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这句话出自战国思想家荀况所著《荀子》的《天论》篇,也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智慧,意思是天下万物,各自得到各自的和气而生成,各自得到各自的滋养以成长。
然而,现实却是残酷的。
近百年来,在人类干预下的物种灭绝比自然速度快了1000倍。由于环境的恶化,人类的乱捕滥猎,各种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的生存正在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威胁,每天有100多种生物从地球上消失,很多物种还没来得及被科学家描述和命名就已经从地球上消失了。
显然,我们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打响全球多物种保卫战
不可否认,从全球生态发展来看,当前在多物种保护方面已经到了迫切的阶段。根据IP base (音)的最新评估,100万物种面临着灭绝的危险,IUCN的评估数据是28%的物种面临着灭绝的风险。
总体趋势来看,当前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多面临着比较严峻的危机。
一个明显的信号是,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
可见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所以在近些年,联合国也在多物种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和努力。比如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会议,与会各国共同签署了《人类环境宣言》,生物资源保护被列入二十六项原则之中。
1993年,《生物多样性公约》正式生效,公约确立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其组成部分以及公平合理分享由利用遗传资源而产生的惠益三大目标,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开启了新纪元。
近期,备受关注的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上(以下简称“COP15”)也在昆明成功落下帷幕,该会议是《生物多样性公约》最高的议事和决策机制。
据悉,国际社会期待COP15能够像气候变化领域的巴黎峰会一样,成为扭转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生态系统退化的一个关键性的节点。
此次大会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的重要讲话,并提出中国将出资15亿元成立昆明生物多样性基金,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中国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出台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等一系列东道国举措。
如果说在推动生物多样性发展方面,中国是当仁不让的排头兵,那么在中国,最能够代表生物多样性成果的地方之一则是四川。
不得不提的四川和大熊猫
众所周知,四川是我国特有的物种最多的省份,在全国乃至全世界也是珍稀物种基因库之一,然而气候的变化和环境的问题正在威胁着全球的野生动物,超过一百个万物种应该濒临灭绝的危险。
同样,生活在四川的大熊猫也不例外,而且它还是中国的国宝与特有的动物活化石,是全球自然保护的旗舰物种,所以在很早之前,我国就展开了大熊猫的保护工作。
上世纪60年代至今,先后建立67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对其栖息地进行保护修复,并于2017年1月,启动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对此,有人可能会问,那么多物种需要保护,为什么我们只是去保护大熊猫?首先大熊猫备受喜爱,所以把它叫做旗舰物种,其次保护大熊猫不仅保护了大熊猫本身,更多的是保护了大熊猫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也就是保护野生大熊猫和它的小伙伴们的栖息地。
试点以来,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通过发挥大熊猫作为旗舰物种的“伞护效应”,协同保护其他8000多种伴生动植物,在野外巡护中已发现其他同域珍稀动物1600余次。
据估算,全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所产生的价值在125万亿美元。如果要估算大熊猫它生存环境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价值,答案是最高可达27亿美元,投入的保护资金和产出的比例是1比27倍。
时至今日,通过各方的努力,中国大熊猫人工繁育种数量已经达到了600只,有力地支持了野外种群的恢复与繁衍,野生大熊猫的数量从20世纪80年代的1114只,升到了1864只。
虽然结果令人欣喜,但这背后的过程却十分艰难,毫不夸张地讲,大熊猫的保护历史也是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过程的缩影。
除了环境的恶劣,这项工作的难度更主要的还体现在新技术的应用上。对于这一点,中国科学院院士、保护生物学家魏辅文院士深有体会。
据魏辅文院士回忆, 从1984年开始,他就已经开启了大熊猫研究的历程,当时照相机、望远镜就是奢侈品级的研究工具了,相当于今天的LV。此外,给熊猫戴上无线的颈圈虽然现在看起来十分普遍,但在当时一个颈圈很贵,他们是用不起的。
据悉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每隔10年左右对大熊猫进行一次野外调查,摸清“家底”,推动保护研究。
提及大熊猫前四次野外调查,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冉江洪谈到,一调二调主要靠一个罗盘和一张地形图,发现大熊猫粪便就画一个圈,“算”出了大熊猫数量。三调有了比较精准的定位,以及相关模型来计算大熊猫栖息地,但仍用纸张记录,数据丢失多,工作繁杂。不过四调就用上了电子表格、平板电脑。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有了手机、iPad等各种各样的信息传输设备,与此同时,整个行业逐渐也意识到加强数字化建设和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正在被技术改变
如果说十年前的野外调研和多样性保护还处于智能设备应用的阶段,那么还没到五调(预计明年开始)的现在,借助于云计算、人工智能、5G等技术,奋战在一线的工作人员已经渐渐享受到了技术红利带来的安全、便利、和准确。
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管理局总规划师王鸿加曾经说林草行业是一个相对传统的行业,过去说是车间在山上,工具在腰上。所谓的“工具”就是一把斧头,一把油锯。
据华为全球政府业务部总裁岳坤介绍:“今年,华为联合四川林草局及多家合作伙伴共同研发森林防护系统。上线5个月以来,
一方面通过科技手段助力一线护林人员、科研人员具备‘千里眼、顺风耳’,减少其在恶劣环境下的作业次数,成为全天候‘钢铁护林员’,提升护林水平;
另一方面优化森林火情上报机制,由原来的发现异常逐级上报变为发现异常自动跨层级一次性上报,节约大量处置时间,提升护林效率。”
值得一提的是,这套系统覆盖了四川全省,包括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在内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样一来,大大提高了四川省森林火情预警和监测的准确性,为森林防灭火、保护大熊猫野生动物栖息地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除了保护大熊猫栖息环境方面,在大熊猫保护与调查方面,华为也做出了贡献,这一点也得到了冉江洪的认可,在他看来,大熊猫受威胁程度等级由濒危降为易危,离不开包括华为通讯技术在内的高科技技术的助力,这些技术版主调查员能更好地了解大熊猫的种群及变化情况。
此外,被成为“熊猫妈妈”的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的副主任侯荣分享称:“最近这些年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等新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也给野生动物保护,包括大熊猫的保护带来一些新的工具
比如这些年正在探索采用人工智能的手段进行熊猫的猫脸识别,采用猫脸识别准确率可以达到90%以上。这为大熊猫保护带来了新的技术手段,会大大助力野生动物,也包括大熊猫的保护。”
当然,这些应用也只是个开始。
对于更多的技术应用,冉江洪也表示了自己的期待,他谈到:“我最想解决的问题是想有一个局域网,上山之后经常没有信号,现在连基本的人员安全和救援都没有保障。
其次,希望技术能够快速找到熊猫的新鲜粪便和发现熊猫个体,因为目前这还单纯依靠人工,效率低又危险。第三,则是希望在下一次调查时可以实现把野外的记录和传输小型化,防止数据丢失。”
除此之外,华为在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方面也有了新的探索和应用,比如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传统能源的数字化,华为智能光伏的解决方案已经帮助了全球的60多个国家生产了清洁太阳能,减少了1.48亿吨的碳排放,相当于2亿棵树。
再比如,华为和一些NGO组织合作开发了基于云和AI的辅助声学监测系统,即把野生动物的声音传输到云上,通过AI辅助进行分析,从而实时识别盗猎的枪声、盗伐的电锯声、濒临物种的叫声等等。
目前这些技术已经在菲律宾、希腊、爱尔兰等30多个国家的保护地得到了应用,保护了熊狸、巴尔干羚羊等珍稀濒临野生物种。
可以看到,当前我们站在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十字路口,面对这样的历史重任,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在技术的助力下,生态环境的改善将迈上一个新台阶。
特别策划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