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中国舆论场的风起云涌,将会载入史册。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B站青年从“马爸爸”的弹幕认干爹,变成了“吊路灯”的弹幕攻击。行业领军人物瞬间黑化,产业风评也跌落到了谷底。中国互联网产业从莺歌燕舞的朝阳产业,变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本以为“觉醒”的青年们从此与互联网大厂之间划清界限,弃暗投明,从此投入到社会美誉度极高的农业、制造业中,展开他们波澜壮阔、光荣正义的人生。然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市场似乎显示出了“口嫌心直”的趋势——市场之所以重要,因为她总是让人面对真相。
01
嘴炮唱衰,肉身积极
某著名招聘网站今年的就业报告显示,应届就业生期望就业IT行业占了25%,而且这还不包括泛互联网产业的周边。互联网产业依然热门,和2020年、2019年、2018年……没有什么区别。
嘴炮的方向和火力变了,心向往之的方向没变。舆论场的“价值排序”和市场的“价值选择”,完全背离。
从市场经济理性的角度看,这并不难理解。2003年,国家统计局对行业分类进行了一次细化,首次出现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成了当年行业收入排名的冠军,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一榜单的三甲。“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的官方命名过于冗长,简而言之就是IT业。
无论舆论场的产业“价值排序”有多么郑重其事、多么道德情怀满满,最终落实到职业选择上,还是经济驱动在发挥主要作用。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吧。
从小就被教育“劳动最光荣”、“环卫工人是最高尚的”诸如此类,但我也没有看到哪位同学主动选择最光荣和最高尚的,家长和老师似乎也并不鼓励。多了舆论场的扩音器,也不会有什么不同。
02
属于年轻人的互联网产业
不可否认的是,2003年才正式成为官方分类的互联网产业多年来确实为很多年轻从业者的命运。这个产业的天然禀赋就和年轻人“八字相合”。
互联网行业的“年轻向”是全方位的。用户是年轻向的,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10.11亿。其中,10-19岁的网民占12.3%,20-29岁的占17.4%,30-39岁的占为20.3%。年轻人在网民中的人数占比过半。甚至曾经被“互联网鄙视链”视为“中老年人为主”的拼多多,其实也是年轻人的天下。企鹅智库2018年发布的《拼多多用户研究报告》数据显示,30岁以下用户占比72.9%,接近3/4;而35岁以下用户占比则高达87%。哪来什么“中老年人为主”?用是要用的,认是不愿认的。和口嫌心直的“觉醒”一样,中国年轻人在舆论表达中“不太诚实”。我国舆论场的情绪化表达,只是真实需求的镜像,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
互联网产业面对的是年轻人为主力的市场,年轻人成了主要的从业者可谓顺理成章。这是市场属性的自然衍生,“35岁就嫌老”的“年龄歧视”并非不能理解的。至少我这样的“大叔”,还是能够接受这一现实的。
年轻向、富有经济活力,让互联网产业对就业市场中的年轻人富有吸引力不言而喻。但这这些还不够,还需要配合较低的门槛和完整的职业生态体系。
我常常和年轻的朋友说:你想要的,和你能得到的,不能划上等号。
03
没有万恶的互联网,
都能当公务员、干金融吗?
具备经济吸引力的产业部门很多,但是高门槛挡住了很多年轻人。比如说,非民营的“体制内”就业是十多年的香饽饽,收入也是决定性因素。国家统计据数据显示2019年,私营单位年平均工资收入要比非私营单位低一半左右。因此,职业选择的“厚公薄私”,是有充分的经济驱动力。这是年轻人想要的,可是大部分年轻人都得不到。
有形和无形的门槛阻挡了很多年轻人的“体制梦”。街道办事人员的“敲门砖”都得是211、985高学历的24k金砖时,也就意味着大部分年轻人是无缘“体制内”了。
现实是,“体制内”虽然香,和大部分小镇做题家都没有关系,于是“体制外”私营部门中收入排名靠前的互联业就成了“退求其次”的现实选择。
比起很多收入排名靠前的行业,互联网产业无疑更为亲民。我做金融业朋友告诉我,他家企业除了前台小姐姐和扫地阿姨外,一水的高学历人才,“名校海归也不见得要”。至于国有大行,为老阿姨服务的现金柜员,说不定都是某名校的硕博出身。
比起金融这样没有低端空间的阳春白雪行业,互联网产业有着层次丰富的职业体系,还保留着相当的草根属性。从初级码农到各种工程师属性的中阶职业,再到更高层次的管理和技术岗位,序列整齐,总能找到一个安身立命的生态位。至今互联网产业50%的核心岗位仍然对本科学历开放,至于周边产业更谈不上学历门槛——谁关心李佳琦是不是211、985?外卖、网约车司机更是属于普罗大众的饭碗。
因此,纵然舆论场上翻江倒海、互联网产业被“黑化”得灰头土脸,在就业市场上依然是八风不动。只要市场环境还没有到了逆转的程度,互联网大厂为代表的的IT行业依然吸引了大量年轻人进入。
04
互联网的造富效应,
是少数属于年轻人的财富机会
互联网扩大了贫富差距?也许是的。如果不是这个产业勃兴,我们这个论资排辈、按部就班的社会,哪里轮得到那么多年轻人插队?这也许是很多大爷大叔们愤愤不平的正当理由。但我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也能够引起年轻网民的强烈共鸣?
今年互联网企业的校招依然体现了强劲的逆势上涨。以腾讯为例,校招研发岗分为5档,股权和去年一样(6w),月薪整体上调2000。签约费和去年一样3万,入职就发放,房补去年1200/月,今年4000/月。整体来看,年包比去年校招上升了20-30%。今年的标准比2018年几乎翻番,着实惊人。
这不是鹅厂风景独好,而是业内普涨。舆论场上看热闹,是年轻人和互联网大厂的“恩断义绝”,可是职场上又是你侬我侬的另一番景象。
996传说挡不住年轻人进入大厂的热情,制造业、农业等等传统产业的情怀也挡不住年轻人进入大厂的热情。即便“马爸爸”风光不再,“跑步进大厂”依然是主赛道。这是多么怪异而欢乐的景象?中国当代年轻人是精致,还是精分呢?某大厂的一位员工咬牙切齿地在内部网宣称要把主管挫骨扬灰,但是公司要求他离职时,保安都请不动。还有一家大厂宣布限制加班的调整措施,员工的反馈却是一致的负面。
互联网企业和年轻人之间的爱恨缠绵真让人看不懂。
你说你想要的的,和你真想要的,竟然天差地别。让人如何理解?“做人要诚实”,不是对别人,而是对自己。
数数行业收入排行榜上曾经风光的行业,门槛较低的“寒门子弟”行业所剩无几。房地产行业已经风光不再,教培业也已灰飞烟灭。似乎没有人关心那些年轻从业者的命运,谁知道那些穿着廉价西装的中介小哥都去了哪里?据说教培机构释放出的百万学霸制造者已经披挂上阵,准备和学弟学妹们抢体制内的饭碗。
自己的命运还是要自己关心,把自己的路越走越窄可不是明智的选择,且行且珍惜。
嘴炮一时爽,爽完了还得面对真实的生活。或许我们还是得回到一切奇迹发生的原点:吃饭是硬道理。
多一人学习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派感兴趣并想要进一步学习的读者,本号诚荐“一课经济学”课程项目。
“一课经济学”这个项目的创立,则希望通过市场的方式推广经济学,做中国逻辑最彻底的经济学社区,成为奥地利学派推广的桥头堡。项目创始人张是之先生提出“零基础无数学,你也可以学好经济学”,零基础无数学,并不意味着这是简单好学的,相反它需要很多深刻冷静的思考,需要深入而系统的学习。

针对经济学学习的特点和痛点,“一课经济学”第一季选择了三本书作为经济学的入口:1、张五常的《经济解释》;2、米塞斯的《人的行动》;3、罗斯巴德的《人、经济与国家》。后来又加了一本:4、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
张五常教授虽然师承芝加哥学派,但却不自觉之中运用了许多奥地利学派的方法,也得出了许多相似结论,《经济解释》是其毕生思想之精华,作为芝派当中最接近奥派的一支,正好可以比较两者异同;米塞斯和罗斯巴德则是奥地利学派的代表人物,《人的行动》和《人、经济与国家》是他们的代表作,是进入奥地利学派的必读之作;《第一本经济学》 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好的入门读物。
一课经济学 第一季
学完这四本书,你对芝加哥学派和奥地利学派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基本上可以说是从入门到精通。但这三本书都不是那么好啃,所以这个课程采取了讲义加音频的形式来讲解,差不多用一年的时间,给你逻辑更彻底的经济学思维方式。
第二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门格尔《国民经济学原理》;2、米塞斯《经济科学的最终基础》;3、米塞斯《货币与信用理论》;4、罗斯巴德《自由的伦理》;5、罗伯特·墨菲《第一本经济学》。
一课经济学 第二季
第三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许尔斯曼《货币生产的伦理》;2、米塞斯《理论与历史》;3、查尔斯.科赫的《做大利润》;4、罗斯巴德的《一种新的自由》和大卫·弗里德曼的《自由的机制》。

一课经济学 第三季
第四季的主打内容,包括精读1、巴格斯《通缩之问》;2、赫伯纳《纯时间偏好利息理论》;3、米塞斯《经济学的认识论问题》;4、汉斯-赫尔曼·霍普《私有财产的经济学与伦理学》。
一课经济学 第四季
后三季继续采用与第一季相同的学习形式,让你对奥地利学派经济学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本人作为课程顾问,也会在学习圈子里提供必要援助,分享知识经验。
一课经济学 超级会员
(价格更优惠!
欢迎本号读者长按识别下方二维码或点击“阅读原文”,了解详情加入经济学课程——“零基础 无数学 你也可以学好的经济学”,尤其是逻辑彻底,让人折服的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助你打通经济学思维的任督二脉,享受三观重建的快感。
多一人学习经济学,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点击 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❷图解奥派、❸名师经济学通识课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