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节选自《认知驱动》后记
新书发布|文末赠书
你肯定问过自己这个“人生终极问题”:人活着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很多人为了寻找这个意义放弃了生活,一些人甚至为此放弃了生命,毕竟过没有意义的生活就像是在行尸走肉。
我以前也对这个问题非常困惑,不知道人活在世上到底为了什么,所以浑浑噩噩了很长时间。
不过现在,我一点也不纠结了,因为我找到了答案。
那就是:努力成为一个对他人很有用、被他人强烈需要的人!
人,说到底还是社会动物。
我们的人生幸福需要从他人的肯定与反馈中获得,所以我们需要努力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换句话说,我们立足于世,就需要在某一方面拥有有独特的、不可代替的价值优势。
当需要我们的人越多,我们的幸福感就会越强,就会乐此不疲地投入到这趟人生旅途中,根本没有时间去想“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这样的问题。
只有当自己毫无价值、被人忽视的时候,我们才会纠结于此。
《认知驱动》这本书正是为终结这个人生困惑而来的,希望它能帮你从根源上看清这个问题,并通过一系列的原则和路径带你走向人生的幸福。
如果你一时还不确定这个答案是否正确,那就先假设它是对的,暂时接受这个答案,让自己行动起来。
只要你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成为一个更有价值的人,你就能揭开这个问题的谜底。
而在此之前,不要犹豫、不要迷茫,坚定地去行动就好。
无论如何,你手中现在有《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这两本方法论,其中的49个概念都是你行动的巨大支撑。
这些概念就像49颗棋子,单拿出来看,似乎每个都是孤立的,但只要用心关联,它们就能变化出各种“棋局”,帮你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局面。
所以请你在阅读时不要用孤立的眼光去看待每个概念,在实践中多思考、多关联,你一定会发现更多惊喜。
当然,书中的基础知识和概念都非我自己原创,毕竟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
我只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将它们进行充分的学习、理解、实践、关联,并进行个性化的输出。
但即便如此,我认为这也是创新,也是有价值的。
因为创新并不完全指创造全新的东西,也包括通过独特的视角把大家习以为常的东西进行意想不到的关联与组合,并用个性化的方式表达出来。
从众多读者的反馈中,我确定这些文字是有价值的,它能给很多人信心、勇气、方向和力量,帮助大家走出混沌,投身创造。
读这本书,你可能会隐约感到一些压力,因为我似乎一直在强调“大家一定要变得优秀、要有所成就,否则我们的人生就是灰暗
正如“东方同学”在豆瓣上留言问的:“现代社会似乎以一种鄙视的眼光来对待‘普通’这个词,似乎一个人如果不变得更优秀就是在虚度生命。可是真的是这样么?我们生活的根本目标到底是幸福还是要变‘优秀’?普通就真的意味着不幸福么?”
对此,我想特别说明,本书毫无制造这种焦虑的动机。
我对“普通”也毫不排斥,因为我自己就是一个普通人,只是有一些情况需要我们区分对待:
  • 如果我们的普通是因为混沌、懒惰,或从来没有努力过造成的,那这种普通是不可取的;
  • 如果努力了但并没有理想中的结果,那即便普通,我们也会欣然接受;
  • 如果一个人努力了,有了成果,还愿意回归普通,那他一定更幸福,因为他有了更多的人生选择权。
另外,在本书中我也更多地用了自己的经历和案例,如此表述不是因为我心态膨胀,想显摆自己多厉害,而是想用自己的实践去证实这些原则和方法的正确性。
因为从总体上说,我更认为自己是一个实践者,而非作者,所以这本书也是一本实践之书。
如果你在阅读过程中感到我有类似“自我膨胀”的印象,那还请谅解,我并无本意,我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真实的经历去帮助大家理解,以便更好地去做成一件事。
当然,真正做成一件事至所谓大众眼里的成功终究是小概率事件,因为这需要合适的环境、机遇和运气。
从大范围看,个人努力固然重要,但大环境、大趋势更重要;
从小范围看,我们仍然要强调个人努力,因为价值会吸引好运
只有我们准备好了,那些意想不到的好运才会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总之,用心实践这些原则和方法是可取的。
即使最终我们与“大成功”无缘,只是创造了小价值,影响了小部分人,那也是值得去努力的,因为那必然是我们这辈子能创造出的最好的人生轨迹。
所以,无论结果如何,我都想对你和我自己说一句:
“你的一生,至少要主动做成一件对他人很有用的事,无论多晚都可以!”
感谢大家对《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的支持,您可前往“淘宝、当当、京东”搜索书名选购,新书推广期均有5折优惠。
另,本文留言点赞数第一的读者将会收到《认知驱动》的签名(数据统计截止文章发布后的48小时,请各位奔走相告!)
如果你在阅读和实践过程中有任何困惑,可扫码加入“清脑·实践和答疑”社群,与更多优秀的人一起用方法论成长。
该社群为免费社群,入群只有一个条件:
把你手中的《认知觉醒》或《认知驱动》拍照发给管理员即可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