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来源|精读(ID:Jingdu999)
01
前几天,一组聊天记录截图被挂上了热搜,看得很多人怒火中烧。
一位高学历留学生晒出的和她爸爸的聊天记录,还声称:
“老家伙,养不起本仙女当年就别生啊,什么XX。”
而她爸爸到底做了什么十恶不赦的事情,才被自己女儿如此唾弃呢?
事实上,她爸爸只不过问了下自己的女儿,自己信用卡为什么被刷了这么多。
爸爸和女儿苦口婆心地讲道理:自己压力非常大,你之前承诺过尽量把每个月开支控制在1万元左右的,爸爸工资就这么多,实在没钱了。
女儿却咄咄逼人得像机关枪一样:“我不想大清早的跟你吵架。”“就这样吧,再见。”
爸爸的语气卑微得令人心疼:“爸爸不是跟你吵架,是希望你能懂事,能理解爸爸的不容易。”
“爸爸51周岁了,已经老了,没有能力一直养你。”
他做梦也想不到,自己的宝贝女儿,会因为自己的这几句话,把他挂到了网上,还用上了各种不堪入目的粗言秽语。
他爸爸每天省吃俭用,晚饭就吃清淡的小米粥配青菜,连块肉都没有。
而他女儿却在国外肆无忌惮地挥霍着爸爸的信用卡,对爸爸却没有最基本的尊重和感激。
评论区里,很多网友都在为爸爸感到寒心:
“爸爸51周岁了,已经老了。看看爸爸吃的什么,她还嫌自己吃得营养不均衡。”
“看这个爸爸说话的语气心里太难受了。”
有的则站在同为留学生的角度,对女儿的所作所为感到无法理解:
“出门读书真的不是去当大爷或者是去享受读书的。
自己没有好好规划生活过得一团糟,还有脸以此为由找父母要更多的钱。
我悄咪咪买了个手表以后就开始节衣缩食,都不敢让父母知道。
“我那一堆富二代同学都是一边打工一边读书的,家里不够宽裕当米虫还好意思了。”
有人则出来科普曝光了这位高学历“巨婴”的身份,原来她就是去年疫情期间上过新闻的“青岛跳车留学生”。
当时,从国外回来的她,为了拒绝隔离,直接从大巴车窗跳下逃跑。
这次,她再度因为巨婴行为而上了热搜。
只因父母满足不了她自私的需求,她就愤怒、抱怨、辱骂,觉得父母没有本事。
她的人生字典里,只有不断的索取,从来没有自力更生这样的词语。
虽说养不教父之过,孩子会变成这样,做父母的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但能理直气壮地啃老还埋怨父母、自私自利到这份上的,确实令我大开眼界。
作家刘墉曾感慨:今天有多少孩子,既要美国的自由,又要中国的宠爱,没有美国孩子的主动,又失去了中国的孝道。
简直就是对这位高学历“巨婴”的精准描述。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的现象。
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更可怕的是,他们还一味索取、不知感激,甚至最后变成不折不扣的白眼狼。
这种新型啃老巨婴,到底还要嚣张多久?
02
当今社会,我们身边的“巨婴”浓度实在是太高了。
前段时间就看过这样一个大无语事件。
上海一位29岁的女子,在换乘地铁的时候,被后面一辆婴儿车碰了下脚后跟。
本来这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毕竟地铁站里人挤人,被踩到脚、有点摩擦都是在所难免的。
然而,这名女子却立即拨打了110120,叫来了警察和急救车。
等警察和医护人员都赶到之后,更奇葩的一幕来了:
女子怎么都不肯上车,原因是“我要等爸爸来,让他带我去医院!”
医护人员现场检查了下女子的脚后跟,发现没有任何红肿或破皮的现象,完全没有送医的必要。
众人纷纷劝阻女子,医护人员还强调了救护车应该给更需要的人使用。
但女子却坚持要用,所有人只好在现场等了她足足半个小时,她爸爸还没到。
警察好声好气地劝她:可以让我们陪你先去医院看病,让你爸爸直接去医院和你会合。
周围人也劝她:人家(警察医护们)还有很多事情呢。
但是女子就是不同意:我必须等爸爸来啊。
医护人员实在太着急了,忍不住说:“小姑娘讲点道理好吗?已经等你半个小时了,后面还有其他病人要用车的。”
女子就不断打电话给爸爸,催促他快点,并且还抱怨道:
“一帮子人盯住我,他们烦死了!”
后面甚至开始吼起了爸爸:“快点!你快点呀!他们烦死了!”
好不容易,她的爸爸终于来了,她马上抬起脚后跟,像个邀功的小孩般炫耀着自己的“伤势”。
在爸爸陪同下去了医院后,医生检查也没发现任何伤情......最后两人就自行离开了。
理直气壮、心安理得地浪费着社会资源,这是什么奇葩巨婴啊。
这类人,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是成人,但心理年龄却和婴儿无异。
他们的所作所为,符合幼稚型人格”的4个典型特征:
以自我为中心,如果不合他的心意,就会激动暴怒;
缺乏道德感、义务感,没有同情心;
适应能力差,习惯让别人照顾自己,不会关心照顾别人;
如遇一点小挫折,就会自暴自弃、暴怒发狂,甚至伤害别人。
物质上啃老、精神上未断奶,这样的人,注定会遭到众人的唾弃。

03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心理断乳”,指的是:
孩子在成长发育中,要求摆脱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监护,形成独立人格的过程。
人生要经历两次断乳:
第一次是生理断乳,在1岁左右。生理断乳后,孩子仍然以依恋心态在父母保护下生活。
第二次是心理断乳,它标志着心理上的独立。心理断乳后,孩子就开始从父母保护下,向独立的社会人转变。
“心理断乳期”,是成长的重要机遇,意味着一个人从幼稚、依赖走向独立与成熟。
而如果做不到心理断乳,心理断乳期甚至延迟到成年以后,就会导致种种问题。
无论是作为家长,还是作为子女,都要主动实现分离、完成心理断乳。
就像日本综艺《初遣》中,3岁的浬爱,就被要求第一次独自出门。
在母亲节这天,浬爱的爸爸让浬爱去买蔬菜,取预定的蛋糕,以及买一支康乃馨。
浬爱站在门口,边哭边看着爸爸,迟迟不敢迈出第一步。
爸爸忍着心疼,往浬爱的口袋里塞了一大把糖,最后轻轻推了她一把,终于帮她走出了第一步。
爸爸蹲在地上,看着女儿小小的背影越走越远,一动也不敢动。
而浬爱呢,虽然一直在回头看,但还是勇敢地一步步向前走了。
孩子终究会长大,父母能做的,就是学会放手,教孩子独自承担起自己的人生。
就像作家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有时候,给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学会放手。
共勉。
-END-

长按下方图片
识别二维码  关注正反读书
著名历史博主@坚叔说历史
每日更新故宫等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欢迎关注。
——讲你爱听,有趣的历史——
点击“在看”分享你的态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