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恩友歌》温柔悠扬的旋律响起,
就感到在祂爱里,一切伤痕和忧愁都被抚平。
这首跨越160年历史长河的优美诗歌,
直到现在,依旧吸引感动无数人。
而在这首诗歌背后,
也有一个坚定依靠信赖祂的故事。
  英文版《恩友歌》
视频来源:Alan Jackson
(听《恩友歌》,沉浸式观看此文,感动加倍)
01
1819年9月1日,约瑟夫·史克莱文出生在爱尔兰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是一名英国皇家海军陆战队上尉,
从小,他就渴望像父亲一样,成为一名军人,但因为身体欠佳,只能放弃。
1835年,16岁的史克莱文进入都柏林三一学校学习,
读书期间,他立志成为一名传道人,去往世界各地。
(都柏林三一学院)
大学毕业后,史克莱文找了一份家教工作。
24岁,他爱上一个漂亮女孩,坠入爱河。
然而,就在结婚的前一天,不幸发生。
那天夜色朦胧,未婚妻提前一天骑着马,
从自己的家乡来与史克莱文会和。
快要达到目的地时,要经过一座桥,
此刻的史克莱文,已经早早在河的另一边等待。
他远远的看着未婚妻,
明天,这个漂亮的姑娘就要成为自己的新娘。
然而,就在过桥途中,新娘的马突然受到惊吓,
一声嘶吼,就将女主人直接摔进湍急的河流。
转眼间,新娘消失不见。
亲眼目睹这一切的史克莱文悲痛欲绝,
他不敢相信,刚才还站在自己眼前活生生的人,就这样消失不见。
巨大的悲痛笼罩史克莱文,
思量再三,他决定离开这片他生长的土地。
02
1845年,史克莱文来到加拿大的安大略,在一所学校当老师。
教书期间,学校附近有对夫妻聘请他担任儿子的家教。
一次偶然,史克莱文认识了女主人的侄女伊莉莎·罗斯,爱情的种子悄然萌芽。
彼时的罗斯只有13岁,史克莱文等了她9年。
在罗斯22岁时,他们决定结婚。
然而,不幸再次临到史克莱文。
(19世纪的加拿大安大略)
1860年4月,安大略的天气还很冷,安大略湖的湖面还结着一层厚厚的冰。
罗斯为了和爱人成为同一个Church成员,决定按照他们的传统完成一个浸礼。
没想到,身体状况不佳的罗斯,在浸入冰冷的湖水后受凉。
回去不久就转化成肺炎,当时的医疗条件有限。
四个月后,罗斯撒手人寰,离开人世。
史克莱文再一次与心爱的人天人永别。
(冰冷的安大略湖)
一个人的生命经历了两次,
未婚妻在婚礼前的非正常死亡,还都和水有关。
可想而知,史克莱文的内心有多痛苦。
03
在极深的患难痛苦之中,史克莱文却得到了安慰。
他深深体会到Jesus才是他一生最亲密的好友。
一如他歌词所写:“何等恩友仁慈Savior,负我罪孽担我忧。“
史克莱文决定將自己的一切完全交给祂。
他开始去到更多的地方,传讲Gospel信息。
初到加拿大时,他就会利用假期时间去太平洋铁路轨道和劳工们聊天。
(当时也有很多参加太平洋铁轨修建的华工)
他和弟兄姊妹们分享Christian应有的敬虔生活方式。
他去街头分享爱,虽然经常都会被扔烂水果和蔬菜羞辱。
他还随身携带一把锯子,义务帮穷人修葺一些东西。
史克莱文大发热心,生活中,他也按着“爱人如己“的教导救济穷人。
他帮当地的寡妇照看养牛场,得到的牛奶就送给家里有孩子的穷人。
每年冬天,他都上山砍木,然后将辛苦砍来的柴火,送给那些穷人和没办法砍木头的家庭,即使他们并不相识。
他还卖掉自己从爱尔兰带来,唯一一块值钱的手表,帮助一个失去了牛的农民。
(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
甚至,他让家人远隔重洋给他寄一些生活用品,用来周济周边的穷人。
史克莱文已经将自己所能给的一切,都送给了需要帮助的人。
与他对穷人的慷慨相比,他的生活却一直极度贫困。
04
1855年的一天,史克莱文收到远在爱尔兰母亲的信。
母亲病重垂危,十分想念他。
此时的史克莱文已经离家10年。
看到母亲病重的消息,他焦急万分。
但是多年周济他人的自己,此刻却连回去的盘缠都没有。
史克莱文忧伤痛苦,流泪写下一首诗和一封信,表达对母亲厚厚的思念和安慰。
这首诗,就是后来流传至今的《恩友歌》。
(史克莱文没钱买回去的船票)
诗歌写成后,史克莱文并没有打算出版,
他把这当做自己与祂真实情感交流的写照和记录。
若干年后某天,史克莱文生病,远方友人前去看望他,
在他桌上发现了这首诗歌的手稿,惊奇的问他:这首诗是你写的吗?
史克莱文谦卑的说:“是祂和我一起写的。“
朋友读后十分感动,征得史克莱文同意后,将其刊印出版。
不过因为出版社并不出名,诗歌发表后反响并不热烈。
而远在大西洋的另一边,
收到史克莱文诗歌的母亲,备受鼓舞,将这首感人的诗传给亲友们看。
慢慢的这首诗传开来。
1865年,英国一本诗集正式收录了这首诗,
美国著名音乐家查尔斯·匡威为它配曲。
1875年,美国著名音乐家桑基将这首歌收录,
如溪流般清澈、温柔的歌曲瞬间感动所有人。
与桑基同工的慕迪也经常在自己的演讲会上选唱。
(慕迪演讲)
并称其是他听过最动人的诗歌。
时隔20年,这首诗歌响彻在世界每个角落。
05
1886年,史克莱文67岁。
因为长期生活极度贫困,他的晚年身体和精神都出现了问题。
他的朋友萨克维尔知道他的情况后,将他接到自己家中休养。
8月10日晚上,萨克维尔发现史克莱文并不在房间。
第二天一早,发现他死在附近湖边的泄洪处。
这条路是他去服事的必经之处。
他生命中经历的三次死亡都与水有关,
没有人知道那个晚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也许如他朋友所言,
史克莱文在生命最后几天,
他曾切切祈求:“我希望祂能够带我回家“,”My Lord,我永远不要离开祢“。
史克莱文去世后,被葬在他第二个未婚妻罗斯家族的墓地。
这个墓地,至今仍在安大略霍普港的一条高速公路出口。
(几位妇女在作者墓地前唱他写的歌) 
敬虔、爱人如己为他人付出一切的史克莱文,
在有限的生命中,结束了他的坎坷和不幸。
但他手所作的诗歌,在岁月的长河里,
正激励着一批又一批深陷苦难的人。

有人曾这样评价《恩友歌》:
在流传的岁月中,
无论是在梵蒂冈的城墙下,或是航行在大西洋的邮轮里;  
无论是发生在工业革命的英国工厂车间,   
或是被视为美国新移民登陆之地的纽约爱丽丝岛上; 
甚至是欧洲世界大战的战壕里,
或是各地监狱里艰难度日的犯人们,
在不同的地方,你都能听到有人用不同的语言在唱着这首歌。
美好的东西大多出自苦难,
史克莱文用生命所写出的诗歌,
是饱含试炼、痛苦、忧愁的苦难,所历炼出的喜乐生命。
在那个为母亲流泪的寒冷冬天,
一个因为贫困疾病死在加拿大安大略小镇的无名“工人”,
正在用他的生命做那美好的见·证。 
本文转载自客连公众号,编辑:JANE

部分资料来源于网络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