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第三帝国的生与死
©文钱立峰 Jennifer
编辑:瑞秋的春天
☄ 导读:人们在回顾纳粹上台和二战的爆发时,总觉得整个过程不可思议。但事实却是,在战后弱肉强食的凡尔赛分赃体系下、在德国人被战败的屈辱所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下,无论是纳粹上台、还是二战爆发,都是大概率事件。
有人说,希特勒处心积虑,从一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要把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大战。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儿,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棋,无论是谁,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都不过是艰难求生、以求自保。
其实,对于希特勒来说,他所有行动的后面,最根本的那个驱动力,不过只是——活下去。
  • 人类在进入现代社会以前,普遍实行的是帝国模式,比如波斯帝国、罗马帝国,中华帝国、阿拉伯帝国、蒙古帝国,等等。
  • 直到14世纪,英、法等国在国内实现了君主集权,才逐渐出现了民族国家的模式。特别是1648年,欧洲各国在旷日持久、损失惨重的三十年战争之后,订立了《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现代主权国家的理念才得以确立,即各主权国家之间一律平等。由此,奠定了世界秩序的基本原则。
  • 而在人类近代史中,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性,是无论怎样强调都不过分的。因为:
1、它杀掉了国王,建立起共和国,以最直观、暴虐和戏剧化的方式,颠覆了传统的政治结构,把政治的正当性从君主主权转化为人民主权;
2、理性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等意识形态,成为了宗教的替代品。自启蒙时代开始,人们便试图以理性取代上帝,并以此为人类带来终极的确定性。
所以,之所以说法国大革命是民族主义的起点,是因为它掷地有声地提出了人民主权;而且,大革命颁布的是“人权宣言”,而并不是“法国人的人权宣言”。所以,对于其它国家的民众,也同样极具吸引力。特别是对长久未能实现统一的德国人来说,从此,就将民族主义这个蛊,种在了他们心里。
1400年的神圣罗马帝国 南边边境就是教皇国
1、民族主义这个蛊
在法国大革命时期,德意志还远未统一,仍然是一个如马赛克拼图般的、由几百个独立邦国组成的集合体,而且不久以后,它又惨遭拿破仑军队的入侵。
更可气的是,唱着民族主义高调的法国军队,对外战争的目的,无非就是掠夺财富和地盘。拿破仑率军攻打德意志,非但只字不提“人民主权”,反而彻底摧毁了神圣罗马帝国,将其中16个邦国组成莱茵联邦,直接纳入了法国的保护,同样令普鲁士惨遭肢解、备受屈辱。
1806年 拿破仑威逼利诱16个邦签订《莱茵联邦条约》
神罗正式灭亡 皇帝弗朗茨二世只保留奥地利帝号
被法国人这么一刺激,让德国人更为深刻地意识到,若要变得强大、把握命运、不受欺负,就必须拥有自己的民族共同体。于是,德国知识精英开始有意识地打造德意志民族的概念,希望以此推动德意志统一。
其中最典型的,就是哲学家费希特,他在拿破仑大军占领下的柏林大学,一共发表了14次演讲,后被整理成书,就叫做《对德意志民族的演讲》。而后来的黑格尔,同样不厌其烦地论证了德意志民族的优越和伟大。
但哲学家影响的只是社会上层,普通老百姓却听不懂。于是,德国民间便开始流传一本叫做《格林童话》的民间故事集,其中塑造了一个名叫汉斯的德国人,很多故事也是围绕着德国的黑森林而展开的。
于是,汉斯这个淳朴、甚至有些笨拙的形象,便很快就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形象代表,《格林童话》也成为了德意志文化的民间载体。
哲学家费希曼 
1871年,普鲁士在普法战争中打败法国,统一了除奥地利之外的德意志全境,建立了德意志第二帝国。至此,德国人建立统一民族国家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虽然,统一后德国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甚至很快超过了老牌霸主英帝国,成为欧洲第一强国。但德国统一过程中的漫长艰辛,却仍然让德国人对民族主义产生了一种过分的执着,这也是后来纳粹极端民族主义兴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1918年,德国在一战中战败,不仅丢失了所有的海外殖民地,被割走了1/8的领土和数百万说德语的人口,而且还背上了巨额的战争债务。这让整个德国内部,都弥漫着巨大的屈辱和失落,再次激发起了德国人高昂的民族主义情绪。
然而,在匆忙中建立的魏玛政府,显然无力应对危机。1923年,德国爆发了严重的通胀,失业率居高不下;1929年,自美国发端的经济大萧条不断向外蔓延,再次让德国经济雪上加霜。内忧外患的政治经济局势,让德国人失落沮丧的同时,也激发起民族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思潮,尤其是极端民族主义情绪,不断升温、愈演愈烈。
1919年5月 柏林的反《凡尔赛条约》游行
标语大意:凡尔赛就是耻辱
因而,纳粹的出现绝非偶然,它正好契合了当时德国人利用民族主义抗衡社会主义,并应对国内危机的紧迫需要。加上纳粹党党首希特勒过人的煽动能力,让当时沮丧的德国人仿佛看到了希望。
1933年,希特勒被任命为总理,拉开了纳粹德国的序幕,也由此开启了德国和世界的又一次浩劫。
2、纳粹上台
纳粹党1933年上台,前后只用了12年时间,就从起初一个区区几十人的组织,发展成了国会的第一大党,进而执掌权力。在纳粹党掌权仅仅几个月后,魏玛共和国消亡,德国进入了所谓的第三帝国。至此,离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就只是一个时间问题了。
然而,希特勒和他的第三帝国,却有着许多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比如,与当时其它的法西斯国家相比,希特勒的上台,是具有相当合法性的。因为:
1、意大利墨索里尼,就是通过政变上的台。因为,当时意大利国王眼看政局已经失控,便只好任命了这么个法西斯头子担任意大利的总理。
2、而日本,同样是一帮少壮派军官,通过发动二·二六政变,夺取了国家的控制权。
3、可希特勒,却是在根正苗红的民主制度下,通过公开选举一票一票被选上去的。他光明、合法地当上了总理,后来,他当上总统、元首,依然如此。
所以,人们在回顾纳粹上台和二战的爆发时,总觉得整个过程很、不可思议。但事实却是,在战后弱肉强食的凡尔赛分赃体系下、在德国人被战败屈辱激发的民族主义情绪下,无论是纳粹上台、还是二战爆发,都是大概率事件。
1934年的阿道夫·希特勒

他以元首兼总理的称呼 成为德国最高统治者
其实多数人都有这样的心理:当付出与回报相当时,就不会总强调自己的优秀;而只有在遭遇不公平待遇时,才需要格外强调自己有多优秀,并认为是世界亏欠了我。
而当这种心态,扩大成为一个民族集体的悲情意识时,这种效应就会被十倍百倍地放大,而且一旦被煽动起来,就很容易走向失控。
可以说,德国人的悲情意识,在魏玛共和国时期到达了顶峰。他们把所有的社会动荡、经济危机、愤懑委屈,都归罪于魏玛政府的软弱无能。身逢乱世,大多数德国人,都打心底里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而过度的民族主义情绪,就是纳粹上台的助推剂。
而实现德意志民族的伟大复兴,正是纳粹党反复向德国人宣传和许诺的。因为靠营销煽动上台的纳粹,天然就擅长于种种许诺,比如结束动荡、恢复秩序、发展经济,让德国重新大国崛起、做欧洲乃至世界的领袖,等等。这无疑迎合了多数德国人的需求。
因而,社会越动荡,纳粹党对民众,就越有吸引力。这体现在国会选举中就非常明显。比如:
  1. 1928年,纳粹党在国491个席位中,仅仅拿到了12个。
  2. 当1929年大萧条来临,德国失业人口超过600万,整个社会为之恐慌。结果,在1930年的国会选举中,纳粹党一下就拿到了107个席位,甚至大大出乎希特勒本人的意料。
  3. 1932年,纳粹党更是席卷了37%的选票,妥妥地成为德国国会的第一大党。
电影《意志的胜利》纳粹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的杰作

所以,在风雨飘摇的德国,纳粹党的崛起有其必然性。但是,纳粹能够崛起得这么快、这么猛,这就与希特勒本人过人的大众动员和煽动蛊惑能力息息相关了。
⭐️反犹之痛
在外人看来,当时的德国人好像是集体中邪,死心塌地地拜倒在希特勒这么一个小丑的脚下。但当时多数的德国人,还真就把希特勒看成了救星,盼着他早点上台。因为,他始终能抓住德国人的痛点——复仇和反犹。
复仇自不用说,因为德国人对《凡尔赛和约》深恶痛绝。然而,当时反犹成为一大痛点,同样是必然的。因为:
  1. 因为宗教原因和传统成见,欧洲人对犹太人的反感,可以说由来已久、根深蒂固。
  2. 一战德国战败,并非败在战术军事层面,而是持久战带来的经济失血,让德国难以为继。但普通德国人并不知情。他们普遍认为,之所以输掉战争,就是背后有人捅刀子。而捅刀子的不是别人,正是犹太人。
  3. 更重要的,是战后德国恶性通胀和经济萧条频发,令普通德国人、特别是中产阶级连遭打击,让他们毕生辛苦积攒的财富瞬间消失。而从事银行业、金融业的大多是犹太人,他们不免成了大众迁怒的对象。
  4. 当时还有一个令普通德国人恐惧的因素,即共产主义思潮。这同样和犹太人扯上了关系。因为列宁的十月革命成功后,立马引起了德国中上层的恐慌。而德国极左翼政党的领导人,与苏联一样,同样以犹太人居多。
虽然,希特勒对付民众,从来都广泛许愿、不断变化,但复仇和反犹这两个痛点,却始终被他牢牢地抓在手里。
收藏于德意志博物馆的一张一战后的宣传画
上面的德语写的是:我们失去了什么?
20%领土 10%人口 1/3煤产量 1/4土豆产量 4/5铁矿
不得不说,希特勒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了日耳曼民族的大救星,左右着德国人的情绪,填补着他们对一个强大国家、强势领导人的渴求。而且,现实情况越恶化,希特勒就越成功,纳粹的崛起也就愈迅速。
⭐️关键性力量
但民众情绪对纳粹的崛起,充其量只有推波助澜的作用。真正让纳粹掌权的关键,还是德国垄断资产阶级的支持。事实上,是垄断资本家在关键时刻向纳粹党的倒戈,才最后把希特勒扶上了台。
但是对于垄断资本家来说,他们不得不倒戈。因为当时,他们对魏玛共和国,已彻底丧失了信心。事实是:
即便在1932年初,纳粹已经取得决定优势时,绝大多数的垄断资本家仍是支持共和国的。但问题是,魏玛政府当时已经控制不了局势了。
而在当年的国会选举中,魏玛政府的基本盘——中间派更加萎缩,与此同时,左右两翼却在扩大,比如:
极右翼纳粹党成为第一大党。极左翼德国共产党同样票数猛增,它们若联合另一代表工人的社民党,那么两党总票数就会超过纳粹党而获得领先。
这在垄断资本家看来,意味着魏玛共和国横竖保不住了,接着掌权的不是纳粹党、就是共产党。显然,肯定是共产党更令人担心,而在那个时候,也只有纳粹党才能挡住共产党的猛烈攻势。
于是,在最后关头,大资本家只好全都倒向了纳粹党。他们直接上书总统兴登堡,要求他将希特勒任命为总理。
兴登堡被迫同意,1933年1月,正式任命希特勒为德国总理。
1931年11月 兴登堡被迫接见了这位当时炙手可热的全民偶像希特勒
有人说,从希特勒担任总理,就是纳粹德国,或曰第三帝国的开始。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因为:
  1. 希特勒和纳粹党,刚执掌权力时,还处于魏玛共和国的框架之下,名义上受到魏玛宪法的约束。
  2. 1933年2月,发生国会纵火案,纳粹党借机大举镇压德国共产党,掀起白色恐怖。但这仍然不是纳粹德国的开始。
  3. 纳粹德国开始的真正时间节点是1933年3月21日,国会以超过2/3的法定多数通过《授权法案》。它的原名特逗,就叫做《消除人民和国家痛苦法》,主要内容无非就是两点:
  • 将国会的立法职能交给政府内阁——即国会没有了;
  • 政府内阁在必要时可以背离宪——即宪法也没了。
所以直到“授权法案”通过,魏玛共和国才真正寿终正寝,希特勒的第三帝国才就此展开,而它正式的名称则是纳粹德国。
1933年3月 希特勒为通过“授权法案”在国会发表演说
总之,在一战后的持续动荡和经济萧条中,德国社会各阶层弥漫着的失落和恐慌,激发起日趋极端的民族主义情绪。让素来有着国家主义传统的德国人,盼望迎来一个能够弥合创伤、重振经济的强大政府和伟大领袖,甚至为此不惜让渡部分的自油和权利。纳粹的上台,恰恰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但可惜的是,通过迎合病态的民族情绪、用不断加码的收买和许愿登上权力顶峰的纳粹党,给德国人带来的是短暂和虚幻的繁荣,而最终的结果,却是将德国乃至世界拖入痛苦和毁灭的战争深渊。
3、纳粹经济“奇迹”
1929年的世界经济大萧条,让德国的经济跟着一落千丈,失业人口多达600多万。然而,自从1933年纳粹上台,仅仅在5年以后,德国的经济情况就彻底扭转了。比如:
德国GDP总量增长一倍,失业人口下降8成多,失业率为西方国家最低。同时,纳粹政府还大力推行社会福利,给予民众带薪休假,国家似乎一下就变得欣欣向荣。
希特勒似乎兑现了他的承诺,纳粹的确在德国实现了所谓的经济奇迹。正如在1939年二战爆发前,希特勒在对公众的一次演讲里所说的:
1933年,我刚上台时,德国几乎濒临崩溃。但就在我执政这短短6年里,国家就发生了沧桑巨变。
我让德国的公路、运河得以修建,我让大量工厂拔地而起,让600万失业的德国人重回岗位。
我让这个民族的教育、文化水平大幅度提升,我让德国人重新团结起来,我也让德国被重新武装起来。
我把1919年(列强)强加给我们的448项条约一条一条地撕毁。我将当年被分割出去的土地重新收回。我把数百万四处流散、深受欺凌的德意志人重新领回了德国……
1930年代的德国高速公路
不得不承认,希特勒讲的全是实话。当时的德国人几乎一致认为,希特勒太神奇了。因为,他在魏玛共和国留下的烂摊子上,只用短短6年,就完成了如此的丰功伟绩。比如:
希特勒上台后的政绩工程之一,就是在全国建设高速公路网。
当时全世界没人见过高速公路,原来欧洲人只见过羊肠小道和普通公路。而希特勒亲自规划建造的高速公路,足有上百米宽,人们可以开车在上面任意驰骋。每个见过4000公里高速公路的普通德国人,会不约而同昂扬起对国家力量的崇敬之情。
希特勒重建柏林的规划
包括一座巨大的穹顶建筑(仿照罗马万神庙)
一座凯旋门(高度为巴黎凯旋门的两倍)
两座建筑最终都未建成
4、消灭失业
事实上,纳粹推出高速公路等大规模基建项目,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失业问题。而为了消灭失业,纳粹政府可谓无所不用其极,比如:
  1. 扩充行政和纳粹党的官僚机构,让公职人员的数量成倍增加;
  2. 扩充军队,短短几年就招募了几十万年轻人加入军队,不失为消灭失业的最有效手段之一。
  3. 大搞交通、住宅、城建等基础设施建设,政府甚至还提倡尽量不用机器,以便吸收更多的失业劳力。
因为希特勒非常清楚,他之所以上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魏玛政府没能解决失业问题。所以希特勒上台的第一次广播演讲,就信誓旦旦地许诺道,要“对失业展开全面进攻”,并且给出了消灭失业的时间表。
为达成既定目标,纳粹还发明了一个奇招——婚姻贷款。即:
每对年轻男女结婚后,国家就会发放一笔贷款,如果女的婚后在家生满四个孩子的话,钱就可以免还,相当于由国家来买单。
这个政策可以说一石二鸟,不光刺激了人口出生率,更重要的是,原来女性的工作岗位就给腾出来了,正好解决男性的失业问题。至于女性的失业算不算失业,当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所以,到1939年二战爆发前,德国甚至出现了过分就业,即满大街找不着劳动力。而这时西方国家都还有大量的失业无法解决。
虽然,纳粹在失业率的统计方式上有点儿水分,但它万变不离其宗的关键点,就是国家给工作、国家发工资,一切都是国家往外掏钱,创造就业。
5、办福利国家
希特勒的纳粹经济奇迹,不仅在全国范围消除了失业;更厉害的是,他还把纳粹德国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福利国家。
要知道,办福利国家,那可是财政的无底洞,直到今天,许多自诩经济大国的国家还远未做到。但希特勒却舍得花钱。比如:
  1. 希特勒曾搞了个运动,叫做力量源于欢乐,意思是工人阶级不能只生产、不娱乐。所以,国家便掏钱建造了大量的游轮、度假村,供德国人免费游玩。比如在1937年,就有1000万人参与了这个欢乐的活动。
  2. 纳粹德国还很擅长动员年轻人,只要加入希特勒少年团、希特勒青年团等组织,就有机会参加免费的野营活动。
  3. 希特勒还倡导制造了物美价廉的国民车,即大众的甲壳虫。要知道,德国人在纳粹时期,就几乎实现了家家拥有汽车的梦想,比美国人还要早。
  4. 纳粹德国针对民众个人的税赋非常之低,比如,所得税的起征点是6000马克,即普通工人阶级几乎不用交所得税。
  5. 更有意思的是,在二战开打后,随着战争深入,民众福利却越来越好。1939年,大量工人因备战需要加班,不但加班工资很高,1940年,国家还规定所有加班工资免税。
  6. 1942年,虽然纳粹德国败相已露。但德国国内不仅没加税,反而增加了福利,提高了抚恤金的水平。
  7. 1943年,德国军属的福利,据统计居然是英美的两倍;德国人的社会福利水平比战前增加了两倍不止。
那么,问题来了,当时的德国有那么多钱吗?答案是——当然没有。要知道,希特勒除了建形象工程、提高民众福利待遇、办奥运会,而且还在扩军备战。所有这些,样样都很费钱。
5、钱从哪里来?
•  既然国家没钱,钱又不会从天上掉下来,那么,纳粹到底是怎么玩的呢?
这就要说到时任纳粹德国帝国银行总裁的沙赫特了,兼任经济部长。此人不但是个金融奇才,而且人脉广泛,就连美国华尔街的金融家,他都非常熟络。沙赫特有两样绝活,即:
1、赖账,当然是赖协约国的账。
2、借钱,沙赫特把手直接伸过了大西洋,找美国人借钱。
亚尔马·沙赫特 1877-1970

曾任德国国家银行总裁 经济部长
军事经济全权总办和部管部长
当时正值世界经济危机。而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和产能过剩,也就是说华尔街的资本正好找不到投资渠道。但令他们喜出望外的是,德国人来借钱了,而且是投资实业,还确定回报。
所以,沙赫特去美国借钱时,华尔街的资本立马就蜂拥而出,干柴烈火、一点就着。
虽然德美两国在意识形态上是冲突的,但华尔街算的永远都是经济账,他们只关心资本投出去是否有收益,至于意识形态、道德底线等,就统统被抛在脑后了。
如果光算经济账,沙赫特从华尔街借钱,对美国人来说的确是个好买卖。因为,德国人借来钱并不全运回德国,而是先在美国采购大量设备、物资、军火,首先提共美国人的就业,然后再回德国兴办工厂实业,去解决德国人的就业。
于是,双方皆大欢喜。当时美国有许多金融家、资本家与纳粹德国打得火热,亲的不能再亲,恨不得一个枕头睡觉。
所以,很多人不明白,希特勒如何在1933~1939年的短短6年之中,就让德国从深度经济危机中全面恢复、满血复活,而且还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如果从国际金融贸易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会得出一个特别令人沮丧的结论,即:
其实,1939年德国发动二战,用的是华尔街的资金,英法美的装备和技术,苏联帮助培训的军官和坦克部队。希特勒动用了各国所有可以动员的力量,用海纳百川的办法,才发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
为维持第三帝国的幻象 沙赫特殚精竭虑 功不可没
除了举借外债,赫特为帮纳粹政府省钱,还创造性地发明了许多独特的财政方式,硬是做了几年无米之炊。比如:
1、在德国要进口工业原料、但外汇有限时,沙赫特便与几十个国家签订一种清算协定,用物物交换的方式,先免费进口原料,事后再以工业制成品进行支付。
2、光省钱还不够,沙赫特还得想法变出钱来。他发行了一种贸易汇票,叫米福票MEFO,由国家担保,用作军工企业间的贸易支付。这听起来很高大上,其实不过是一种政府担保的白条,用市场默认流通的变相的钱,为经济注入流动性。这与开印钞机没啥区别,只是副作用来得慢些。
但是,这些做法只能缓解一时之急。国家开支越来越大,希特勒还在扩军备战,其实不光军工,还有基建、住房、福利等,整个纳粹德国的经济,都是靠巨额投资刺激起来的。经济增长跟不上国家开支的增长,于是只能寅吃卯粮,搞赤字经济。比如:
1、1932年,纳粹上台前,德国财政还略有盈余。
2、1933年,纳粹向失业宣战,财政赤字就飙升至近8亿马克。
3、1938年,赤字是95亿马克。
4、特别是1939年,纳粹的国内开支为160多亿马克,军费开支高达200多亿马克,但当年财政收入只有170亿马克,赤字超过50%。
国家的收入只有开支的一半,就相当于饮鸩止渴了。而且即便高明如沙赫特,也再想不出任何办法了。
这样下去德国只能开动印钞机,就一定会再次引发恶性通胀,到时候,之前经济发展的所有成果,都将瞬间毁于一旦。
6、对犹太人的洗劫
•  既然如此,纳粹就只有动用最后的手段了,那就是明抢。这回遭殃的,当然是犹太人。
所以,后来总有人在问,希特勒到底为什么这样反犹?其实,纳粹反犹的动机十分复杂,既有用政治因素,更有经济考量。但是,它最主要的动机,还是掠夺犹太人的财富。
1937年,德国开始显现出即将破产迹象,而希特勒的反犹运动就瞬间升级了。比如:
  1. 纳粹先是强行逼走犹太人,令其离开德国。当然,政府一定会抽出设限,让犹太人很难带走财产、净身出户。
  2. 没过多久,抢劫变得更加直接,如1938年的水晶之夜。这个浪漫的名字掩盖下的,却是全国性的暴力抢劫犹太教堂、店铺和家庭,因为打砸抢时四处飞溅的碎玻璃而得名。
  3. 在那以后,纳粹政府便开始直接没收犹太人的财产,估计总数约为80亿马克。
  4. 纳粹变本加厉的结果,就是最后连抢都不过瘾了,它们干脆对600万犹太人痛下杀手,拔下最后一根金牙后,将他们脱得赤条条的,直接请入毒气室、一了百了。
希特勒亲手造就了一个深不见底的财政黑洞,最后只能用犹太人的身家性命去填补。这哪里是因为纳粹的种族思想?分明是冲着犹太人的财产去的。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谁让你犹太人又有钱、又遭人恨呢?
就这样,犹太人群体便成了最无辜的替罪羊,被送进了焚尸炉,六百万人,在短短几年之间便被屠戮殆尽。
1933年 冲锋队成员实施抵制犹太商店行动

1938年水晶之夜过后的街景
说到底,纳粹对犹太人从财产到肉体的迫害,追根溯源,就是纳粹德国一贯的执政逻辑、及其留下的财政危机的必然结果。因为:
1、纳粹为了夯实其执政合法性,就必须讨好德国民众,必须不断给好处、送福利,并持续为其制造华丽幻象,许诺他们锦绣的未来。
2、那么钱从哪儿来?最便捷的方式当然是抢,纳粹只要在所有德国人中,划出一小撮坏人,让大伙儿一起动手,置坏人于死地,再抢夺其财产。
但犹太人再有钱,也只能抢一次,还是无法从根上解决问题。政府无底洞般的开支,仍然在一步一步、把国家财政拖向崩溃的边缘。
7、纳粹的诅咒——建立在沙滩上的奇迹
虽然,希特勒曾信誓旦旦许诺的,日耳曼民族的伟大民族复兴,早就因为财政的过度透支而无以为继了。但是,当时的纳粹德国早已像个吸毒过量的瘾君子,就是想停也停不下来了。因为,一旦它停下来,之前所有令人艳羡的纳粹经济奇迹,就会瞬间灰飞烟灭。
政治宣传和形象工程才是关键

1936年奥运会中女导演莱尼·里芬斯塔尔(右)
1935年《意志的胜利》1938年《奥林匹亚》
那么,此时此刻,希特勒还能怎么办呢?
还能有什么办法?瘾君子想要续命,唯一的办法就是不顾一切加大剂量。犹太人都进了焚尸炉,那就只有孤注一掷、发动战争,去别的国家抢了。
而且,国内形势越糟糕,纳粹就越需要动用民族主义,制造内部外部敌人,通过煽动各种仇恨,来转移眼前的内部矛盾。
内部敌人是犹太人;而外部敌人,当然是《凡尔赛条约》里欺负过德国的那些国家,要摆脱凡尔赛条约的桎梏、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德国人就必须与他们开战。
德国1933~1943年的领土扩张 蓝线为今天东部边境

红色:1933年 / 紫红色:1939年 / 橙色:1943年
历史书上,二战正式爆发的时间是1939年,苏德两国东西夹击、同时侵吞波兰。但实际上,希特勒当时并没做好战争准备,因为他原计划最早1940年才会发动战争。但是当时,如果纳粹再不开打财政就崩溃了。而战争的目的,当然就只有两个字——掠夺。
既然对本国犹太人斩尽杀绝,纳粹对周边国家犹太人,当然更毫不手软。据统计,从1939年~1945年,从纳粹占领区输送回德国的财富,大概有1000多亿马克。
其中最可笑的,是纳粹还发动了一个家具行动。即将新占领地区犹太人送进奥斯维辛,然后把他们家里的所有家具、物资和食品,全都打包运回德国国内,足有2400多个车皮。
有人说,希特勒处心积虑,从一开始就有计划、有步骤地,要把整个世界拖入一场大战。但其实哪里是这么回事,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大棋,无论是谁,都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都不过是艰难求生、以求自保。
其实,对于希特勒来说,在他所有行动的后面,最根本的那个驱动力,不过只是——活下去。
希特勒其人,不过是个走了狗屎运,在机缘巧合下、爬上了权力顶峰的小丑。然而,他却把这事儿给当真了,他为了证明自己权力的合法性,亲手放出了纳粹这头怪兽,好让自己看起来像是一个无所不能的超人。
于是,希特勒只好被迫,不断地为德国人制造一种欣欣向荣的幻觉,并用各种煽情的话术,进行各种政治宣传,比如,他要重塑德国人的灵魂、呼唤德意志精神,等等。他似乎在向德国预告着一个崭新的未来世界。
但是,希特勒却不可避免地被这头怪兽绑架了。为了不被怪兽吃掉,他就必须想尽一切办法,加大毒品的剂量,不断去喂食它,试图填满它欲望的无底洞。
说到底,无论希特勒也好、纳粹党也罢,充其量都是些吸毒过量的瘾君子,它们注定无法逃脱毁灭的命运。然而,为它们陪葬的,不但是600万犹太人,还有整个德意志民族,以及全世界不计其数的不幸卷入战争的人们。
毫无疑问,德国人因虚幻的民族主义,以及他们内心曾经的恐惧和贪婪,付出了比一战更加沉重的代价。而所谓的纳粹经济奇迹,不过是一个谎言、一种诅咒,迫使德国人不顾一切投入战争深渊、从而加速了自己的灭亡。
二战堪称史上规模最大、伤亡最多、过程最残酷的战争。它历时6年,投入了上亿军队,造成了至少5500万人伤亡,经济损失难更是以统计。然而,战争结果是——没有胜利者。无论战败国、或战胜国,无不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很多国家甚至沦为了一片废墟。
而更令人唏嘘的是,就德国本国而言,经过了一战、二战的涤荡,也让它自己的领土越来越小。比如:
1、一战后的《凡尔赛和约》,在德国原本的54.1万平方公里领土之中,被割走了7万平方公里,让德国领土缩小了约13%。
2、二战以后,德国领土再次损失了11.3万平方公里,占总国土的24%,进一步缩小为35.7万平方公里。
只要是战争,就没有胜利者。而那些胆敢发起战争的人,最后不过是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没有例外。
事后看,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激起了德国民粹的高潮,在德国战败后引起了民族主义狂热,如此,纳粹才能掌控德国,结果才有了造就今天世界格局的二战;在可预期的未来,我们仍将活在这一格局的延长线上。
付出代价的不仅是德国,而是整个世界。
历史有着神奇的连续性,前面一步会对后面一步产生巨大影响,而一个双重性格的德国恰好站在了关键位置上。
有人说过,德意志不是用思想拷问世界,就是用战争拷打世界。它时而理性,时而疯狂;时而雄起,时而衰落。矛盾的性格支配着它的历史,因而总是在改革和军国主义两个极端之间转换,每一次都会产生世界性的后果。
吊诡的是,后来的俄罗斯、日本也都如此,重走了德国老路,似乎这种矛盾是后发国家的普遍模式。这足以令今天的我们再三警惕。
德国可以说是第一个追赶英法先进国家的后发国家,不了解现代德国的来龙去脉,就不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更不可能理解后发国家为了融入文明主流,中间要经过多少波折。
为此,精选德国史“三书”,均是经典之作:这三套书覆盖了德国近现代史重大转折,且都是权威之作,再版多次;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亲身经历了纳粹德国种种事件,集历史学家和亲历者于一身,一出版,就风靡全球。
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大国,走向文明之路无一不是暗礁密布,步步惊心,而德国史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启示录。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看清历史的弯路。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