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腰线
(ID:yaoxian6)
作者:桑桑姐
这几天有个事我觉得挺值得讨论一下的。

一个叫魔法猪的23岁女留学生,为了一万块生活费,在各大平台发文曝光自己的亲爹。
她在西班牙留学,有天早上收到父亲的微信,询问她头一天刷的两笔信用卡一共50多欧是干什么花了。
她爸爸在微信里反复说:
“爸爸压力非常大”
“爸爸就这么多工资”
“工资到账当天,给了你11000,爸爸工资已经所剩无几了,你尽量节约啊!”
虽然爸爸语气卑微,但是魔法猪依然怒火中烧,觉得爸爸穷酸抠门,上网发了很多图文对父母实名辱骂(骂太脏了不想放图),凡是愿意网暴她亲爹的网友,她都会发果照奖励。

与那些聊天记录一起在网上流传的,还有几段她拍爸爸的正脸视频,视频里她恶毒地说,“我马上把你的照片、身份证号、你的公司、单位名字都发到网上去,跟你同归于尽。”
这个孩子已经精神扭曲了,她的心里只有对父母满满的仇恨,认为父母把自己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是就该欠自己的,所以自己啃老,他们应该感恩戴德,怎么还能觉得自己花太多了?
这种吸血鬼言行,谁看了都生气,点赞最高的一条评论是:生这样的小孩还不如生块叉烧。
只要一个人有基本的伦理观和廉耻感,都能得立即出以上结论,但是如果仅仅只归因于“生了个白眼狼”,最后怒骂一句不孝,又太简单了。当看了更多资料,听完父亲的自述和日常的教育方式后,我又觉得,这件事背后,还有几点值得我们反思的地方。
年轻人开始对父母反向歧视了
20年前,啃老还是一个羞于见人的贬义词,说一个人啃老,相当于说他没本事,是个废物。
但20年后,啃老成了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甚至结婚成家了,还带着一家四口继续啃一双老人。能啃上老,说明家长多少有点本事。
连央行的货币专家,都敢在央视节目里堂而皇之地提出“六个钱包”理论。
现在的年轻人并不会歧视那些靠六个钱包躺赢的同龄人,反而是六个钱包里都没有钱的年轻人,才会恨自己投胎的时候没有选个好人家。
年轻人不拼自己了,以拼爹拼妈为荣。
魔力猪事件的同时,知乎热榜同时挂着一条热门问题,是一位妈妈问的。
月薪3000的母亲,被女儿索要一个8000元的手机,拒绝后遭到女儿的讽刺:“你个废物,却要生下我来受罪。”
从前的世界没有这么大的参差,有钱人都在结界之中,当互联网拉平了世界,每天刷不完的花花世界中,让许多人终于意识到自己的位置和贫穷。
他们愤怒,无奈,怨自己的出身,怨父母的无能,努力的效果又微乎其微,越活越没盼头,所有的怒火都归结于生命的起源:没钱你生什么孩子?
有个豆瓣网友分享经验,她终于找到了一句话让父母闭嘴不再念叨的方法:“看看人家的父母,再看看你们?”
小时候只有父母教育我们别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你怎么这么不争气,现在孩子们长大了,也把这套话术原样学了过去,人家的爹妈年入千万,给孩子安排好工作,找对象也是门当户对,要不是你们一生不求上进我会这么惨?
这就是丛林社会慕强式教育的反噬,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一切生活的意义,被抽象成“成功”二字,瞧不上一切混得差的人,将他们视为反面教材。
小时候当个成功人士太简单了,好好念书就行,等到大学毕业进入社会,发现自己一路奔袭,最终才站到了别人的起跑线上。从此要当个幻灭的普通人,能不崩溃吗?
如果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接受的就是成王败寇的教育,他们长大了,会指责自己的父母是废物也不为怪了。
家长“没出息”,其实才是常态,但如果能帮助孩子找到稳定的价值感,体验到生命的喜悦和感动,培养几个不挣钱的小爱好,他的一生即便不能大富大贵,也不会充满匮乏感。
匮乏感=没有,也没有
很多家长自己的成长过程就充满着苦难和暴力,这导致他们成为了家长之后,也不知道如何去对孩子表达爱,因为人无法付出自己没有的东西。
魔法猪可能是天生极端人格,但有更大的可能,她的童年并不愉快。
看到知乎上一篇她爸爸的自述,他说自己出身苏北农村,“经常挨饿,所以留下了比较强的危机感。也是出于这种危机感 ,在小时候,我会逼迫她学习,稍不如意就会暴跳如雷。”
他说自己“刚愎自用和暴烈的脾气,也曾多次伤害过她幼小的心灵,她现在还记得,在她小时候,我经常打骂她。”
在魔法猪的自述中,“爸爸经常家暴,杀死了我的宠物兔一家”,在她从西班牙暑假回国的时候,“在众目睽睽之下,把我推倒在地,对我大打出手。”
这位父亲前两年信了耶稣,“在神的带领和帮助下”,性情大变,开始反思之前的教育问题,但是为时已晚,意识到错误的时候,孩子已经是23岁的成年人了。
魔法猪之前还上过热搜,2020年3月,一个女留学生在集中隔离的路上跳车逃跑,就是她。
看了她的很多奇葩网络发言,觉得她最需要的,不是去国外刷学历,而是正规的心理治疗。
这位魔法猪的爸爸,对孩子的心理问题没重视,反倒是对精英教育有种执念,自己是北大毕业的,孩子不能只是个大专学历,先送到澳洲念书,念不下去,又转送西班牙,折腾来折腾去,钱花得肉疼,孩子23岁了,一张毕业证都没拿到。
如果孩子天生不是读书的料,也没有钱一直把儿女往名校捐,家长就要学会接受孩子的平庸,降低期望,能自食其力就行。
一个心智正常的大专生,总比整天要和爹妈“同归于尽”更好吧。
愧疚式的爱,也是毁灭性的
我一直还有一个疑惑,魔法猪的家境是真穷还是装穷。
在爸爸晒出的日常和对话中看来,是真没钱,按她爸爸的说法,给了一万块,“工资就所剩无几了”,家里还有个妹妹要养活,真的没办法拿出更多钱了,“没能力一直养你”。
他把自己吃的晚饭,一碗玉米糊加一碟素菜,拍给孩子看。
会发信息给孩子,说只给她煎了牛排,自己其实也很想吃,但考虑到经济压力比较大,克制住了自己,咽了咽口水,就上楼了。
说实话,看到这些丰富的内心描写,我感到一阵窒息。
魔法猪的爸爸,北大毕业,平媒到网媒,从业14年一直是跑财经、基金口的,现在是上海一家知名媒体的金融主编。就算现在管得严了灰色收入少了,按我对这个行业的平均薪资了解,也绝不可能是一月给孩子一万生活费就穷得揭不开锅的水平。他的聊天记录里也说了,家里至少是有上下两层的复式楼。
父亲的言辞之间,其实就是传统的洗脚感恩教育,向孩子灌输自己多么不容易。
打个比方,碗里只有一只虾,爸妈默默夹给孩子吃,这是爱的传递。
如果夹给孩子之后,还要发表一通讲话:你看,就这一只虾,我和你爸都忍着不吃,省给你吃,你可要争气啊!
这就是索取。
同样一件事,有的父母让子女留下了温暖的回忆,有的父母让子女感到了愧疚。
让孩子感到愧疚的爱,是毁灭性的。
孩子善良懂事的,一生都跳不出亏欠父母的自责,总想讨好父母不惜委屈自己;
孩子极端乖戾的,就会像魔法猪这样,成年后声嘶力竭地声讨父亲:“我没有病,有病的是你自己。”
有个网友总结得很好——
中国式家长有个特点,假装自己很无私很大方,为孩子舍弃自己的生活、理想、人生,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什么都是建立在他们的痛苦之上。只不过20年后再跟孩子一笔笔算账,让孩子知道欠了家长多少东西。
中国式孩子有个特点,吃喝玩乐拿用耗尽父母一生,结束以后蹲在墙角说原生家庭毁了自己,要自由又不肯自立。东西方价值观说变就变,哪个好用用哪个,虚伪吗?
彼此彼此吧。

推 荐 视 频
关注新周刊视频号,关注有态度的生活

必 读 好 文

点 击 图 片 即 可 阅 读 全 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