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喜欢王家卫,那么刘以鬯的文字对你来说或许就“似是故人来”。
如《花样年华》的这一句:“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看到的种种,也是模模糊糊的。”
又如《酒徒》那令人过目不忘的开头:“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思想在烟圈里捉迷藏。推开窗,雨滴在窗外的树枝上眨眼。雨,似舞蹈者的脚步,从叶瓣上滑落。扭开收音机,忽然传来上帝的声音。”
王家卫导演电影《花样年华》海报

据香港媒体报道,王家卫在看过刘以鬯的《酒徒》一书后,曾亲自去香港文学社拜访,还额外受赠了一本《对倒》。接着,王家卫就分别以这两本书为灵感,创作出了电影《花样年华》和《2046》,并特地在《花样年华》的片尾予以鸣谢。
王家卫导演电影《花样年华》2000

然而,当《花样年华》上映后,刘以鬯拿着两张试映票与太太一同前往观看电影,看到鸣谢自己的字样时,夫妻二人都十分惊愕。他表示道:“特别鸣谢我,你问我为什么,我也说不清楚。你应该去问王家卫,我不好代他回答。”后王家卫派李正欣前去采访他,才略微梳理出了一些小说与电影的关系。
王家卫导演电影《花样年华》2000

与其说《花样年华》借鉴的是《酒徒》,不如说借鉴的是刘先生。众所周知,《酒徒》是刘先生的半自传体小说。据 2013 年的一段采访,在电影拍摄期间,王家卫还几次拉刘以鬯到剧场去:“他们拍戏的时候,曾经叫我去看情况,其实是想让梁朝伟看看,他饰演的刘以鬯本人是怎样的。”
电影《花样年华》2000

甚至刘先生的前女友顾媚也曾说:“我看到《花样年华》中的梁朝伟,真的有少少感觉,就像是当日的刘以鬯,尤其写稿写到深宵、疯狂抽烟时的他。”
刘以鬯原名刘同绎,1958 年出生自上海,祖籍浙江宁波。他富家少爷出身,30 岁流落香江,60 岁大器晚成,82 岁成为香港文学一代宗师,与金庸相提并论。他曾首次刊载老舍的《四世同堂》;在自家楼里创办“怀正文化社”,出版过包括施蛰存、戴望舒等作家的作品,还亲眼看过张爱玲交稿。
在他众多作品中,要属 1963 年与 1993 年创作分别创作的《酒徒》与《对倒》最为知名,也可以说对香港文坛冲击力最大。
《花样年华》并不是《酒徒》唯一的一次影视化作品,这本书在 2011 年也曾被香港知名影评人黄国兆拍成过同名电影;《酒徒》也并不是刘以鬯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早在 1946 年,就有上海导演改编过他的另外一部小说《失去的爱情》。由此可见,刘以鬯在香港的文学界甚至是娱乐圈都有着极高影响力。
王家卫导演电影《2046》 2004

作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的作品,《酒徒》大名鼎鼎,其华丽跳跃的文风让林夕、黄伟文等后辈填词人也受益良多。具体而言,《酒徒》讲述了有关一位在六十年代初从上海流落香港的刘先生的故事。他从一代名作家变成了一位靠撰写不入流的武侠小说、色情小说来维持生活的写稿佬,为逃避现实,他日日买醉,顺便也与各色女性发生爱恨纠葛。
王家卫导演电影《花样年华》2000

该书试图通过描写酒徒在清醒和醉倒这两种姿态中的徘徊、挣扎,借以刻画香港的都市文化人的生存困境和敏感复杂的内心世界,被誉为“中国第一部意识流小说”。
王家卫导演电影《花样年华》2000

而对于电影《2046》来说,在电影写真集《对倒》的前言中,导演王家卫写道:“对我来说,Tête-bêche(《对倒》的书名译自法文 Tête-bêche,指一正一倒的双连邮票。)不仅是邮学上的名词或写小说的手法,它也可以是电影的语言,是光线与色彩,声音与画面的交错。Tête-bêche 甚至可以是时间的交错,一本 1972 年发表的小说,一部 2000 年上映的电影,交错成一个 1960 年的故事。”
王家卫导演电影《2046》 2004

2018 年 6 月 8 日下午,刘以鬯在香港东华东院逝世,享年 100 岁。鲜少在社交媒体发言的王家卫在微博再次借用《酒徒》一书表达了对这位香港文学一代宗师的悼念:“所有的记忆都是潮湿的。”
今后我们想到刘以鬯,都将想到“生锈的感情又逢落雨天”的感觉,也将想到在王家卫电影中的落雨天里,女人靠在生锈的栏杆旁,“睁着眼睛做梦”的场景。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