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上方关注,每天跟阿宝一起学习▲
作者/厂花轩姐
来源/职场充电宝(ID:ZhichangCdb)
大家好,我是厂花轩姐。
你还记得那个辱骂父亲的留学生吗?

仅因生活费不够,就大发雷霆。
明明父亲的工资也不高,刚到帐就掏出一万一给女儿,并叮嘱“尽量节约,每个月的开支维持在1万元”。
即便如此,女儿仍然不高兴,骂父亲为“X妈的”、“恶心XX玩意”。
(如果有忘记的朋友,可以点击👉前情回顾
最近,她又出面回应了。

我给大家总结一下。
女生表示,看到了网络上很多言论,承认自己确实有不对的地方,对于辱骂父亲一事,她感到很后悔,现在也与父亲和好。

然而,面对这样的态度,网友们并不买账。

这条澄清视频下,三千多条评论,可能有两千条都在吐槽她“白眼狼”,还有些人提出了对家庭教育的质疑。

确实,为人父母的我也感到这事属实太过分。
不是一句道歉,就能轻飘飘揭过的。
还记得当初有一读者留言,让我印象颇为深刻——


“中国父母觉得自己为孩子放弃了一切,等着感恩;
然而,很多孩子却只想等父母一句道歉。”
从这段亲子关系中,似乎能窥见「中国大多数家庭的缩影」。
比起一味地说女儿的不是,我们更需要去探讨中国式的家庭教育。
1
 “父母就该养我养到死!”
轩姐先放一个蛮惊人的数据: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统计,“在城市里,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有30%左右的成年人,依靠父母为其支出部分甚至全部生活费”。
可以说,如今社会上的啃老一族绝不是少数人。
更可怕的是,有的儿女甚至产生了“父母就该养我养到死”的念头。
轩姐说的真不是个例。
19岁的汪佳晶去日本留学五年。
这五年来,汪从未打过工,每个月向汪母索求7000元的生活费。
母亲不仅把工资毫无保留地给儿子,甚至四处借钱。
直到母亲确实拿不出钱了,汪最终无奈回国。

也许你以为接下来就是一家大团圆的走向对不?

并不,汪下机后,与母亲大闹一场。
听到母亲说“没钱了,命倒是有一条”之时,他直接从行李里掏出刀,连捅母亲九刀。
为何如此狠心连捅九刀?
还是那句熟悉的话——“要钱她不给!”
还有轰动一时的日本悲剧性新闻。
农林水产部前事务高官,76岁的熊泽英昭,杀死了44岁的儿子熊泽英一郎。
皆因儿子啃老多年,老父亲实在忍无可忍。
试想一下,一个步入四十的成年人,没有半点收入,足不出户。

还对父亲恨之入骨,充满仇恨:

“擅自把我生下来,就要担起照顾责任,到死前最后一秒”。
所以啊,关于这句 “父母就该养我养到死”。
确实匪夷所思。
按正常人的逻辑,生是自然事件。
作为成年人,面对幸与不幸,只能接受。

可大部分啃老的人啊,享受父母的付出,可又万般嫌弃。
明明自己有条件、有能力自给自足,却把错误全都归因在父母身上。
你是不是也觉得很疑惑?
明明是啃老,他们怎么能这么理直气壮?
2
亲子关系需要界限感
说到底,这窒息的关系都源于——
亲子关系中界限感的缺失
记得以前看到过一个新闻,妈妈干涉高考志愿,导致孩子没学可上。
原本孩子是优等生,努力又上进,一直位列全班前三。

到了填志愿的时候,他想报南京大学。
而从医的妈妈却认为,学医才是最好的出路,应该报考中国医药大学。

于是,不顾孩子的强烈反对,改了高考志愿。

结果分数揭榜的时候,妈妈傻眼了。
南京大学比孩子的分数低3分,但妈妈改掉了,而中国医药大学的分数线又太高,够不上。

为了死磕在学医上,妈妈甚至只填了一个志愿。

导致最后明明考出了高分,孩子却只能高考落榜,面对复读一年的现实。

在中国家庭的亲子关系中。
大多数父母都打着“一切为你好”的旗号,强行干涉孩子的人生,虽然出发点是好的,但到最后却让双方苦不堪言,两败俱伤。
你看这个母亲,是不是跟本次事件中的父亲还挺像的?

早年,这位女儿也曾发朋友圈,控诉父亲强行干涉学业的行为,导致自己屡屡停学。

光看这段文字,确实还蛮让人窒息的。

赴澳留学被叫停,回国读高中却选择专科自招,考上了大专又退学,去读西班牙学校又被叫回国内。

整个过程中,女儿就像一个被牵扯的木偶一样,随意摆弄。

这也不难想象。
当她需要独当一面时,便病态依赖父亲的帮助。
倘若父亲无法解决,就无休止的辱骂。
当然要重申一遍,这绝不是她辱骂父亲合理的借口。

但我们确实需要深思,若亲子关系中界限感缺失,将会有多可怕
3
“牺牲式的爱”
这对父女的聊天记录里,还有一个聊天截图引人深思。
这位爸爸把自己的晚饭,一碗玉米糊和一小碟青菜拍给女儿看。
他还告诉女儿,其实昨晚给你煎的牛排,爸爸很馋、很想吃。
“冰箱里还有很多牛排,但是为了缩减开支,我舍不得煎一块给自己和妹妹吃。
最后爸爸咽咽口水就上楼了。
看到这,我忽然明白到底是哪不对劲。
作为一个孩子的妈,我真替这位父亲感到心痛,但又有一种恨铁不成钢的滋味。
我们虽为人父母,但不是来给孩子当苦行僧的。
凭什么女儿美滋滋地吃牛排,你却只能咽口水?

为什么不能“自私”一点?
轩姐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

有一位粉丝向复旦大学的沈奕斐教授大吐苦水:
“生了孩子之后,我每天都在围着孩子打转,完全没有属于自己的时间,整个人的喜怒哀乐都被孩子牵绕。”
很多妈妈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养育孩子的时候,不得已牺牲掉自己部分的工作和生活,很难平衡事业与家庭。

对此,沈奕斐教授提出了“密集母职”的概念。
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全家都围着孩子转,不但会让照顾者心累,对于被照顾者来说也不一定是好的。

她说,老师曾经委婉提醒她帮儿子检查作业,被她果断拒绝了。

你想,学习明明是孩子的任务,却不知不觉间变成了父母的任务。
检查作业真的有这么重要吗?
事实上,这并不会给孩子造成致命影响。

如果你平时工作很忙,自己都要加班到八九点回家,精疲力竭还要负责学业,那第二天不仅上班精力跟不上,面对孩子的情绪也很焦虑。

不如适当保持短暂的抽离,“自私”一点,如果这一阶段对你来说更重要,你是有权利发展自己的人生的。
我们千万都别忘了——
无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首先得是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彼此的亲人。
所以我希望这位父亲、各位爱孩子的爸爸妈妈,自私一点,是没有关系的。

因为你牺牲式的爱,
对不懂事的孩子来说,是纵容溺爱;

对于懂事的孩子来说,是情感勒索。
再往外延伸一下,为什么对懂事孩子来说,牺牲式的爱也是错?
就像亲子综艺《不要小看我》里,因为孩子背不出作业,就抽自己的耳光的妈妈一样。
这些“沉重”的爱,在孩子看来都是压力。

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
“一切都为了孩子,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让他背负这一切,这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
是啊,爱孩子不在于为孩子牺牲多少,
而是在于孩子能感受到多少来自父母的爱。
4
写在最后
写到这里,轩姐发现,网上开始出现一些指责这位爸爸的声音。
我想说,即便这位父亲的教育方式出了一些问题,也绝不该将所有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
这个女儿反抗的方式实在是让人无法共情。
如果你觉得原生家庭不好,可以独立、积极地摆脱原生家庭的伤痛。
而不是用恶毒的语言辱骂自己的父母。
当过家长的应该都会感同身受,养育小孩真的是一件非常非常难的事情。
在这位爸爸的自诉里,他提到自己年岁渐长,才开始意识到曾经的教育方式出了问题。
就像这句台词说的,“爸爸也是第一次做爸爸,难免有做得不好的地方。”
这位爸爸现在已经在积极地改正,希望为时不晚。
他说:“现在,我知道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健康和坚强的心智远比学习成绩或金钱更重要。”
希望我们都能将孩子当作独立的个体,学会适当地放手,和孩子建立起正确的依恋关系。
最后,正如心理学家克莱尔所说——
这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聚合,
只有一种爱是为了分离,
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
真正的父母之爱,
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
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
转发或点个在看,不要让我们的爱,变成孩子的枷锁。
©作者:厂花轩姐。职场充电宝每天8点为你带来最新资讯、职场干货,百万职场人一起共同成长。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
©图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
点击下方卡片

关注阿宝 别忘了加星标哦~
👇“分享+点赞+在看”,给阿宝充点电吧~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