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子,写了个“渣男”的故事,后台反响挺热烈。
今天,想写写它的镜像,一个“渣女”的故事...
或许它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

众所周知,李廷钊娶了个,不让人省心的老婆。
对于家事,一窍不通。
家里大事小事,洗衣做饭,统统由他一人包揽。
都说,「有妈的孩子像个宝」
可他们的两个孩子,却活得像棵草。
大女儿被丢在托管所,小女儿被丢在爸妈家。
有一天,她好不容易答应,去接女儿放学。
结果转眼就忘。
大女儿在托管所,眼巴巴地等到天黑,硬是没见着人...
破天荒给小女儿买双鞋,两只鞋都是右脚,穿得孩子直喊不舒服。
有一次,爸妈带着小女儿,从老家远道而来。
明明已经提前一周写信给她。
可来到家里,迎接他们的,只有闭门羹。
苦等几天,还是没见着人影。
气得她爸破口大骂:我就当没生过这个女儿了。
再后来,大女儿见到她,都不愿开口喊声妈,直接扭头跟爸说:你啥时候送我去幼儿园?
小女儿见到她,就像见到陌生人一样,扭头就跑...

长大后,提起这些事,小女儿仍心有戚戚:我那时候很不理解,为什么妈妈可以这样弃家庭于不顾...

以上这个片段,来自国产热播剧《功勋》
豆瓣得分9.1分,讲述了我国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的故事。
这部良心好剧,乌鸦已经推荐过好几次。
最近刚更新完第七单元《屠呦呦的礼物》,讲的就是中国首位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的故事。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屠呦呦这个名字,恐怕大家都不陌生。
自从她斩获诺奖后,人们已经将这个名字,跟「青蒿素」一词紧紧挂钩。
屠呦呦
然而很少人会细究,几十年前,在中国科技一穷二白的情况下,她的团队,如何完成从零到一的探索。
而《屠呦呦的礼物》,则很好地呈现了这个摸索的过程。
全片拍得生动、有趣、又催人泪下。
其中大部分情节,都有真实历史可考,还原度极高。
上世纪60年代,抗药性恶性疟疾,成为了世界性流行疾病。
全球有将近20亿人口,住在疟疾高发区。
单单我国患者就已接近2000万。
彼时正值越南战争。
可怕的是,死于疟疾的人数,居然是死于作战人数的数倍。
换言之,在这场战争中,谁能击败疟疾,谁就胜券在握。
为此,美国政府迅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试图开发有效的抗疟疾药物。
而越南政府只好紧急向中国政府求助。
形势迫在眉睫。
屠呦呦临危受命,担任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523”课题组组长,开始了漫长的抗疟道路...
那时候的中国,科研条件很差,经费、人力严重不足。
想找成员,没人。
想做动物实验,没钱。
屠呦呦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从浩如烟海的医书古籍中,寻找有用的方子。
短短三个月,她就搜集了2000多个中医药方。
又结合西医的知识,筛选出640种较为可信的药方。
而这个筛选的过程,也并不是闭门造车。
除了查阅古籍,她还要四处奔走,请教民间老中医老专家。
从零到一,试错无数次。
从常山,到胡椒,再到青蒿,写在纸上,不过短短6个字。
可是背后,是无异于海底捞针、水中捞月的难题;
是一次次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的坚持;
是无数科研人员及其家人,长年累月的牺牲和奉献...
而确定青蒿作为研究方向以后,仍有很多现实的难题要去攻克。
比如,跋山涉水去采样。

比如,为了尽快上临床试验,屠呦呦申请亲自试药。
当时,青蒿提取物,还没有摆脱“毒性”的说法。
如果试药出现毒副作用,分分钟连命都没了。
比如,没有合适的药厂配合工作,为了加快实验进度。
屠呦呦直接在实验室放下7口装有乙醚的大水缸,用来浸泡青蒿。
然而,实验室设备简陋,唯一的防护措施,就是薄薄的纱布口罩。
长期处于浓度极高的乙醚环境中,课题组的成员,身体都受到不同程度的伤害。
她的爱人李廷钊很心疼:整天不着家,没日没夜地待实验室,一回家就浑身酒精味,还得了中毒性肝炎...
值得一提的是,屠呦呦的扮演者,周迅,获得了屠呦呦女儿的点名认可。
开拍前,周迅特意拜访屠呦呦,并做了大量的案头工作,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走近角色。
而在这部剧里,她的演技,一如既往地稳重。
她将一心沉浸在科研世界的屠呦呦,演活了。
比如,因为连续熬夜整理资料,唇色苍白,嘴角起了燎泡。
疼起来时忍不住想摸它,但又不想耽误工作。
只能微微张开嘴巴,用舌头轻轻顶住伤口处,来缓解疼痛。
比如,为了寻找药方,错过见父母一面。
当她捧着亲戚的书信,读着父母的思念。
一时间,忏悔、感动、遗憾、难过的心情,涌上心头...
她紧紧抿唇想控制不哭,泪水却争先恐后地跌落...
比如,梦见实验狗因青蒿提取物中毒而死,她仓皇起身,马不停蹄赶到实验室。
当她看见那些狗活蹦乱跳时,这也意味着青蒿这个研究方向没有出差错。
那一瞬间,长期紧绷的情绪,宛如洪水决堤。
她卸下防备,坐在地上,哭得不成人样...
但这部《屠呦呦的礼物》,并没有拍成个人主义的颂歌,它还描绘了中国科研工作者的群像。
他们性格各异,有的傲娇,有的急躁,有的木讷…
但无一例外,他们都心系这个项目。
比如,当胡椒提取物的临床试验失败时,组里两个常常斗嘴的人,彼此安慰。
共同的目标,和共同的难题,让他们培养出战友般的情谊。
在这种时候,那些所谓的个人恩怨和意见相左,实在显得太过渺小...
比如,当抗疟新药需要人体试药时,整个中药研究所的人,都踊跃报名。
这种时候,所有人都将生死健康,置之度外...
现实中,课题组三名重要成员,都因为实验受到影响,身患重病:
屠呦呦得了中毒性肝炎,调养多年才痊愈;
钟裕蓉气管上长了肿瘤,不得不切掉三分之二的肺叶和部分气管;
崔淑莲受伤更严重,早早地离开了人世...
斩获诺奖后,屠呦呦表示:这个荣誉不仅仅属于我个人,它属于科研团队的每一个人,属于中国科学家群体...
而在《功勋》开拍前,屠呦呦也跟导演反复强调:千万不要把这个事说成就我一个人的功劳,这是大家的功劳,是一个集体的劳动。
屠呦呦
我在文章开头说,这是一个镜像故事...
相信有读者会猜到,这里对标的是,「氢弹之父」于敏的故事。
同样特殊年代,同样身负重任,同样沉迷科研,同样不擅家事...
但最重要的是,他们都有着默默支持并理解他们的家人。
于敏
还没看过的读者,可点击图片跳转文章
或许我们都知道屠呦呦在世界上的贡献。
在青蒿素诞生之前,疟疾跟艾滋病、癌症,并称“三大死亡疾病”,每年致死人数高达上百万。
如今,这个恐怖数字,早已成了历史。
斯坦福大学教授路西·夏皮罗点评:在人类药物史上,能够缓解数亿人疼痛,挽救数百万人生命的药物并不常有,屠呦呦及其团队所发明的青蒿素,就是其中之一。
外媒称她为“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
图片源于网络
但救下数百人万生命的她,却连自己仅仅数人的家庭,都顾不上。
早出晚归、埋头实验,全身心扎进医药世界...
她牺牲了跟家人相处的时光,成为了孩子眼中「不负责任的妈妈」
大女儿不肯喊妈妈,小女儿不理解:为什么连孩子都不要?
女儿们长大后,依然不愿意跟随父母生活。
小女儿还曾说:「妈妈」只是一个称呼,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跟于敏的爱人孙玉芹一样,屠呦呦的爱人,李廷钊,始终坚定地支持着她。
他也是高级知识分子,苏联留学生。
为了让屠呦呦全身心投入医药研究,他承担起照顾家庭的重任。
他还主动维护妻子:呦呦的兴趣,和一般女人不一样,她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上。
在《无名英雄于敏》那一单元。
为了让于敏没有后顾之忧,专注科研。
孙玉芹一个人去医院生孩子,一个人操持家务,一个人带孩子...
弹幕区一片叫好声:那个年代的女人真好啊!现代的女人多学学!
不,乌鸦想说:如果你只看到男女对立,那只能说明你太肤浅...
不管哪个年代,都有孙玉芹,也有屠呦呦...
无论男女,无论选择家庭还是事业,都应该值得被尊重。
单方面要求女性平衡事业和家庭,根本是个伪命题。
《功勋》难得可贵之处就在于,看见女性的力量。
女人,她可以是氢弹之父背后的支持者,也可以是站在领奖台前的创造者...
「腾讯视频」搜索功勋
即可观看
长按保存今日份推荐
- 每天遇见一部好片 -
点亮“在看”致敬无私奉献的中国科学家!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