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法学学者
2021年10月13日,青年法学学者举办了孟晚舟案梳理专题讲座。主讲人曹骏成从法律视角向大家梳理了孟晚舟案中的焦点问题,并分析了孟晚舟回国之路坎坷的原因,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他的感悟与收获。
第一期讲座总结
曹骏成
01
关注视角
我对孟晚舟案的关注其实很早就开始了,记得那时是中美贸易摩擦开始的阶段,孟晚舟被羁押也引发了极大的关注。当时的我还没有进入大学学习,对法律也知之甚少,只是将其认定为一个政治事件。随着进入交大凯原法学院,我有机会接触更多的法学专业知识,尤其是进入法学青年学者社团之后,在师兄的鼓励下,我开始尝试从纯法律的视角看待这个问题。可以说,这是分析孟晚舟案比较新颖的角度,因为国内外各界都普遍倾向于定义这起事件为政治事件。但在我看来,即使政治决定了案件的发生,案件本身的流程仍然是在法律的框架下进行的。如果能够从纯法律程序、技术的角度切入,一定也能有所发现。
02
案件梳理
孟晚舟案始于2018年年末,美国向加拿大政府提出以“欺诈银行”为罪名,逮捕孟晚舟并且引渡的要求。12月1日,孟晚舟在抵达加拿大温哥华国际机场时立刻被CBSA控制,随后被加拿大皇家骑警逮捕,由此开始了长达1028天的羁押。
孟晚舟在加拿大期间多次出庭,庭审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了保释申请、证据援引、媒体公开、双重犯罪等等,在其中最大的争议焦点莫过于对双重犯罪的裁定。双重犯罪是引渡案件中极为重要的一环,一旦双重犯罪的标准不能达成,引渡程序自然就必须立刻终止。因此对双重犯罪的分析也成为了我这次讲座的重点关注内容。在审判过程中,控辩双方分别就双重犯罪给出了自己的理解。遗憾的是,主审的霍姆斯大法官做出了对孟晚舟不利的裁决。通过判决书的文本分析,我认为在这次裁决中,霍姆斯使用了类似文义解释的方法(Textual Interpretation)来分析孟晚舟的行为能够在加拿大构成犯罪的原因。
03
原因分析
除了焦点问题,我也对社会普遍认为孟晚舟回国之路坎坷的原因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我认为在整个审理过程中,霍姆斯大法官的裁决整体上是公正的。之所以我们几乎听到的都是孟晚舟败诉的消息,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引渡听证和刑事审判的巨大差异。引渡听证并不就犯罪的具体内容进行审理,且只要求请求引渡一方提供基础的证据即可,而与此同时,被引渡人则必须直接证明控方的证据存在严重缺陷,才能够阻止最终的引渡。正是控辩双方的实力与举证责任的巨大差异导致被引渡人往往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
04
感悟与收获
这次讲座的准备和前期的准备、学习给我带来的收获是丰硕的。作为一名刚进入法学世界一年多的本科大二学生,我非常荣幸能够和法学前沿问题近距离接触,独辟蹊径,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分析现实中的热点问题。当然,在这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问题,非常感谢贲流学长的帮助、鼓励与支持。正如TED演讲的宗旨:Ideas worth sharing,我也希望能够将自己的一些想法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思想在交流中碰撞出火花。
讲座预告
孟晚舟案第二期讲
2021.10.30 19:00

线上讲座
主讲人:曹骏成
报名方式:扫描下方二维码
★ ★ ★
注:本活动由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学生学术社团《青年法学学者》主办,《中美法律评论》协助推广,欢迎各位读者关注《青年法学学者》微信公众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