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看世界”。

ID:ksj-worldview
作者:何任远
《三傻大闹宝莱坞》

在印度,有这样一所高等学府,它并没有跻身于世界大学前100名的榜单中;然而,不少印度家长对这所学府趋之若鹜,那些认为自己有能力和资质进入这所学府的印度考生们,首先把它摆在第一志愿,而第二志愿可能是哈佛大学或麻省理工学院。

印度第二大IT公司印孚瑟斯公司的创办人N. R. 纳拉亚纳·穆尔蒂,在一次采访中告诉一家美国媒体,他的儿子打算考入印度的这家学府,然而不一定考得进去,不过他儿子的第二志愿是美国的哈佛大学,且一定能把它拿下来。
这所在世界范围内排名不高,但是又让印度学生们挤破头也要考进去的学府,就是印度理工学院。
印度理工学院
“做题家们”
在国外的社交媒体上,询问“要考上印度理工学院得多努力”的问题底下,一堆答主展示了他们的“做题家“生涯。
2017年入读印度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和工程专业的阿曼·高尔,这样形容他的两年多备考生涯:一天8~10个小时用于学习,这是常态。到了最吃紧的关头,一天要学习14个小时。备考期间,不参加任何家庭聚会,不看任何电影,不跟朋友外出(这样导致了他没有朋友),日常所见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联考的五套备考题库,以及一堆参考书。他的家长还请来了补课老师,目的是帮他在面向全印度的联考中进入前50名。而在当年的联考中,他拿到了全印度考生排名中的第33名,一个他觉得可以引以为傲的成绩。
一天8~10个小时用于学习,这是常态。到了最吃紧的关头,一天要学习14个小时。备考期间,不参加任何家庭聚会,不看任何电影,不跟朋友外出,日常所见就是印度理工学院入学联考的五套备考题库,以及一堆参考书
他的经历可以说是典型:在大部分的答案中,备考印度理工学院的“做题家们”通常要牺牲青少年的快乐时光,每天学习12个小时左右,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不看电视、不社交、不参加亲戚聚会和体育运动……
为什么考进这所高等学府这么难?其中一个原因,是印度理工学院的高淘汰率。印孚瑟斯创办人的儿子,考不进印度理工学院,却拿到了哈佛大学的全额奖学金,很能说明问题。他儿子参加印度理工学院的联考,要在所有考生中成为1%的那部分,才能被印度理工学院接受;而申请哈佛大学,他儿子仅需要成为申请人中的10%那部分就行了。
印度理工学院有必要把门槛设置得这么高吗?除了印度理工学院,印度的孩子们就没有其他高等学府可以去吗?印度理工学院在国际上的排名,就不能更上一层楼吗?
实际上,围绕印度理工学院的办学目的和办学理念,上至印度总统和总理,下到国会议员和考生家长们,争议一直持续多年。
印度国大党的议员夏沙·塔鲁尔,在一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峰会上,向印度的高等教育制度开火:“我们不否认印度有高质量的学府,但是数量太稀少了。只有为数不多的学府提供高质量的教学环境,而当你有能力考入其中一所的时候,印度的老板们却告诉你,你们这些学子都不适合被我们雇佣的。”
印度的大学体系:虚胖?
如果按照总的教育预算来衡量,印度对于高等教育的投入在世界范围内排名第三,仅次于美国和中国。
印度共有1000多所注册的大学,而其他各种被称为“学院”的机构则有52627所。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印度经历了大学高速扩招的阶段。在这十年间,印度成立了2万多所学院,印度每年入学的大学本科新生和研究生新生,人数大概在3000万左右。
那位向印度高等教育制度开火的国会议员塔鲁尔认为,印度这样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庞大文盲人口的国度,向国民敞开高等教育的大门是国家应该履行的责任,否则就会“酿成国家安全危机”。2020年,印度教育部属下负责各级大学资金摊分的大学资金委员会发表报告,认为印度高等学府的扩招步伐还不够大,如今印度每年平均27.4%的大学入学率应该大幅上调到64.9%,才能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
塔鲁尔认为,印度这样一个有着世界上最庞大文盲人口的国度,向国民敞开高等教育的大门是国家应该履行的责任,否则就会“酿成国家安全危机”
在一边厢,印度的年轻人获得高等教育的机会貌似越来越多,然而在另一边厢,想考入像印度理工学院这样学府的年轻人,依然要面对异常激烈的竞争。正如塔鲁尔所言,印度质量比较受雇主认可的大学,数量少。
根据美国教育行业期刊《大学世界》的报告,2019年印度的高校老师队伍中有40%是临时工。在2019年的“QS世界大学排名”中,只有7所印度的大学进入世界前400名,其中有6所是理工类大学。按照“QS世界大学排名”的分析,印度高等学府除了师资力量薄弱外,缺乏国际交换生和缺乏硕士以上的研究生学位,也是被提到较多的缺陷。
除此之外,大学管理层的素质也是一个严重障碍。《大学世界》期刊指出,印度一些大学或者学院的校长、院长以及管理层成员,并非因为其过人的学术成果或丰富的管理经验而得到这个岗位,而是因为他们跟当地的执政党存在某种关系,又或者纯粹以“论资排辈”、谁年纪最大谁就当一把手的方式来任命。
这份期刊同时建议,印度在任命或招聘大学/学院的负责人,或学科的带头人时,应该让事业发展到中途、年纪处于壮年的教师或学者担任——因为还有余力在教学或科研岗位更上一层楼的壮年管理层,是“最有野心”带领整个机构继续往上发展的。
“天之骄子”的背后
“世界上只有两种工程师,一种是印度理工学院的工程师,另外一种是想考入印度理工学院的工程师。”一个类似辅导员角色的印度理工学院老师,在新生入学时对学生们说。
每年申请印度理工学院联考的考生有20万,而它每年的新生名额只有3000个。据2018年的统计,印度理工学院的毕业生年收入,比同龄同专业的毕业生高一倍,年薪大概是1.6万美元。除了到英美等发达国家深造,一些在印度开设分支的国际知名大企业,如苹果和微软等,也是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们的就业目标。
“我以为这里的毕业生年入几千万卢比(1000万卢比相当于人民币87.8万)呢,后来入学的时候,这里有人说找到了一份年薪120万卢比(10万人民币)的工作,我们就说,这怎么这么少呢?”在今年美国有线广播网络“奈飞”平台上,一部名为《Alma Matters》的纪录片,讲述了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们的生活。其中一个学生在1970年代发黄发旧的宿舍走廊中,一边抽着烟,一边对镜头说。
《Alma Matters》剧照
这部纪录片,走进印度理工学院几个校区中历史最悠久的卡哈拉格普尔校区,跟踪拍摄了几个对印度理工学院学习和生活产生质疑的学生。这个8.5平方公里的校园,是学生们所有起居生活的所在地。校园门外是一片荒地,生活费有限的学生们几乎很少外出。如果对这五年的生活产生疑惑,学生们就只能在这片小天地里,跟自己的问题做五年的困兽斗。
印度理工学院学生们的一大问题,是不能自己选专业。在考入学院前,学生们2-3年备考的所有精力放在通过联考之事上,至于考上了之后要学什么,自己在五年中要得到什么,却没有多少准备。曾担任学院领导的帕特·P. 查拉波提教授也承认:“要是一个学生在联考中出了一些状况,成绩没挤上前2000名,没能进入计算机系,而是进了别的系,在那个专业里学的东西,也许不是他真正想学的。”
这样的专业分配机制,也在校园里催生出一群考上了理工学院,却学不到自己所喜欢专业,最后越学越懒的学生。纪录片里有一位男生,考上了印度理工学院之后被分配到生物工程学专业,却发现读不下去了。他刚好有了人生第一台电脑,上网看电影是一件新鲜事,于是便整天盯着电脑看各种电影,专业课也就一天天荒废下去了。
“过了两年牢狱生活,到了这个自由之地。我们到底为什么学习?要怎么学习?”另外一个声称厌倦了工程学的学生,则这样表达自己的迷茫。
《Alma Matters》剧照
在学生群体中,他们还给“懒惰生”划分出两个群体:一类是虽然懒惰但成绩还可以的“1类懒生”,另外一类是懒惰而成绩又不好的“2类懒生”。
1956年,印度首任总理尼赫鲁创立了印度理工学院,为的是在这个贫穷人口众多的新生国家中,注入新的工程类人才。随着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而师资力量维持不变,一些学生发现他们在课堂上跟老师几乎毫无交流。
早年也在印度理工学院读书的矿业系教授萨斯里特,这样总结近年的变迁:“没有一对一的教学,有些学生会误入歧途……近年来情况越来越多了,因为人数实在太多了……他们变得极度缺乏兴趣,部分是因为他们可以上网。我想说不是他们迷失了,而是他们有很强烈的意愿探索其他事情。”
在印度国内,探讨印度理工学院顽疾的观点众多,而且这些问题不能单纯从印度理工学院本身着手解决。一个明显的现象是,印度社会对于理工科的严重偏科,导致了理工科成为考生争相报考的专业,而人文学科通常是次等选择。
《Alma Matters》说到:基于种姓的歧视一直是印度理工学院讨论的问题。我们最近有一个来自印度理工学院Kharagpur的例子,一名教师被发现在她的在线课堂上虐待SC/ST学生,但这个系列没有提及这些被边缘化的经历、故事或声音
如前所述,7所进入世界400强的印度高校中,有6所是理工科大学,但印度理工学院在世界范围内排名不算太靠前。一种观点认为,其原因是这所学院的人文学科长期积弱,以实用性为主导,拖累了综合实力的排名。对于学生来说,校园生活缺乏人文氛围,也造成了他们在学习中陷入迷茫后,缺乏有用的指引。
“它把哲学变成了生硬的逻辑,把英语教育变成了单纯的市场推销工具,把历史当作一堆要记住的事实。”一个批评者这样总结印度理工学院的人文教育水平。
也许,要导正印度社会的“偏科”现象,还是需要一定的时日。
作者 | 何任远
编辑 | 谢奕秋 [email protected]
排版 | 顾昀
看世界杂志新媒体出品
朋友们
为防失联
可关注备用号"教培行业参考、职场奥利给"
扫码加入社群:
灯塔EDU的朋友们
一群不懂生意的教培创业者,必须要转型
教培机构的挣扎和反思
“双减”落地,认清形势,放弃幻想,成熟的创业者已经在新赛道抢跑!
被腰斩的校外培训, 冒犯了最碰不得的一条红线
教培行业,可能只是个开始 ……
教培行业的一个时代结束了
校外培训机构11类广告禁忌词
住家教师,这个小众、神秘且高薪飞速发展的职业
对当下教培行业政策的一些看法
体育老师的病,好了!
扫一扫关注灯塔EDU
灯塔EDU的每一篇文章,都会注明作者和来源(除非实在找不到),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原作者不同意请联系微信:qq948645101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