在一起,图啥?
 拜托,这是完全出离剧情的分析。嘉玲如果要的是车子房子,第一季就应该和明显更有钱途的前男友结婚啊!
相反,陈嘉玲和蔡永森相处的细节,满满都是恩爱的气息:两个人一起起床,挤在一起刷牙,急急忙忙吃早饭;陈嘉玲帮蔡永森喂乌龟,蔡永森给陈嘉玲留晚饭……生活的幸福,揉碎在琐碎的日常里。
特别是和之前早已没有爱情,如室友般相处的前男友比起来,高下立判。
然而蔡永森也是普通人,大家的共同特点就是:优点和缺点一样多。
一言不合砸玻璃,蔡永森错了吗?
当然错了。
但“犯错”与“犯错”之间,有着天壤之别。
同样是这部剧里,嘉玲表姐洪育萱的老公,犯的是不可饶恕的“罪行”: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家暴。
如果不幸碰到这样的人,那么一定要远远逃开,有多远逃多远。
但蔡永森呢?他的错误,不能说明本质问题,只能说明他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很好,理解嘉玲,愿意包容她的固执,和她一起不要小孩过下去;他也有缺点,对生活没什么计划,有时候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真实的生活啊,上一秒仇人相见分外眼红,下一秒又好得蜜里调油。爱和恨,生气和依恋,就这么黏黏糊糊地混杂在一起。
再说回陈爸爸:一个家庭温馨完美的老男人,竟然还想着自己初恋?观众表示忍不了。
但剧中的陈爸爸不是一个“慈父”的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人。
一家人生活平静,夫妻感情甚笃,子女懂事独立,中药铺经营顺利;但学生时代和初恋一起出国、跳舞、弹吉他的可能性,永远困扰着陈爸爸。
那些没有实现的梦,是他心中永恒的缺憾。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要求剧中人物一点瑕疵都不能有了?

真实的迷人之处,不就因为是在黑与白之间,给人展示出了一种复杂的灰度吗?
无论是男人还是女人,都是无法用“渣男”或者“婚驴”这种标签去概括的。大家都是适当地善良和伟大,又适当地不良和卑劣。
更重要的是,他们都在努力活明白自己的人生。

所谓“人设”
有意义吗?

有没有发现,对《俗女养成记2》的批评,集中在“人设”上。
陈嘉玲生小孩,“人设崩塌”;蔡永森砸玻璃,“人设崩塌”;陈爸爸和初恋喝咖啡,“人设崩塌”……
人设,已经成了国产剧的流量密码。
好好的一部新剧,剧情还没整明白呢,也不管故事怎么发展,演员演出来是什么样子,就得先把人设分配清楚,然后用人设买几波热搜。
比如前段时间翻拍经典剧《粉红女郎》的新剧《爱的理想生活》,开篇就借着大段大段的旁白立起了人设。
过一会儿观众却发现,怎么万人迷成了结婚狂,男人婆却像万人迷?
彷佛全员拿错了剧本。
许多国产剧不仅服装假、道具假、剧情假,人设也挺假。一个虚假的人物,说着烂大街的金句,凑满一个又一个50分钟。
这样的套路,观众初看觉得很新颖,看多了就觉得审美疲劳。加上许多演员的演技,确实撑不起人设,结局基本都是翻车。
▉ ▍国产剧对独立女性的定义,全都围绕着男人。
但在《俗女养成记》中,没人讲金句,大家接受的,是“俗气”生活中的波折。
就像陈嘉玲,她可以不停追求新的生活,但无论是哪种生活,都不可能完美。
从台北回到台南,拥有了更多自由,但无法摆脱生活的压力,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新生活也充满了摇摇欲坠的可能。
充斥着杂音和缺憾,这样的不完美,才是我们一个人都会有共鸣的人生。
那么,该如何面对这种不完美的人生呢?
《俗女养成记》,没有给我们任何的答案。而是用各个角色的选择告诉我们,你可以有很多种选择。
无论你如何选择,都是人生。无论如何选择,都会有人一如既往地爱着你。
做一个“俗女”没什么不好的,和真实而短暂的人生和解,也是和自己和解。
就像剧中那句台词说的那样:
“这辈子很长,长到你可以跌倒再站起来,做梦又醒过来;这辈子很短,短到你没时间去勉强自己,没时间再去讨厌你自己。”
与所有的俗女们共勉!
文 | 琥珀酸 编辑 | 沙耶辣
推 荐 阅 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