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上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前三季度经济发展的一系列数据。就业、消费、投资、进出口……各项经济数据成绩如何?近期出现的能源紧张、房地产、洪涝灾害等,对于经济增速是否会产生影响?
央视新闻1+1
连线采访了
著名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刘元春教授
,权威解读中国经济“三季报”。
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
如何看待这个增速?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在整个世界经济复苏受阻的情况下,我们能够取得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速5.2%的成绩实属不易。因为一定要看到世界以及外部环境的一些变化,整个世界的主要经济体在第三季度受到疫情和供应链等一系列冲击下,都出现了同步放缓,因此对于第三季度经济放缓应该持一种相对平常心。但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在速度与质量之间的权衡上,我们已经做好了很好的平衡,在当期增长和未来增长间做出了一系列平衡。
我们可以看到:①结构在持续改善,高新技术在持续发力,数字经济对于经济的推动作用越来越明显。②对于一些中长期面临的结构性问题,特别是对于风险控制问题,开始在触及它,最为明显的就是对平台经济的治理、对房地产经济的管控。我们在“稳增长”的同时,关注了“控风险”,更着重了在“调结构”上面的可持续性发展。因此如果要综合评价9.8%的增速,应该从多维的角度来进行评估,而不是单纯从这一数字,以及这个数字在几个季度的分布来进行说明。
为何整体固定投资增速在放缓
而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异军突起”?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首先,在经济增速放缓,同时市场预期相对低迷的状况下,投资出现大幅度持续反弹的概率一定很小。同时,整个世界范围内,投资低迷是一个常态;中国目前在“十三五”与“十四五”的接续期,在这个刺激政策的“真空期”、房地产的调整期,投资在几大板块都出现放缓,这很正常;高新技术产业投资的增长,是因为整个“十四五”新发展格局战略的支撑点就是科技自立自强,要在科技上进行全面布局,所以整个市场的盈利情况和投资预期都出现了高涨的状况。因此中国的投资结构在发生变化,中国的新旧动能在进行转换,这也是结构进行优化的一个很重要的表现。
前三季度货物进出口同比增长22.7%
如何看待这个数据?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去年和今年中国经济最大的亮点,都是出口。这个亮点来源于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来源于中国出口的弹性和韧性。很多人预测,第三季度出口会出现较大幅度回落,但由于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所面临的供给瓶颈,以及供应链的恢复比预期要艰难、要漫长,中国依然发挥了出口的强劲态势,这种态势我认为在近期还会进一步延续。
前三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两年平均增长3.9%
下一步推动消费复苏是重点
宏观经济学家、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 刘元春:这个数据离疫情前的正常水平还有很大差距。在正常情况下,消费增速在8%、9%左右,因此3.9%与常态化依然有一定距离。产生距离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疫情,第二个在于一些关键零部件的短缺,集中体现在汽车销售,8月份、9月份都是负两位数增长,这里跟车载芯片的短缺密切关联,这个现象在全世界都存在。因此下一步,如何进一步力推消费复苏,是一个很重要的重点。
文稿来源:央视新闻

微信编辑:涂成
       人大国发院是中国人民大学集全校之力重点打造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现任理事长为学校党委书记靳诺教授,院长兼首席专家为校长刘伟教授。2015年入选全国首批“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单位,并入选全球智库百强,2018年初在“中国大学智库机构百强排行榜”中名列第一。2019年在国家高端智库综合评估中入选第一档次梯队,是唯一入选第一档次梯队的高校智库。
       人大国发院积极打造“新平台、大网络,跨学科、重交叉,促创新、高产出”的高端智库平台。围绕经济治理与经济发展、政治治理与法治建设、社会治理与社会创新、公共外交与国际关系四大研究领域,汇聚全校一流学科优质资源,在基础建设、决策咨询、公共外交、理论创新、舆论引导和内部治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人大国发院以“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引领者”为目标,扎根中国大地,坚守国家战略,秉承时代使命,致力于建设成为“最懂中国的世界一流大学智库”。
微信二维码
微博二维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