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未名湖畔
花韵化于墨香
虫鸣鸟语难掩朗朗书声
新疆南疆
广袤无垠,风吹日晒
是一派诗情豪迈
从燕园到天山
一代代北大人的青春、担当和梦想

就在这样的反差之中葳蕤生光
他们当中有这样一位北大人
两年前
他放弃企业高薪工作和某南方省委组织部的公职

远赴南疆基层当起了“村官”
成为
首位直接赴南疆工作的北大博士选调生
用一场青春时代的“逆行”
践行自己作为一名北大人心中的呼唤——
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

他的名字叫余渔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届博士校友
余渔下棉田查看棉花长势
“从理想、兴趣,到我的专业,去新疆都是我必然的选择 。”
每一个时代的青年人,都有自己的时代使命,也面临着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离开燕园前,余渔也常常问自己,究竟应该选择怎样的人生路?
2019年7月,余渔从北京出发,坐了三天两夜的火车,来到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
现在人们都爱把城市分成一线、二线、三线,如果要给村分级,阿扎克乡提坚村应该是妥妥的“五六线”村。
村里条件简陋,没有办公室,没有暖气,即使是冬天,为了节约煤炭也只能晚上才烧一两个小时。全村只有一台电脑,大家排着队用。
可就是这样一个在外人看来绝无可能扎根“五六线”村庄的北大博士,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一次,余渔的身份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提坚村党支部副书记
作为一个南方人,余渔从未去过新疆,但新疆那片土地却一直萦绕在他的心头。这里于他而言是神圣的,是从历史中捧出的厚重舞台,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
余渔从小就喜欢听屯垦西域、戍守边疆的故事,崇拜古往今来征战沙场、保家卫国的英雄,因此有了仗剑走天涯、一心报中华的英雄梦。他最爱的古诗,大都是边塞诗。他时常憧憬“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辽阔,幻想“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的神奇,感动于李白“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的豪迈,崇拜李贺“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的气魄。
长大后,豪情万丈的英雄梦早已在时光里慢慢酿成浓浓的家国情。余渔并不满足于坐在书斋里纯粹地坐而论道,于是,他开始去祖国的基层走访调研。
在北大求学期间,他参加了学校的“鸿雁计划”、学院的“星火计划”等各种实践活动。
在宁夏,他从北到南走访了数个县市。看到落后地区的人们生活之困窘,不禁潸然泪下。但是一路走下去,他又看到了许多地方正在发生天翻地覆的改变。贫困山区的人们,迁到了黄河边的闽宁镇,这里村容整洁、道路通畅、房屋宽敞,可见蔬菜大棚、现代牛场、光伏电板,家家安居乐业。
陕西眉县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猕猴桃产业打造成现代化国际化的大农业。脱贫致富后,眉县村村富裕、家家安乐,幸福院免费供老人食宿,文物馆收藏着本村记忆,村史馆记录着村民历史。
亲身见证了脱贫攻坚事业取得的成就,余渔说,自己时常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读懂祖国之后,余渔对明天更是充满了希望。“每当脚踩在泥土上,我内心的踏实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我确定自己一定是要去基层,这是我的幸福,更是我的信仰。
余渔的专业方向是国际安全与战略。他认为,当前新疆迎来难得历史机遇,不仅是联通中亚、南亚、西亚和欧洲的枢纽,更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前沿,区位优势不言而喻。南疆作为“棋眼”所在,这些年经济文化事业迅速发展,各类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大中小学校亦是星罗棋布蓬勃发展,文化遗产也得到了良好保护。如今的新疆,经济快速发展,文化愈加繁荣,科技不断进步,这是人们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园。
马克思曾说:“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对余渔而言,“从理想、兴趣,到我的专业,去新疆都是我必然的选择。
余渔在祖国最西端的伊尔克什坦口岸国门
“村民们由衷的喜悦,让我感觉到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
虽然做好吃苦的准备,但现实与设想还是不同,对他的考验刚刚开始:村委会办公条件简陋、冬天气候又冷又干燥、饮食花样简单蔬菜少、与村民的语言沟通存在障碍,这些难题一个接一个摆在余渔面前。
阿扎克乡地处南疆,沙漠气候干燥异常,家在四川的余渔对这里的气候很不适应,他的手臂上时常带着新晒的皮肤伤。

一次,余渔正在电脑前办公,突然一只老鼠窜出来,这是他第一次如此近距离与老鼠接触。他想抓住它,可一抓就跑。等他开始工作,老鼠又出现了。折腾几个回合,余渔放弃了,任由老鼠在一旁大摇大摆地走,他只专心办公,各干各的,自此相安无事。
巴蜀之地向来以美食闻名,可在这里,他只能吃到拉条子、抓饭。村里汉族干部少,语言沟通也是难题。如此种种都需要余渔慢慢适应。当然,最大的考验还是工作。
入村不过半年,余渔便已对星期几没有了概念,艰巨的工作任务让加班、熬夜成为家常便饭,有时睡个囫囵觉也是种奢望。在他的宿舍里,被子时刻都是打包状态,随时准备着前往工作第一线。
余渔坚持着,适应着,把所有精力用在工作上,关心群众、带领群众增收致富。村里有个中专毕业生小妮,家庭条件不太好。余渔鼓励她继续上学,帮她制定学习计划,在他影响下,小妮决心考大学,未来还打算读研。“看起来是一件很微小的事,却能够影响他人的命运,这让我很有成就感。”余渔说。
余渔去村民家走访
2020年4月,余渔调任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离开提坚村时,在乡党委的领导下,村里已“旺”起来了。产业一条街初具规模,先后有22家企业入驻,带动解决了上千村民就近就业;打通了村里林果业生产、仓储、加工、销售产业链,大大提高了木纳格葡萄的产业化、市场化水平;村民们笑脸也多了起来。

“村民们由衷的喜悦,让我感到这份工作没白干,我的选择是正确的。”余渔始终用实践证明着自己的选择。
阿图什市是“中国木纳格葡萄之乡”,阿扎克乡有2万多亩葡萄地。2020年,眼看凛冬将至,加上新冠疫情暴发,葡萄还未进行埋冬作业,一旦葡萄冻死,来年重新栽种费时又耗资金,农民损失很大。想到这些,余渔作为分管农业的负责人,心急如焚。在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他想尽办法协调组织志愿者服务队,赶在第一场雪之前帮助农民完成埋冬,保住了农民生计。埋冬任务完成的那一天,余渔走进旷野,看着大片埋好的葡萄藤,他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余渔和农民一起采摘葡萄
脱贫攻坚、疫情防控、维护稳定,几场硬仗打下来,用余渔的话说,“练就了一身的钢筋铁骨,打不烂、锤不扁、磨不碎”。

不过,铁汉也有柔情的一面,余渔也不例外。在自己的理想面前,余渔是坚强的、坚定的、无所畏惧的,但在家人面前,他是柔软的、温情的、满怀愧疚的。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今年3月,余渔与妻子去城里领了结婚证。那天一早,他和妻子各自请了假,天一亮,他就和妻子前往民政局。两人刚从民政局出来,就各奔东西,回到了工作岗位上,这也是两人几个月来为数不多的一次相见。

余渔与妻子是同一所高中的师兄妹,相识相伴多年。早前,听闻余渔要到南方工作,妻子还挺高兴。因为她是重庆人,想着离家近,见面也方便。可当余渔改变主意去新疆时,妻子只剩下了震惊。
做了一段时间的工作,妻子也想通了,“我既然选择了他,我就要尊重他的理想和抱负”。今年年初,妻子也选择了跟随丈夫,来到新疆,同样做了一名基层干部。
2020年,余渔在帕米尔高原工作

妻子的到来让余渔很感动,也很愧疚。“一个女孩子,放弃了大城市的生活,在重庆有车有房,本可以过得很舒适。到了这边,想吃什么都没有,想买什么也没有,连快递很多都不送。”

妻子的工作地距离余渔所在的乡不过10分钟的车程,可却经常见不到面,半年多来,两人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
今年9月,妻子工作太忙病倒了,余渔请假回去买了一只鸡,给她做了一顿饭。这距离上次见面,已记不清多久。
“回去见到她,眼泪一下子掉下来了,心疼得不得了。一个本来时尚阳光靓丽的女孩,现在搞得灰头土脸的。”回忆起当天的场景,余渔数度哽咽,“我可以不在意那些身外之物,克服一切困难,但是对她来说太难了,她放弃了太多。”
身边的妻子尚且无法照料,更别提远方年迈的父母。“父母养育我这么多年,培养我不容易,妈妈身体也不好,但我也确实尽不了孝。”好在,父母理解他,支持他,父亲曾对他说:“去边疆以后你就是国家的人了,你就跟着国家走吧,以后千难万难就只能靠你自己了。”
“我觉得我挺自私的,就为了自己的这么点理想,让家人都跟着作出牺牲。”有时心中巨大的愧疚感在夜深人静时会瞬间爆发,“熬不住了,就跑到外面野地里跑一阵,回来再打电话安慰一下妻子。”
经常有人替余渔惋惜,如果当年没有来疆,就不用受这份苦了。
但在余渔的认知里,这样的假设本就是个伪命题。都是基层,没有哪里的干部更伟大,也没有哪里的条件更艰苦,在哪都是为国家作贡献,只不过是选择不同。
“就像黄埔军校门口的对联一样,‘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我既然选择了这里,那我就做好了准备,没有想过回报,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况且,多年的专业学习让他清楚这份工作背后的意义,在南疆,他更能体会到自己的工作与国家发展的紧密相连。
“如果是一个内地的乡村,村里的一点点改变很难直观地影响整个国家的进程,但这里不同,这里的每一项工作,对国家整体的战略布局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余渔说。
“比如,经常有来自欧美各国的政要使团记者来到这里,我们一个小小的村干部就如同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的一言一行就代表着整个国家。如果一个村子的工作干好了,那我们的国家就会更好。”
今年7月,余渔被评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回顾过去的两年时光,他自我评价:“勉强还算干得不错”。
谈到乡里这两年的变化,余渔打心底感到高兴。他说,第一次来到阿扎克乡政府门口时,附近连个小卖部都没有。现在,在乡党委的正确领导下,超市、夜市、餐馆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在荒凉的戈壁滩上,还发展起来一条年产值1.2亿元的产业街,厂内机器轰鸣,货车来来往往,一派繁忙景象。
乡里的改变,让余渔继续奋斗下去的信心倍增。“一个人的力量很渺小,但聚沙成塔,这么多人都在努力建设边疆,新疆一定会越来越好。”他坚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青年志存高远,就能激发奋进潜力,青春岁月就不会像无舵之舟漂泊不定。
“不是每个科学家都能成为爱因斯坦,颠覆整个世界。我只希望能够为国家为社会添砖加瓦,哪怕只贡献一粒尘埃,也是值得的。如果有更多像我这样的人,那合起来的力量将是巨大的。”
边界线附近的“祖国在我心中”
我相信选择基层就是选择时代,选择南疆就是选择祖国。在基层不断磨炼自己,把小事当作大事干,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做新时代的奋进者、开拓者和奉献者,就是我选择的人生道路,也是我最坚定的信仰。

从2019年这位北大青年做出选择奔赴南疆的那一刻起,余渔就一直在践行着自己最坚定的信仰。虽然与古人笔下的那些英雄人物相比,余渔只是一个普通人。但他觉得,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他也在逐步成长为自己心里的“英雄”。
人物简介:
余渔,四川省广安人,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2020届博士校友。在校期间,余渔专业成绩优异,曾赴斯坦福大学、台湾“中央研究院”访问学习,积极利用学校各类实践平台深入宁夏、广西、山东、陕西、四川等地开展社会调查,获得北京大学优秀毕业生、北京大学优秀团员、北京大学三好学生、北京大学廖凯原奖学金、北京大学戴德梁行奖学金等荣誉奖励。现任新疆克州阿图什市阿扎克乡党委副书记。
文字及图片来源:新疆日报、中国青年报、“最后一公里”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新闻网
责编:陈韩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