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为杂文,和大家聊一个军事话题。
一位将军,职业生涯中要赢下几场战役的胜利,才能跻身名将的行列呢?
或许大家脑海里会立刻蹦出一个词——百战百胜。
不过按照笔者的理解,其实并不需要太多。
既然是评选名将,那么这里的“战役”不妨就定义为相对有名的、一般军事史书上会记载的那种。
以这样的标准来算的话,一场就足够。
在一场势均力敌的战役中,因为一方将领的出色指挥赢下了胜利,则称之为“名将”足矣。
如果能在1:1的赔率下连赢三场关键战,那就是汉尼拔、亚历山大、拿破仑这种震古烁今的人物。
特雷比亚河战役示意图(红色为罗马军,蓝色为迦太基军)
以林彪为例。(《林彪往事》)
一般朋友对林彪军事生涯的记忆,大概只有平型关大捷和辽沈战役这两场仗。
前者115师以绝对优势兵力伏击了日军辎重部队,歼敌1000余人,自损600多。
政治意义重大,不过规模有限,只是太原会战中的一朵小涟漪。
后者经过“九一三事件”后的一番考究和宣传,非但没有给林彪加分,反而成了其一大污点。
林元帅引以为傲的指挥作战水平从此备受质疑,被扣了许多“胆小”、“缺乏战略眼光”、“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大帽子。
大家去知网或者百度上搜“林彪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关键词,可以找到大量批判性的文章。
其实除了这两场战役外,红军第一次反围剿中活捉张辉瓒的龙冈伏击战、长征中的飞夺泸定桥之战、三下江南四保临江之战、平津战役、衡宝战役等都是林彪的代表作。
按照开篇处提到的标准,赢下一到两场可以左右战略局势关键战役+若干场不掉线的精彩战斗,便足够跻身名将行列。
什么是关键战役呢?
以辽沈战役为例,打赢了辽沈,整个解放战争的胜利天平便完全倒向我方。
在关内其他战场处于接近“均势”的局面下,东野的一百万大军放到任何一个位置,都可以迅速成为决定走势的胜负手。
这便是关键战。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林彪的表现很不错,作为名将自然是够格的。
再以粟裕为例。(《粟裕:第一大将》)
聊粟裕的军事生涯要比林彪容易的多,在《粟裕战争回忆录》中有详细的章节介绍。
和林彪类似,粟裕的战果也可以用“两超多强”来概括:
“两超”是孟良崮战役和淮海战役。
“多强”包括黄桥战役、苏中七战七捷、沙土集战役、豫东战役、上海战役等等。
孟良崮战役是我军第一次全歼国军精锐王牌,对解放战争初期大家坚定信心、打破对山东根据地的围攻都有重大意义。
淮海战役则是中原地区的战略决战,华野和中野在没有外部生力军参与的情况下单挑国民党军,一锤定音。
两场左右战略局势关键战役和若干场精彩战斗一组合——名将。
聊完林彪和粟裕两人,下面举一个国外的例子——美国军人的表率、四星上将巴顿将军。
巴顿将军的一生只打过四年的仗,一战打了一年,二战打了不到三年。
一战时期巴顿是潘兴的副官,战时曾被授予临时上校的军衔,战后又恢复了少校。
看军衔也知道是小咖。
1918年一战临近收尾的时候,巴顿曾指挥一个装甲旅参与著名的阿贡纳森林战役。
这场战役美军和德军拼的非常血腥,各阵亡了数万人,巴顿在其中算是个冲冲冲的龙套。
其真正大放异彩的时期是在二战。
1943年7月,巴顿和蒙哥马利率领大军登陆意大利西西里岛。
三十余万意大利军望风而降,四万德军且战且退。
盟军方面原本是计划由蒙哥马利担任主攻,巴顿助攻。
怎料英军一路进展非常不顺利,而美军则在巴顿的率领下抢先拿下西西里岛首府巴勒莫。
变助攻为主攻——巴顿将军一战成名。
巴顿的下一场经典战斗发生在诺曼底登陆后的阿登战役。
当时他担任直面德军主攻方向的美军第三集团军司令。
阿登战役是纳粹德国在西线针对美军发动的第一场也是最后一场战略级别攻势。
面对三倍优势的盟军,希特勒没能够逆天改命,巴顿将军又赢了。
连赢两场——名将。
行文至此,个别朋友或许会有疑问——名将也太水了吧,只要赢两场便可以?
如果这样想那就大错特错了。
99%的军人,一生是没有打过仗的。
即使帝国主义轰轰烈烈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有一半的士兵,从头到尾一枪都没有开过。
很多时候,军事力量的存在仅仅是为了威慑。
而真正拼命的军人,在战火中锻炼出来的军人,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中国人常说熟能生巧。
很难想象,一个经历过几十年战争的人,会有多么丰富的经验与战场直觉。
辽沈战役期间,东野六纵副司令李作鹏奉林彪令,率六纵由彰武、新立屯掉头南下以堵截廖耀湘兵团逃往营口的路线。
一日清晨,李作鹏部于姚家窝棚遭遇一股敌人,霎时间枪炮声大作。
李披上大衣凝视片刻,遂下令停止前进,阻击正面之敌。
当时接林彪来电:
“继续前进,不要与敌纠缠。”
李作鹏回电曰:
“敌人主力于此。”
果如所料,廖耀湘临时改变南出营口计划,决定东退沈阳,正遇六纵阻击。
后来有人问他如何知敌之主力?
李笑答曰:
“枪一响,便知之。杂牌部队没有这么猛烈的枪炮声!”
纵观历史,能经历过一次惊涛骇浪、参与指挥一次决定战局走势的著名战役,对于一名将领来说本身就是小概率事件。
如果抓住机会赢了下来,那就可以名垂青史。
比如整个轰轰烈烈的解放战争期间,一共只有三场战略决战——其中一场还是以“半和平”的方式结束的。
辽沈和淮海,参与指挥其一便已经非常了不起。
本篇以“名将的一生要赢下几次战役”为切入点,和大家闲侃了几个历史人物的小故事。
不知读者朋友们是否有体会,其实对于我等普通人来说,道理也类似。
在人的一生中,绝大多数时光都是平淡无味的,遵循生活的惯性缓缓向前。
可以自主选择、拼一把的关键节点并不多。
很多时候,人群中的佼佼者无非是在节点处押对或努力赢下了一把而已。
因此,与心灵鸡汤中“每天多努力一点点”的表述不同,真实的世界更加符合“毕其功于一役”的法则。
凭借那么一两次关键的交易,在职业生涯特殊的一两年里,积累起整个人生历程中大半的财富和地位。

欢迎大家关注备用号“江宁织造
——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