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龄、同届、同专业、不同院校和道路,尽管工作有过交叉。
昨天的新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新闻司司长华春莹女士,被任命为外交部部长助理,分管新闻、礼宾及翻译工作,相当于副部级领导了。
看了她的简历和相关介绍,和我同龄、同届、同专业、不同大学,工作有过交叉,最终不同的道路。比较一下,挺有意思。
1
1992年,她从省城南京大学毕业,英语专业,进入京城,外交部,科员。
1992年,我从省城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毕业,英语专业,进入京城,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
名校的好处在于平台大、机会多。国家部委、500强,不可能到二三线城市去招聘,甚至一线城市的普通院校也不会去。但名牌院校这样的机会多的是,当然竞争激烈。
华春莹能从京外的名校南大,以本科生身份进入外交部,专业和各方面能力应该是相当了得。
外交部主要看外语,在文科各专业中,这是最硬的,水平不行,就是官二代富二代也不行。华春莹在校期间,被人把名字倒过来称为迎春花,很有影响。

我的起步不如她,但通过考研,也有了更大的平台。
我们英语系那年毕业90人,只有两人考上研究生,一个去了上海,后来成为洋买办,做进出口贸易,挣了不少钱。几十年没见面,后来我到美国去了他家里,妻儿居美,他两头跑。

另一个是我,考到中国人民大学读国际政治。

其他同学绝大多数去了各地的中学、师专当老师。当年校学生会主席也是我们外语系高两届的,宿舍在一起,他去了陕西省教育厅,算是最好的去向了。

2
1995-1999年,华春莹外派四年,从科员升为副科正科,但还没有职务。
同期我1995年硕士毕业后,到了北京市外办、外研会,也是四年,沾学历的光,一直是副科级,无职务。
毕业那年也有同学去了外交部,或其他部委的外事局,我不算好,也不算差。开始几年看不出来。
后来也有同学做到参赞、司长,也有同学离开。外交部、国家部委、公务员,就像围城,总有人想打进来,不惜一切代价;也有人想冲出去,放飞自我。有的飞得很高,有的没飞起来。
3
1999年,华春莹用了7年,仕途起步,升为副处长。
听外交部和其他部委的同学说,华作为本科生,这个算快的。通常需要10年,到副处级。而大多数人在部委,一辈子也就是副处或正处调退休,不带长,无职务。
同一年,我不合则走,辞职公务员,到清华读博,诀别仕途,立志从教。
4
2003年华春莹起步做了4年副处长后,升为正处。这是她毕业11年后的位置,相当于县长、地级市的局长,大多数人一辈子也做不到。
此前一年,2002年,我博士毕业后到了北外,讲师,大概相当于正科,大学毕业10年后的位置。在国家部委和省市一级已经远远落后,但在地县一级还算不错,原因是学历高,起步不一样。
5
从2003年起,华在正处的位置上呆了9年,2012年终于被提拔为副司长(副厅、局、地)。这个时间有点长,但考虑到处升局实在太难,位置有限,各种条件机缘,已属不易。
到了这个级别,过去就叫高干了,用原泰安市委书记胡建学的名言,“官做到我们这一级,也就没人管了”。
比我们大20岁、华春莹南京大学校友的胡建学,1995年贪腐落马,后被判处死缓。
从2003到2012年,我从讲师到副教授(相当于副处),从国内到国外博士后又回到国内,也担任了系里的小职务。事业整体在上升,收入不好比,但我比她相对自由。
这个时期,除了工作,二人的生活也有了变化。华不知何时结婚,但女儿在2019年进入北外,应该是2001年左右出生。
一名女性,又要工作上进,又要管家里带孩子,相当不容易。
当然也有不少外交人员,常年外派,孩子基本都是老人带。
华的丈夫樊为民,也是外交部党口的局级领导,比她提拔早,但分工不同,没她名气大。
二人的房子应该是部委分的,120平米以上,升职后还会补差,不会太小。
我2000年读博期间结婚,妻子是北京市公务员,当时我的条件并不好,什么也没有,除了自我忽悠和忽悠别人的远大前程,妻子和丈母娘被我忽悠成功。
2005年夫妻自己买房,90平米,2006年有了女儿。
二人道路不同,华走上仕途,有风光的一面,但也有限制。我置身学术,拼职称、发论文,好好教书。
生活应该都不差,我比她自由,自己或全家经常出国,或学术,或旅游。
6
2012年到2019年,华春莹做了7年新闻司副司长、外交部新闻发言人,风头日健,考虑到年龄、性别、能力,仍有上升空间。
我在这一时期,一波三折,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2012-2014的高光时刻。作为主任,全面负责、苦心经营的北外国际新闻传播专业,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项目,实现跨越式发展,研究生从每年10人增至50人,拿到了北外第一批非语言类的学位授予点。
华春莹从事外交,我培养的是外交、外事、外宣人才,很多学生进入国家相关部门,有些还成为华的手下。
我的工作和华春莹差不多,做过一个外交部“中国软实力”的招标研究项目,给外交、外宣、外事部门也做过培训、讲座、咨询,还是全国少数几个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的教授评委。
各种项目经费、国际合作也很多,美国国务院、日本外务省邀请的访问学者。各种论坛发言、中外媒体专栏、讲座培训专家。
当年很是风光,后来才明白不过是平台、时代造就。
第二个阶段,2014-2017年北外图书管理员,副教授待遇。

为什么转岗,校方不说,我也说不清。我倒希望是外界传的什么举报何炅吃空饷被打击、写面试看脸看胸文章被处罚。做一个道德上的坏人,总比政治上的敌人要安全。可惜都不是,这两件事都在去了图书馆以后。
由于资深、职称高,图书馆待遇也不错,只要不再言论惹事、行动折腾,终身副教授,可以平安到退休,优厚的养老、医疗。领导也暗示,态度端正,思想变化,以后还可以回到教学科研一线。
去你大Y,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观点各不同,做人没问题,只是不见容于时代和环境。那就换个环境。
第三阶段,2017年初主动辞职,告别体制。办手续时,别人问要去哪个单位?
辞职就是不想要单位,不愿被人管。
离开体制和自己赖以成名的平台,47岁不好找工作,2017年9月旅美,重新开始。
7
人在异国他乡,难免乡愁,开始关心中国的一切。华春莹2019年升为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同时继续是新闻发言人,在推特上英文发帖,相当活跃。
来美后,我从受雇到自雇,自己创业。因为从事咨询和信息服务,关注中美关系和美国社会,也经常看华春莹的推特。

2020年我写美国疫情日记,小有影响。其中有一篇观察中美的民族政策,美国不管什么民族、家里讲什么语言,政府只教英语、只用英语。美元上也只有英语,大写In God We Trust,信上帝在一起。尽管宪法规定美国不是宗教国家,可以不信教,也可以信其他教。
而中国有民族语言学校、民族语言媒体、出版社,人民币上还有五种民族语言。这才是真正的民族平等,保护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化,尊重民族权利。
第二天华春莹的推特上有了完全相同的内容,用来怼美国对中国民族问题的批评。
网友说华春莹借鉴了我的文章。其实是不同身份,共同维护国家利益。她是吃皇粮的正规军,我是自带干粮的游击队,叫自干五也行。
外交咱参与不上,外宣懂一点,不管是过去体制包养的专家,还是现在自谋生计的网民。网友戏称我一个人顶半个中xuan部,不敢当。体制外的个体户,独善其身不高攀。
8
华春莹正司长干了两年,进入快车道,现在升为部长助理。中国一共出过两个女外交副部长,一个是文革时昙花一现的王海荣,一个是前几年的傅莹。现在公众普遍看好华春莹。

我则继续写好文章,观察美国,比照中国。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离开体制,明白了许多事。来到美国,也理解了中国许多事。
不过光靠写作,不能谋生,另外在做两份工:美国外包的研究、帮朋友打理跨境电商。观察体验后有表达欲望,写作只是兴趣爱好。如果有激励,会尽量写好文章,坚持下去。
不过我的全职工作估计会比华春莹长许多。中国女性领导干部60岁退休,有些可到65,或像傅莹一样再到人大政协。
美国不分男女 ,一律67岁,由于养老金不够,可能还得延长。即使到了年龄,许多人养老金太少,各种开销大,还得继续工作。
所以你在美国、日本、欧洲,看到许多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老年人还在服务行业工作,不要惊讶。川普说,这就是生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