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哥一到公司,就听见小白抱怨钱不够花。
她刚从跟人合租的小次卧搬进独住的一居室,押一付三外加中介费,大半年积蓄没了。
新闻妹还给她安利了一大堆“独居神器”,啥防狼喷雾辣椒水都过于寻常了,清单里都是什么阻门器、门窗报警器、智能猫眼、隐私涂抹器……
不得不感叹,对女孩安全问题最上心的人,除了警察,可能就是这些神器的发明家了。
出于好奇,哥上网购平台看了眼。

果然,这些神器都长着我看不懂的模样,但各种功能让我大受震撼。
如果不是疫情原因,估计日本那个“窗帘上的男友”她也得写进去。
*那是一款投影仪,可以把真实演员录制的动态剪影投射到窗帘上,从外面看,家里有个猛男在练拳击,或者正拿着吸尘器扫地……10几种角色、每段30多分钟。
网上“独居神器”的花样多到什么程度呢?随便给大伙儿介绍几件。

这是阻门器,价格在十几到几十不等,房门内侧底部插上这玩意儿后,外面即便来的是1米8壮汉,也休想破门而入。
有的看着更小巧,但装有感应报警器,外面用力推门会触发高分贝报警声。

要么吓退坏人,要么惊动邻居。
窗户也需要阻挡,特别是住在低楼层、没有装防盗窗的女生,可以买个
堵窗器
,原理一样。

便宜的两三块一个,高级一些的五六十,能连WiFi报警,如果歹徒趁家里没人打开窗户,房主手机会立即收到信号。
有的
智能猫眼/可视门铃
也长这样,自带可以联网的摄像头,两三百就能买到。

一有陌生人经过,门铃就会把监控画面传输到房主手机上,有的还提供变声应答功能,妹子们可以切换成男声跟门外对话。
如果没有演示视频,哥肯定猜不到下面这个粉粉嫩嫩的小家伙是个
便携报警器

不超过一百,遇到危险随时拉响它,发出尖叫的同时,快速寻求救援。
一边是刀片、一边是印章的
快递涂抹器
,哥只在公司的邮件中心见过。

十几块钱,进可开箱拆快递,退可把个人信息全部抹掉。
一不小心写多了,但你以为这些就是全部了吗?我只能说图样。

新闻妹随口列给小白的“神器”足足有20多件,还不包括一些非实物建议。
她说这些都是她经历过不愉快事件后,在一个个不敢安心入睡的长夜里搜罗到的。
比如一进家门就反锁,可以的话保持钥匙从内部插在锁孔里;
晾衣架上要挂男性衣物、阳台上要晒男性球鞋,还要注意定期更换;
最好不让外卖送上楼,实在太懒就让外卖员放门口,过几分钟再取……
与其说这些是小题大做的“戏太多”,不如说是女生们多年来未雨绸缪总结的生活智慧。
新闻妹也知道“神器”不是万能的,防不住一颗处心积虑想害人的祸心,但总得有些心理安慰。
男生可能不以为意,却在女生中口口相传着。
女孩们为了能安全独居付出的努力,外人真的很难想象。

她们中的绝大数已经做了很多了。
如果还有人嘴硬“女孩遇害是因为安全意识薄弱”,那哥必须让你回想下最近的几则新闻。
10月1号,厦门一名独居女孩被残忍杀害,嫌疑人曾是女子的房屋中介,他知道建筑内部的监控位置,于是在作案前光着脚破坏了监控。
一个比你还了解你家的坏人,能怎么防?
10月11号,上海一名独居女孩被装行李箱抛尸,案发前几天,有邻居看到凶手在楼道里游荡,还有人听到他多次敲女孩房门,但女孩并未开门。

按照网传聊天记录,女孩早上8点还在工作群发工作信息、包和电脑都掉在门口,应该是她正要出门的时候,被等在门口的凶手袭击,并推进门内施害。
一个蹲点多日、熟知你作息的坏人,能怎么防?
非常不想承认,
在绝对的暴戾恶意面前,再周密的防备心、再黑科技的“神器”可能都派不上用场。
10月5号的凌晨,泰州一女孩还在熟睡,家门却被一名陌生男子踹烂,然后一只手伸进来把门打开了。这般蛮横,放100个门阻器恐怕都没用。
女孩说自己平时是独居,但幸好,当天男友在家。
10月16日,武汉一独居女子发现,有陌生男子在家门口徘徊,并对着猫眼做鬼脸。

你看,智能猫眼或许能阻止物理上的悲剧发生,但女孩心理上受到的创伤该怎么治愈?
哥一直认为,比起让女孩多长点心,防止此类案件发生的重点是让罪犯血债血偿、威慑潜在犯罪分子。

但每次类似的新闻下面,总有人说着“那就别独居呗”——受害人有罪论的另一种说法。
其实能理解,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女生确实要好好保护自己,可是各种新闻和数据告诉我们,合租屋里/夫妻情侣间发生的命案,更多。

况且,如果那么容易找到合适的室友,谁又会花高价独住呢。
民政部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单身成年人口中将有超过9200万人处于独居状态,如果按照我国总人口性别比105.07推算,独居女性约为4485万人。
4000万不是个小数字,具体到我们身边,社交关系再怎么简单的人,都能找到一两个独居的女性朋友、亲戚。
所以,在呼吁加大罪犯惩处力度对惩罚的宣传力度之外,哥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体谅独居女孩的不易,别动辄“她活该”了。
毕竟前文说的所有,就是她们在这个世界上比哥多出的生存成本。
P.S. 关于独居,大伙儿有什么故事或建议?
扫码留言,分享一下吧。


来呀 一起搞事情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