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乔家的儿女》,总是不由自主地想起张爱玲说过的一句话:生在这世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
爱情如此,亲情也差不多——只不过,亲情即使已千疮百孔,也依然有渗透在血脉中的力量,斩不断、理还乱。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母亲因难产早早去世,父亲乔祖望整日混在牌桌上,对几个孩子不闻不问,刚出生的小儿子也干脆甩给了妻妹抚养。12岁的长子乔一成几乎一夜长大,守着年幼的弟弟妹妹,和一个油滑无赖、不负责任的父亲,开始了“长兄如父”的艰难生活。
一天深夜,妹妹三丽突发肠胃炎,乔一成独自背着她去医院,看完病生活费已所剩无几。他问父亲要钱,却被正在输牌的父亲没好气地吼了回去。忍无可忍的境地下,少年做了一件大胆的事——他去派出所,举报父亲赌博。
原著里,乔一成在举报前有一段心理描述:一个人要是没命摊上好爹妈,再做了软柿子,总有一天是要被人捏咕死的。
所以越往后看,人们就越明白为何弟弟妹妹会如此敬重他、爱他又怕他——
弟弟二强省下饭钱买了一件很贵的文化衫,正好班上频频失窃,被老师误会成小偷。乔一成在弄清原委后,为了弟弟的清白和尊严,坚持要求老师在班上替他做澄清。
一个人在家的三丽,差点被乔祖望的牌友猥亵。乔祖望闻讯倒是第一时间提刀找对方理论,但到底还是收钱和解了。第二天,心有愧意的乔祖望带着三丽去吃小笼包,小孩子不懂事,有好吃的就开心。可乔一成看得明白,一时心寒又愤怒,他对着乔祖望大喊“你不配做我们的爸爸”。最后,还是他,把猥亵妹妹的坏人告进监狱,判了三年。
这个原生家庭,是片会食人的沼泽,正常人不会留恋,只会想尽办法跳出去。乔一成也想过无数次,他带着一沓奖状去找打算收养小妹四美的叔叔阿姨,希望他们能改为选择收养自己。因为自己成绩好,懂事能干,也因为他想离开这个家,心无旁骛地好好读书。
“我会争气,请求你们。”他说。
被委婉拒绝后,他失声痛哭。不是因为被拒绝,而是因为心底的罪恶感。乔一成想:原来不是所有人都可以自私得那么心安理得,那么无所顾忌,那么厚颜无耻。
那也是乔一成第一次意识到:即使有这样的父亲,自己也可以成为和父亲不一样的人。
《乔家的儿女》这部剧以及原著,是我一个好朋友推荐我看的。

我们平时在一起闲聊,她总是在吐槽她的母亲。好些年的春节都是我们一起过,因为她实在不想回家。前段时间她看完《乔家的儿女》,便强烈推荐给我,“我就是女版乔一成”,她说。
自她父亲离世后,母亲仿佛在一夜之间,变成了她的女儿。
那一年她也不过十几岁的年纪,自己做饭自己洗衣,还要安慰终日消沉的母亲,忍受她突然暴发的脾气,以及常常语气凉凉地说:要不是为了你,我也跟你爸去了。何必受这份活罪?
她那时候只想着好好读书,那是唯一能让母亲开心的事。奖状、奖杯、奖学金,堆在屋里,换来亲戚们的称羡,也换来了母亲愈发强烈的依赖。这种依赖最后变成了控制欲——我已经没有了你爸爸,我不能再没有你。
在旁人眼里,她无疑是乖巧柔顺的。从上大学选专业、毕业后找工作、买房子选楼层、装修完了选家具,无论大小事宜,母亲都会软硬兼施地强迫她接受自己的选择。不仅如此,作为年纪轻轻在北京小有所成的“优秀样板”,她需要应对所有母亲介绍来京的亲戚朋友,尽好地主之谊——包括不限于安排景点观光外加食宿、帮忙排队挂专家号、暑假京城名校打卡陪游。
年轻的时候,又忙又单纯,母亲让她做什么,她不假思索也就做了。如今早已结了婚、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才逐渐回过一些味来。“我妈别的不行,这辈子就专注点评我这不行那不行”,她总结道,“前两天和她视频,看见我挑染了几缕粉色的头发,她当场就说我老脸装嫩、疯疯癫癫,可是她自己都六十好几了,也染着大黄毛呀!”
“我真的不懂,明明他们自己就是普通人,没多讲究,也不成功,不知道哪儿来那么多规矩使劲要求我们?大到为人处事、小到穿衣打扮、甚至怎么发朋友圈都要管?”
母亲对她造成的困扰,最后是她的丈夫解开的。

因为她太害怕任何事被母亲知道以后,都会被点评并让她按自己的意见改,她后来习惯了什么事都独自完成,尽量不让人知道。
有次大冬天的清晨,她怀着三个月的身孕,一个人去医院外面排队挂专家号,丈夫知道了急得跳脚。那是他们之间第一次争吵,最后以丈夫的哀求告终:你不要总觉得我想控制你。我为你做任何事,都是出于爱,而不是要你用服从来交换。我希望你活得轻松一点,不要时时绷着一根弦。

她曾经说,她对丈夫的爱里,还有一份恩情——感谢遇见他,感谢他带自己走出曾经觉得窒息的生活,重新获得一个温暖、放松、有人与你一起共同对抗风雨的“家”。
今年初,她的母亲生了一场重病,因为是单亲家庭,又是独生子女,她只能暂时放弃工作,陪母亲看病、住院直至好转。她说,人越成长,越觉得爱与恨,其实很难算清。“有好几回梦见我妈突然走了,我醒过来怕得要命。我害怕失去她,她走了,我就真的没有老家了。”
这个“老家”,存在于我们懵懂的记忆之中,藏着我们成长的痕迹,是我们一切人生的来处。
可惜,《乔家的儿女》里,乔一成没有我这位朋友幸运。
他的第一段婚姻,妻子也是一个原生家庭很糟糕的女孩,重男轻女,但她拒绝成为“扶弟魔”。她努力积极,充满野心,她鼓励乔一成一起出国,但最终只有她实现了。这是性格使然——乔一成始终牵挂弟弟妹妹,注定离不开、出不去。他们是一个命运的两个版本。前妻在离开前对乔一成说的话,是对这个男人发自肺腑的理解与心疼:你要照顾好自己,为自己多考虑考虑。这事不自私、也不难,我会做给你看的。
无论何时,我们原生家庭里的那些人、那些事,总会勾起生活里大大小小的、琐碎又深切的埋怨,甚至成为如今种种不如意的原因。就像《乔家的儿女》原著里写的那样:所谓亲人,就是生命中的痛苦,他们相互给予,又相互治愈。
相信每个人的周围都会有一两个乔一成。
他们大部分时候友善、温和,不愿意向外求助,将金钱看得很重,甚至让旁人觉得有点“抠门”。但走近了看,他们可能并不是爱钱如命,只是更知道金钱的价值。
他们总是觉得全世界都需要他们负责,他们的生命是用来偿还的。为父母、为兄弟、为姐妹、为孩子,稍为自己做个打算,别人还未说些什么,他们早已在矛盾纠结中自我唾弃千千万万遍了。
他们大多数时候沉默、敏感,不显山露水,似乎也没什么朋友。不是他们天生清高自傲,而是他们自带一个“壳”,对所有略显亲近的关系都会本能地疏离。诚如乔一成在原著里的自白:我为什么要背个壳子?因为我生来是只蜗牛,老天给的壳,不要也不行。
不止乔一成,你我也是一样的。
都有从原生家庭带来的烙印,清晰地刻在个性里,时不时地提醒我们,从哪里来——
有父母再婚又育,自小就自觉多余,去哪儿都是寄人篱下的。长大了总是心心念念地想要一个房子,哪怕再小也是自己的窝,不用看谁的眼色,关起门来就是一个人的天堂。
有父母从小管教严苛,信奉挫折教育,成绩已然拔尖,也从不夸奖从不鼓励,活到四十岁的年纪,依然四处寻求认可,并且很容易被负面评价扰乱心神的。最可怜的是,真要是有人认真夸奖,他又不知道如何坦然接受。天生的自我怀疑、不自信,已经刻在了骨子里。
有父母常年争吵打闹得不可开交,小小年纪已经学会淡定关门,自己学习完全不受干扰的。看上去心态早熟、懂得自我保护、自我成就,其实对爱情、婚姻怕得要命,宁可独身一辈子,也坚决不想重复童年噩梦。
有父母虽然不睦但从不争吵,只是互相冷暴力消耗生命的。成年后发现,自己不管是在大学期间的宿舍生活、工作以后的职场交际,还是恋爱结婚进入家庭关系,对待近距离的人,一旦产生摩擦,自己最擅长的竟然也是冷暴力,甚至一声不吭消失。
还有,还有……
当然,比曾经的烙印,更令人心惊的,是当年的孩子长成了当年的父母。
你的来路是你之所以成为你的原因,你的去路可能是另一个生命的起因,或许也是他或她命运的伏笔。
我们如何看待父母,我们如何解释自己,决定了我们会如何对待孩子,以及我们所爱的人。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也为你留下了深深浅浅的伤疤,那么,也许你可以尝试着:
1. 不必掩藏伤疤,也不必总是提醒自己这伤疤的来历;
2. 不必逼着自己与往事和解——能够和解的时候,自然就放下了。
3. 不要自暴自弃,过去决定不了未来。
4. 对自己好一点,不要总觉得自己不配。
5. 理解自己的缺点,但不要同情这个“缺点”,舔舐伤口不如尽力改正。
6. 不用总是羡慕或者嫉妒别人,没有人是完美的,是大家都想让自己看起来完美而已。
7. 原生家庭不是所有不幸的原因,别总是把自己困在这个原因里,裹足不前。
8. 想明白了,就向前看;想不明白,更要向前看。
不到最后一刻,命运是看不见底的。来路清晰,却去路不明。
只希望,每一个暂时不幸的人,都能坚信——人生,总归是一出笑中带泪的轻喜剧。
插图来自艺术家Andrea Ucini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