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奖是一个假冒的诺贝尔奖
文:邓新华  编:禅心云起
每年诺贝尔奖揭晓,都引发大众关注,这其中也包括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但,很多人并不知道,“诺贝尔经济学奖”其实是假的诺贝尔奖。
真正的诺贝尔奖由瑞典的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的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Alfred Bernhard Nobel)捐出部分遗产(3100万瑞典克朗),在1895年创立,1901年开始颁发奖项。诺贝尔奖分设物理、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和平等五个奖项。
而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则是瑞典国家银行为纪念阿尔弗雷德·诺贝尔而设立的奖项,和诺贝尔本人的遗愿毫无关系。它的真实名字应该叫“瑞典银行经济学奖”,或“纪念诺贝尔的经济学奖”。“诺贝尔经济学奖”1969年开始颁发。
诺贝尔家族并不承认这个奖和诺贝尔有什么关系。2005年,诺贝尔的曾侄孙彼得·诺贝尔在接受采访时说:“经济学奖把自己打造得好像真的诺贝尔奖一样,实际上却只是经济学家为了提高自己的名声而采取的公关策略。”
当然,诺贝尔家族是否承认,无关大局。只要这个奖项的质量高,也是可以慢慢确立自己的声誉的。但是很遗憾,总体上看,这个奖项不仅不是遵循诺贝尔的遗愿设立的,它也不符合诺贝尔所倡导的科学精神。
例如,1974年,哈耶克和纲纳·缪达尔共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然而,这两人一者支持市场经济,一者支持干预,观点是完全相反的。言论可以包容,但作为一个披着科学精神外衣的奖项来说,是不应该这么做的。
不过总体上看,1970年代、1980年代、1990年代,“诺贝尔经济学奖”还算是支持市场经济的。除了哈耶克,弗里德曼、诺斯、科斯、布堪南、斯蒂格勒等著名的市场派学者均曾获得这个奖项。应该说,是这些获奖者带给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好的声誉。
与此同时,当时全球经济也还不错。中国、美国、英国同时进行市场化改革,邓小平、里根、撒切尔夫人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活力迸发,连续多年高速增长。
然而从1990年代后期开始,“诺贝尔经济学奖”突然抛弃了支持市场经济的传统,并且特别注重那些无关紧要的数学模型、技术细节。再也没有什么获奖者能够带给经济学界思想上的启发。
例如,2008年,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理由是他在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的地域等方面所作的贡献。然而,克鲁格曼的所谓“贡献”,不过是说,要素禀赋差异不大的国家之所以会发生贸易,是因为存在规模效益。这,完全没有思想的原创性好不好!只是把规模效益原理应用于国际贸易分析而已。
又例如,2010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发给三位学者,表彰他们的“搜寻”理论。什么意思呢?比如说,有企业要招人,你要找工作,你也适合这个工作,但是由于搜寻的困难,你不知道这个企业要招人,这个企业也不知道你在哪里。
当时的中国网友就炸锅了。什么!这也能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不要以为网友说外行话,而是这个所谓的搜寻理论真的毫无思想启发。搜寻的成本,只是交易费用的一部分,而交易费用早就被科斯、张五常等普及了,怎么还要给所谓的搜寻理论颁个奖?
你要是问大学教师,或经济学博士,他们多半会引经据典地告诉你,这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贡献有多重要,你不是专业人士你不懂的。
而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贡献”,一点都不重要!如果一定要说它们有什么重要的地方,那就是,对学者炮制数学模型、写作故弄玄虚的论文,有一定的帮助。就像诺贝尔家族的后人所说的,这个奖就是经济学界的一个公关手段,拿来唬人用的。
你要是问这些学者,那些“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能给人带来什么经济学思想的启发吗?他们一定是说不出来的。
这和1990年代后期之前的得主们是完全不一样的。像科斯、弗里德曼、哈耶克等人,他们确实提供了解释真实世界的新的视角,启发了后来者。他们的思想,普通人也看得懂。
在真正的诺贝尔奖中,争议最大的是和平和文学奖,而假冒诺贝尔奖的“瑞典银行经济学奖”,则是水平最低劣的一个奖项,比诺贝尔和平、文学这两个奖还要差得远。
例如中国作家莫言,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其实他也完全够格获得所谓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反正他的经济学水平也不可能比克鲁格曼更差。
人们完全没必要重视这个奖。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