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啊
在一篇名为“领英,最难用的社交媒体”的文章中,作者点名领英是一众国际社交媒体中,用户体验最差的一个,文中提到的中英版本区别对待、页面BUG多、不符合中国用户使用习惯等种种问题都为领英中文版的关闭埋下伏笔。

10月14日,微软在一份声明中称,决定在今年晚些时候关闭领英中国服务,并推出一个没有互动社交功能的招聘平台“In Jobs”。这一消息让中国网民炸开了锅,不过领英中国官方随后回应说只是战略调整,看似辟谣,实则印证了领英这个平台要退出中国的消息。
领英关闭的消息传出后,最先慌的还是猎头圈子。
“据不完全统计,一个上午已经有8个猎头在领英给我留言留微信了。”有人说。
领英作为一个全球化的企业,简历库规模庞大,基数高。在猎头圈子看来,领英是优质资源最集中的地方。一位猎头对娱乐资本论矩阵号剁椒娱投(ID:ylwanjia)说:“我们的提成是按招聘岗位的年薪来的。”如果失去了领英,猎头们寻找优质资源的成本会高很多,同时也失去了从外国企业挖人的通道。
外贸圈子同样感到恐慌,领英对外贸行业价值不止在于确认客户身份,还是开发客户的利器。相对来说,领英获客成本更低,更直观。如果没有了社交功能,链接不到外国用户,那么领英将对外贸人毫无价值。
于是外贸人开始自救,有外贸行业公众号发文分析领英关闭会对行业产生什么影响,哪些人会受到波及,还有文章教大家如何应对平台的变动,列举了如导出核心客户的数据;备份优质内容和重要的私信沟通记录;准备更稳定的工具;下载国际版领英App等方法。
进入中国这7年,如何实现本土化一直是领英最大的难题。这些年来,领英一直没能赶上中国互联网的发展节奏,光办事效率低这点,不止用户吐槽,领英内部也深有感触。
为了适应中国用户的使用习惯,在刚加入领英时,领英中国首任CEO沈博阳就提出要加入支持手机号注册功能,有人问他多久能做出来,沈博阳说如果是自己的创业公司,加上测试,最多两周上线。在领英可能会慢一些,估计两三个月总能搞定吧。事实上,这项功能前后花了两年的时间才做出来。
为什么这么慢?
领英中国一开始的定位,就很尴尬。沈博阳把领英中国看成是一个创业公司,领英总部认为它是分支。“小鬼”的出现,是沈博阳决定出走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人会把领英中国成长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选择性的无限放大的传递回总部。”
领英旗下App赤兔刚上线时的一件事让沈博阳印象深刻,他曾想让员工在应用商店上打好评,但是很快被公司内部的“小鬼”告发给总部的老大,沈博阳电话会中被质问,并要求按照硅谷惯例,员工写自家产品好评的时候要加上一句披露:我是这家公司的员工。
离开后他才看清,这个问题也是跨国公司存在通病。除了跟总部的矛盾外,公司内部的管理也存在很大问题,有员工吐槽,“能力强的不如会拍马屁的,真正干活的不如和领导走的近的,踏实做事的不如会吹牛打嘴炮的”。
经历过赤兔和领英的失败后,领英中国要重新推出的招聘平台“In Jobs”,能否吸取此前的失败经验,淌出一条新路呢?
领英本土化,屡战屡败
2014年,领英的全球用户数是3亿,而当时中国有7亿职场人,中国市场这块大蛋糕无疑对领英有着巨大吸引力。不过跨国企业想要进中国,并没有那么容易,此前谷歌、雅虎接连败走,既给了领英警示,也让领英吸取了经验教训。
在进入中国市场之前,领英做了诸多准备,光调研工作就至少准备了两年。为了赢得中国用户,领英中国的整体布局都非常“国产化”。
领英中国的首任CEO沈博阳曾先后在雅虎、谷歌和糯米任职,从技术层到管理岗,从外企到国内创业公司,沈博阳都有很丰富的经验,这也让他成为领英中国CEO的不二人选。
最初沈博阳并没有离开糯米网的打算,领英CEO杰夫•韦纳尔入华的决心打动了他:“领英的使命是连接世界上所有职场人士,让他们的工作更有效率并帮助他们成功,如果不能连接中国,那么这个使命就得改了。”2014年的第一天,沈博阳正式成为领英的一员。
另一方面,从资金结构来说,领英中国不算是一个纯粹的外企。在进入中国时,它还引入了红杉资本中国公司和中国宽带产业基金。作为一家合资公司,当时沈博阳的预期是这家公司未来可能独立分拆在中国上市。不过这样复杂的结构也给领英中国的运营埋下了雷点。
针对中国用户的口味,2015年领英还曾推出一款“赤兔”,当时打出的slogan是“最懂中国职场的社交App”。沈博阳曾说,“未来十年里,中国将迎来职场社交的爆发,这正好是领英的机会,也是赤兔的机会。总部觉得赤兔变成了一个探索性的产品。或许能把赤兔看作是几年之后的领英,赤兔上好的功能有可能搬到领英全球的产品上。”
赤兔的核心是社交,即时通讯是它最大的卖点之一。不过赤兔更像是汉化版的领英,两者在一定程度上撞型了,最早的一批赤兔用户就是来自于领英。
一位曾参加过“赤兔”发布会的媒体人对我们说,“当时做赤兔的想法挺好的,而且赤兔这个App做的比领英好太多了,不过还是没做起来。”
赤兔没做起来的原因有很多,上述媒体人刚开始也热火朝天用了几天赤兔,但是赤兔的重心偏向社交太多了,“不明白有什么不能在微信说,非要跑到赤兔上去讲。”
另外赤兔产品本身没有核心竞争力,用户的对于招聘软件需求无非有二:求职和吐槽。BOSS直聘、猎聘等定位于求职的平台势头强劲,已经抢占了大批用户,赤兔很难从中分一杯羹。而用户在吐槽、爆料时,往往会选择能够匿名的平台,脉脉的匿名区自然成了首选,赤兔作为一个纯实名制的平台,也不占优势。
赤兔上线两年后,沈博阳离开了领英,在公开信上,沈博阳直言,领英中国模式已经成为了跨国互联网公司在中国成功发展的模板。
这时的领英一度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直到2018年,原沪江合伙人陆坚接替了沈博阳的岗位。上任后陆坚就开始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于次年推出了领英2.0。
在领英2.0的发布会上,陆坚说,在过去五年里,领英中国主打职业社交实际上是一个非常艰难、非常有挑战的路径,并表示从过去的本土化尝试学到了教训,这一说法无疑否定了沈博阳之前所做的一系列工作。没过多久,注册用户不超过500万,在垂死边缘挣扎的赤兔也被下线了。
领英2.0从职场社交转向主打一站式招聘服务,关注点放在职业发展上,推出了“职业指南”、“薪资洞察”、“职场问答”、“职场必修课”等诸多全新功能。
从这一系列操作来看,领英2.0是在对标脉脉。领英是一个以实名制为标签的职场社交平台,而脉脉上的匿名社区“职言”因各种爆料、吐槽备受关注和争议。沈博阳曾认为,脉脉的成功源于领英中国想做又不能做的匿名社交。
在赤兔下线之际,陆坚发表了一篇文章,谈及脉脉,他对“职言”并不看好,“匿名社区或许能吸引一些用户流量,但是难以成就一个可持续增长的用户产品和商业化模式”。如今两年过去了,领英中国黯然退场,而脉脉上时不时的爆料仍能引掀起一波又一波的风浪。
虽然领英2.0在策略上做出了诸多调整,但仍未找到领英无法本土化的真正痼疾。从一开始,领英中国就认错了对手,它的对手不是别人,而是自己。
领英不“和”
领英中国复杂的结构给沟通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领英中国在汇报工作时,既要向全球CEO汇报,也要向董事会汇报,这使得决策的成本变高了很多。本来两周就能上线的支持手机号注册功能,在领英花了两年的时候才做出来。
2016年,领英被微软收购,这意味着领英中国想要独立出来基本上不可能了,这是沈博阳出走的原因之一。在离开领英后,他曾复盘过赤兔的失败原因,首先从赤兔这个产品推出的时候,总部和领英中国就有很大的分歧。赤兔的上线,本来可以参照微信借QQ之力引流的先例,但是领英总部却严防死守,没用上任何内部接口。领英最大的优势——大数据,也没能为赤兔所用。
沈博阳复盘赤兔失败原因
此外,领英中国公司的架构和治理结构也存在很大问题,囿于总部的各种规章制度和做事风格。领英中国业务的推进受到了不小的阻力,主要是因为触碰到了一部分人的利益,很多人希望在总部上班,负责中国的工作,偶尔回中国出差一趟,一旦赤兔做起来,领英中国可能独立发展了,他们理想的生活方式将会收到挑战。
这一刻沈博阳终于领悟,领英中国没有办法成为真正的创业公司,他也不是真正的掌门人。
领英中国内部存在的种种问题不止是沈博阳有感知,员工们也深有感触。在最开始组建团队时,沈博阳就是按创业公司标准来招聘的,刚做赤兔时,员工们都斗志满满。随着赤兔业务推进逐渐艰难,开始陆续有人离职。
2017年,一些领英员工匿名在社交平台吐槽公司,曾掀起过一阵风波。有员工吐槽内部风气乱,实力强的员工不如会溜须拍马的,越会混关系,就能在公司吃得开。
其中有不少员工都对“技术负责人W”有很大意见,从员工在匿名社交平台发布的内容判断,“W”指的是2015年进入公司的技术副总裁王迪。“你是一个好人,但全无用处”。是一个员工对他的评价,另一个员工的观点更直接“技术差,不踏实,不会管理”。
在这样的环境下,“有能力的人都走了,留下的人要么是骑驴找马,要么是‘混吃等死’。”跟总部沟通不通畅,公司内部也开始分裂,领英中国的问题早早就暴露出来。
全球化,是优势也是桎梏
除了领英内部自身的问题,它的定位也注定了领英无法成为一个能被大多数中国用户接受的产品。
在我们采访一些领英用户中,中国职场人跟外企用户对领英的评价有很明显的两级分化大多数中国职场人对领英的玩法并不适应。一位用户认为,领英中国的社交功能砍掉也没关系,反正在中国也不火,自己平常去领英也无非就是看看关系圈人脉的变动,社交也只是点赞式社交。领英让他很受不了的一点是,无效推送很多,通知栏里常年都是“99+”。
但是外企的用户普遍非常喜欢用领英,
一位资深外企人觉得,领英是一个能学到全球先进理念的地方,由于领英是实名制的,在领英上,他能根据公司的结构树找到自己想找的人去交流,或者关注他们的发言。所有的发言都是公开的,对自己未来的求职都会有影响,所以大家在发言的时候会克制,不仅没有戾气,反而在这种平台分享观点的时候,往往是独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行业价值非常高,对于中国职场人来说那些无效推送,反而是他学习的渠道。

由此可见,领英主打的社交功能,核心在它的全球化,这是领英的优势,也是它的桎梏,想要充分利用好领英,对用户英语基础、认知基础有较高的要求,这一点就把大多数中国的职场人挡在门外了。一直以来,领英中国的主要用户群体都是高端用户和外企员工。
针对中国用户,领英中国也没有做出太多妥协,也可能是囿于领英业务推进难度高,无法做出改变,中国用户吐槽领英的声音的就没停过。
连领英中文版网站的内容,都是机器翻译的,“付费会员界面只有英文”“中文版无法上传视频”“好友管理功能鸡肋”等等一系列问题被用户诟病,这样不诚恳的“恰饭”态度,注定了领英在中国水土不服。
用户群体局限,也就是意味着领英的生命活力差,易观千帆数据显示,2021年9月,领英App月活约为90万,而跟领英中国同一年面世的BOSS直聘已经达到了3060万
和其它社交媒体一样的是,领英的收入很重要的一部分是来自于广告。作为专业社交平台,领英在 2021 年美国 B2B 展示广告支出中占据最大的份额,占50.9亿美元的 32.2%。但值得注意的是,截止去年5月,领英的全球用户有6.9亿人,中国只占5000万,这也导致领英中国的变现通道不像总部那么顺畅。
一位曾在领英投放过广告的企业负责人对我们说,领英有大数据优势,投放用户更精确,但是用的人太少了,相比其他平台投放价格也高,投放效果远没有达到预期。
如今领英败退,领英中国即将重新推出一个专注于求职的App“In Jobs”,这个新产品能否做起来仍是未知数。但是如果上述存在的问题不解决,In Jobs会跟赤兔面临相似的窘境,甚至更难。经过这些年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招聘平台市场已经饱和,BOSS直聘、智联招聘等平台已经占据了大部分市场,如果“In Jobs”没有核心竞争力,也只会成为下一个炮灰。

*参考文章:
1.《赤兔下线背后:中国职场社交路在何方?》
2.《腾讯科技专访中国总裁沈博阳:已接通微博微信》
3.《领英中国前雇员:受总部限制,沈博阳离开不意外》
4.《沈博阳突然离职之后,领英中国开始如何洗牌》
5.《专访领英中国总裁沈博阳:领英的优势在于4亿高端用户大数据》
话题互动:
你看好
In Jobs
吗?

推荐阅读

易烊千玺和吴磊,谁是吴京接班人?
点击观看
↓↓↓

关注娱乐资本论视频号,追料更及时
-
如需商务合作后台回复【商务】
如有转载需求后台回复【转载】
更多文娱产业背后的经济逻辑,来关注↓↓↓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