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
报人刘亚东A 

我是从母亲那里第一次听说这个名字,记得她把《参考消息》上那些署名赵浩生的文章一一圈好,让我阅读。那时候,我还在读小学,正瞪圆好奇的双眼打量世界。
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的国门因中美关系改善而刚刚打开一道缝。就是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历史瞬间,著名美籍华裔记者赵浩生走进了新中国的视野。从中国看世界,从世界看中国,赵浩生带来了一阵清风。这清风吹到了母亲,吹到了我,也吹到了无数中国百姓。
后来,我也当了记者,并在美国工作五年多。虽然我的住所离赵浩生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不过一小时车程,但始终无缘相见。如今,去采访已是耄耋老者的赵浩生时,我也年届不惑。我首先想到的是,要是母亲还在,她会让我向赵老提出哪些问题?
“出去就是为了回来”
在王府饭店一间客房,我如约见到了这位慈祥的前辈。正式采访前,我们用英语闲谈。我给赵老讲诉了儿时阅读《参考消息》的往事,并代故去的母亲向赵老致意和问候。没想到,这却让赵老打开了话匣子。
赵浩生  网络图片
“孩子从呱呱坠地,牙牙学语,到蹒跚学步,是谁一直在鼓励他?是母亲!母亲的鼓励将影响人的一生。一个人在成功或挫败时,冥冥之中都能感受到母亲的鼓励和期待。所以,海外华人无论多么成功,如果母亲不知道,如果祖国不知道,他就不会感到满足,他们对母亲、对祖国的感情与生俱来,这种感情也许是国内许多人不能理解的。早年在日本,我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汽车。当我拿到钥匙,启动引掣的一刹那,我忽然想到,要是老娘坐在旁边该有多好。中国人说衣锦还乡。那个‘锦’字所代表的可不仅仅是物质,更有精神。这是一种地老天荒、海枯石烂也改变不了的人性。”
一位多么可亲可敬的长者!不知不觉中,我和赵老之间的距离感消失了。他告诉我,他今年5月在青岛参加了侨办组织的论坛,发表一个很短的演讲,题目叫“出去就是为了回来”。中国140年前送留学生出国,第一批送往耶鲁大学,为首的是容闳和詹天佑,至今还有许多故事流传在耶鲁。自从有留学生起,大家就一直有个疑问:留学为什么?就是为了出国深造,学成归来,报效祖国。世世代代留学生都本着这样一种信念。留学生对祖国的贡献有目共睹。“我们都是解放前出国的,解放后和祖国隔绝几十年,但是绝对没有忘记我们是中国人。所以祖国改革开放后,大家争先恐后地回来在自己的岗位上为祖国做点什么。我现在81岁了,从1973年第一次回国至今,也恰好回国81次。”
改革开放以来,已有30多万留学生出国。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回国人员越来越多,据统计总数已超过11万。不久前,赵老看到一首留学生写的诗,题为“出去就是为了回来”,很受感动。他认为中国的留学政策还要进一步放开,不要怕人才外流,大多数留学生一定会回来。“早不回来晚回来,人不回来钱回来,人不回来知识回来,人不回来心回来!”
赵老特别推崇林语堂先生,把他与孔夫子相提并论。“孔夫子德盖天地,林语堂学贯中西。”60年代中期,林语堂在美国功成名就,经济很充裕,拥有纽约曼哈顿岛上一所很好的公寓,可就是总有飘泊感,想回家。赵老问他,你住得这么舒服,向窗外一看,是五光十色的高楼大厦,多漂亮啊。林语堂答,我希望从窗子里向外一看,是绿树红墙。“绿树红墙”是典型的家乡景物。后来,赵老写了一篇表达林语堂这种思乡之情的访问记,想不到被蒋介石读到。蒋介石请林语堂去了台湾,还给了一块地和一栋房子。
现在,年迈的赵老越来越犯上和林语堂同样的“思乡病”。本来,耶鲁大学的文史哲教授可以不退休。可1973年以后,赵老经常回国。开始只是放假时回国,后来事情越来越多。为了不用请假,这位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教授索性于1986年自愿退休。中美交恶时期,赵老的心情最茫然。到1973年回国时,他已阔别家乡25年。“一回来,思乡怀旧的感情像是决了堤的洪水,一发不可收拾。中美两国在我心目中好比一架天平。随着年龄的增加,中国这边越来越重,我在中国呆的时间也越来越长。”
悲剧:中国化之前西洋化
赵老有一个“全球化”的家庭。“我是中国人,夫人是日本人,我们却定居在美国康涅狄格州;女儿在纽约大学教书,她的小家在纽约;儿子在泰国,找了个菲律宾姑娘做妻子,给我生了个泰国籍的孙子……”
“您的日语好吗?”
“江泽民主席接见我时也问同样的问题。我告诉他,我的日语可以把一个日本姑娘骗来作妻子。江主席笑了。”
“您在家里说日语?”
“不说日语,说英语。”
“为什么?”
“水平达不到,因为后来没再努力。反正她人已到手,生米做成了熟饭。”
幽默、豁达,也许这就是赵老健康、长寿的一个秘诀。在海外,赵老和老伴时常会感到孤寂。实在难挨时,他便冲着老伴高唱:“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老伴倒从不抗议,知道这是老小孩在闹着玩儿。
赵老的老伴也是耶鲁大学东方语言文学系的教授,年近七十岁。最近,她在耶鲁大学报名参加了一年级的中文班,而且学得非常认真。赵老在北京这段日子,她每天都打国际长途来,请赵老帮她修改作业。
赵浩生一家  南方日报
说到学中文,赵老不会忘记1966年初,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一所十分豪华、舒适的公寓里,采访宋美龄的往事。蒋夫人过去给人的印象,除了雍容华贵之外,还有传说中的善于争权夺势,工于心计。但赵老在采访中发现,宋美龄作为一位深受美国文化熏陶的上层女性,更多地表现出美国女性那种典型的开朗和单纯的性格特征,而对政治问题不够熟悉,也不感兴趣。赵老向宋美龄提出的一个问题是,留学应该在大学毕业之前,还是在大学毕业之后?
宋美龄自己出国时还不到9岁,大学毕业后才返回国内,对中国国情一无所知。回国后,宋美龄感到,在服务社会之前必须先了解中国,因而她聘请了一位老先生天天教她背诵古文,虽然当时颇以为苦,但日后终身受益。她认为大学毕业前出国的好处是,容易适应环境,接受新思想、新知识快,但坏处是可能认为外国一切都好,忽视本国的文化价值。而大学毕业后出国,往往又难于融入当地主流社会,这也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权衡利弊,赵老主张一定要在国内念完大学之后再去留学。在对中国历史、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和认同之后再到外国去,你就会有选择地吸收营养。有成就的海外学人多半都是在中国念完大学以后才出国。“如果没有必要,千万不要在对中国一无所知的年龄去美国。那样就可能造成悲剧——美国人永远看你是个黄种人,而中国人又把你当成假洋鬼子。”
赵老还告诫人们,千万不要以为英语代表先进文化,其实它只是一种工具。世界上有许多讲英语的小国家,人们的英语呱呱叫,但还是十分落后。日本人永远说不好英语,但这个国家很强大。现在国内有人以把孩子从小送到美国为得意。岂不知,这样一来,孩子的英语是学好了,但这个孩子将来也许就不是他的了。因为这个孩子在思想感情、文化认同等方面会变成一个与中国完全没有关系的人。
另一方面,赵老建议国内的留学政策不应过于偏重科技,还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国外的人文科学,比如美国人的人才观。赵老女儿的一个同班同学报考普林斯顿大学时,设计了一个方案,就用附近五金店里能够买到的材料,制造一颗最原始、最简易的原子弹。结果,这个方案吓坏了联邦调查局。赵老的儿子会做木工活。他报考耶鲁大学时,把自己做的家俱拍成照片,附在申请材料里,结果被录取。哈佛大学前些年录取一个学生,因为他十分周密地设计了一个抢劫波士顿一家银行的方案。赵老很欣赏胡适先生的一句名言:“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不知此话国内是否接受,但的确包含了若干真理。”
要能重新来过,还是想当记者
采访结束时,赵老送给我两本他新近出版的书。一本是《赵浩生名人采访集》,另一本是《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后者是他手头的最后一本。
《赵浩生名人采访集》 网络图片
《八十年来家国——赵浩生回忆录》
网络图片
20世纪是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纪,也是一个群星荟萃的世纪。在这个跌宕起伏的中国现代历史长廊中,赵浩生作为新闻记者,既是一个激情满怀的参与者,也是一个“坐在最前排”的见证人,并一再置身于中国政治舞台上中心人物之侧,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宋美龄、沈钧儒……虽然从1948年东渡扶桑到1973年故地重游,赵浩生与祖国隔绝了整整四分之一世纪,但中华文化的给养始终通过一条无形的“脐带”,滋润着他的心田。他不断以中国人的思维、中国人的视角和中国人的笔触,记录着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瞬间,勾勒出一张张栩栩如生的面容,林语堂、臧克家、李可染、董浩云、贝聿铭……
1947年,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应邀赴美讲学之前,被蒋介石召至庐山接见。恰好,赵浩生这时也在庐山。于是,赵浩生便找机会采访他,尔后写就“天才数学家华罗庚”一文。赵浩生问华罗庚,科学与政治能否分开?华罗庚沉思良久后坦言:科学与政治实在无法分开。但中国的科学工作者一定要努力使两者分开。非如此挣扎,不可能有些微成就。“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的梦想实现了,中国真正开始了和平建设,不但科学家再没有苦闷,全国人民都将生活在欢笑中。”由此,赵浩生让人们真切地听到了一代数学大师在那个年代的心声。
赵浩生之所以令许多后生晚辈心仪,是因为他对新闻事业有着一种孜孜不倦的追求,以及自己独到的见解。他以“谈访谈”作为《赵浩生名人采访集》的“代前言”。文中写道:“我今年蠢长80岁,倘若有人问我,要是时光倒流,儿时可再,你最喜欢干的是什么职业?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新闻记者’。”他对自己写人物访谈的要求是“要有内容,有深度,有新闻价值,更要有历史价值。记者的人物访谈,其格调应该有大政治家畅谈天下事、大学者纵论人生与宇宙奥秘的高度,访问者与被访问者要有同等交流的智商,才能使读者和观众感到意味无穷”。应该说,这些在赵浩生的许多新闻作品中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
在《八十年来家国》一书序文的结尾中,赵浩生更发出这样的感怀:“难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但愿《八十年来家国》只是我的回忆录的首卷。来日方长,还有更美好的日子可待,还有更精彩的文章可写!”
(本文原载于2001119日《科技日报》,作者系南开大学二级教授、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科技日报》原总编辑)
后记
2012629日,92岁的赵浩生在美国逝世。为了实现其临终嘱托,他84岁的夫人今泉智惠于2014525日,将他的一半骨灰带回家乡河南息县,与父母合葬。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