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又是个什么“媛”?最近讨论这事的不少,几乎都要控诉女性的污名化。
——然后呢?诚然,拼单名媛、佛媛、病媛,还有支教媛、离媛……当年班主任没教会的“举一反三”,今天被用到了奇怪的地方。
在此单方面宣布,“媛学”要兴起了。
又来了,无论是挺“媛”还是倒“媛”都少不了一场骂战。/《风声》
但这只能是个假“媛学”。
几句话简单回顾:
拼单事件将“名媛”一词顶上风头浪尖。近期,“佛媛”被封禁,曝光指出抄经焚香只是摆拍卖货。这下子,“媛”字造词运动爆发。
先来一波批判,“XX媛”拍照晒图是矫揉造作,加上“带货”这条原罪,涉及私利就变脏。
再来一波反转批判,#我不是病媛#话题获得过亿热搜,当事人晒出病历。于是大家又开始反思厌女文化,为莫须有的“坏女人”罪名抗辩。
逻辑完整,论述充分,但我们今天说点新的吧。
“佛媛”妆容精致,文案抒情,照片唯美,被指有违大义。
“XX媛”们在最初,为什么会以这种姿态出现,获得流量青睐?
她们被捧红之后,却又遭到流量的反噬,这是怎么回事?
漂亮女孩动辄挨骂,骂人的又被更多人声讨,那大家想要的,到底是什么?
“媛叙事”沦落成一句脏话,我们现在该去哪儿找回美好的东西?
当下的各种所谓“媛”,空有精致的外表,只是一袭长满跳蚤的华美袍子。而真正的“媛学”,在我们这个时代,确是长久地遗失掉了。
被假“媛学”玷污
说白了就是时代病
要成为某某媛,被骂也是需要门槛的。
你得首先是个美女,凹出各种岁月静好的人设。如果换个糙汉,费大劲装扮打卡,那是要被夸励志的。
美颜自拍,女团选秀,甚至还有容貌焦虑引发的过度医美,其实都是在物化女性。流量追逐皮相,评判一个女生的标准,是“好看”。
作家苗炜说:“我们现在正处于一种表演性人格大行其道的潮流中(短视频的流行就是证据),对美的渲染几乎到了虚假的程度,一个东西要想进入大众市场,就要给它处理得美一些、特别一些,具有表演性,才能传播。”
但是,我们在内心深处都知道,互联网世界的虚拟自我,并不完全等同于真实。
同样一批人,为完美表象点赞,又对这种装腔作势深恶痛绝。爱之深,责之切,带着一颗受伤的心,骂得最狠。长久以来的反感、失落、恐惧,都可以在“媛们”身上发泄攻击。
现在的“媛”,是社会病态乱象,也是物欲膨胀的当代症候群。
“观看”是一种相互的关系。/《三十而已》
进一步说,摆脱那些反面教材,我们又在赞美什么?
当代独立女性,即使是爽剧叙事的“大女主”,也要乘风破浪、披荆斩棘,总带着点忍辱负重。
醒着就要拼,要克服原生家庭的影响,要挑战职场上的性别歧视,还要打败年龄焦虑和家庭束缚。
眉间紧锁,目光坚定,咽下所有辛酸和苦痛。某个自信展露的笑容,或许藏着一颗肿胀发疼的蛀牙。
姐姐们很美很飒,但也真的是很累。
去表演、去证明、去辩驳,“媛叙事”和“姐学”内在是同源的,始终带着现代社会的紧迫感。
真正的“媛学”亟待复兴,这不只是关乎女人,还是每一个当代人的隐痛。
回归到“媛”字本义。
《说文解字注》说:“美女也。人所欲援也。”美好的女性,好得让所有人都想牵挽着她,甚至她还能够善良地对你施以援手。
这原本是一个大家向往的描述,怎么也不至于遭到污蔑和谩骂。
什么时候,“XX媛”竟然成为一个骂人的套路?这太令人痛心。
污名化背后,真正的“媛”是什么?
这个答案,似曾相识,犹如故人来。
这股子“大家范儿”,才是真媛学
真“媛学”,应该是一种“大家范儿”。
前段时间,一位女子归国,引发了国人关注。在加拿大滞留将近3年,她身处逆境。孟晚舟始终在世人面前,穿着用心搭配的衣服,时尚优雅,保持微笑。没有过分张扬,也没有示弱。
人们受到触动,不只因为她,最重要的,是唤起一种记忆:噢,还能这样。
不锐利,不慌张,不卑也不亢。温柔却有独特力量。
《世说新语》有“贤媛”一条:“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这才是“媛”该有的样子,由内而外的“大家范儿”,透现出来。其实,这就是东方传统中的理想女性特质,回望几年前的中华文明,本来就在。
大家范儿,可以是尽态极妍、放荡性灵之美。
生在大唐盛世的杨玉环,为她的天生丽质而骄傲。“云想衣裳花想容”这般鲜艳,“回眸一笑百媚生”那般生动,尽管去绽放。贵妃醉酒,便成为那个时代自由浪漫的注脚。可以有脾气,可以恣意玩闹,可以美得酣畅淋漓。
大家范儿,可以是仙灵飘逸、瑰奇华丽之美。
敦煌壁画里的飞天神女,舞蹈轻盈曼妙,柔软的腰肢、妩媚的眼波、“反弹琵琶”的绝技,都在演绎着极乐世界;而洛神,在曹植的笔下、在顾恺之的画中,衣袂翻飞、气韵生动,让凡世得以见识,什么是“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大家范儿,可以是临危不乱、洁身自持之美。
易安居士李清照,始终是那个“千古第一才女”。生于书香门第,嫁了赵明诚,她也曾幸福美满。沉醉时,潇洒说一句不知归路。国破家亡,终归是凄凄惨惨戚戚,人和物件,都守不住。但苦与乐,李清照都化作一字一句,虽不敌晚来风急,却惊破人心。
谈及古典精神,《新周刊》曾经在一期专题中说:它是无论时代如何变化,都能自信笃定地过自己选择的生活。
那是“一种稳定的情趣与文化涵养”,是“古今之人情感相通,肉身死去而精神永存”,干净、清明、有趣、典雅、节制、自由,是精神开阔,是大山大河。
“在漫长的岁月里,它从未远离”,所谓大家范儿,也是如此。
骨子里散发的美感,蓬勃的生命力,它就潜藏在我们的基因之中。比起现在,“大家范儿”的她们,更大气、更自由,甚至更明朗。一种文化肌底,呼之欲出。
从容自赏的女性
一种东方古典的理想范本
古典精神中的“大家范儿”,浸透着千年物质文明的丰腴,也有着灵魂的鲜活。精彩纷呈,美无定式,内在底色却可归结为四个字:
从容自赏。
从容,来自一种珍贵的安全感。不用急着大张旗鼓地表演,无需伸出锋利的指爪,去抓住别人的眼球。每个人不过是沧海中的渺小一粟,年岁悠长天地宽,没有什么好急的;
自赏,源于深深的愉悦和满足。打心底里喜欢自己,热爱所处的生活和世界,无需外求。人当如玉,温润而泽,清辉自守,谁也夺不走属于我的那点光辉。
这样子的人,没有撕斗的狼狈,只有超越身份的高贵。
就连奔赴战场的花木兰,也是美的。木兰行走在东南西北的市集,买好骏马,不紧不慢地备齐马具,是一种仪式感。战,能够奋勇迎敌,英气铿锵;归,她也有儿女情长,柔情对镜贴花黄。
像她这样的女子,古往今来皆有。巾帼英雄,都曾在危局或变局中,以砥柱者的姿态出现。对当下流行的“媛文化”而言,“巾帼气”是王者归来般的存在。
生活在当下的女性,依然要面对刀光剑影,经历偏见、非难与挣扎。看似错综复杂,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但回过头来想想,坚持初始的本真,或许就是最佳的解题方法。病态、虚伪、娇弱或粗野面前,谁说新时代就不需要花木兰了?
新时代的花木兰,可以像孟晚舟,身处大国角力的权力漩涡中央,深入战场而处变不惊,也可以是千万女性中的每一个。

突破性别的约束,女性可以成为宇航员或是科学家,能够守卫领土或是除暴安良,不同的职业成为她们展露身手的校场。
不是迫于外界的压力,她们追求功与名,泼洒热爱和梦想,选择当全职主妇或是职场强人,仅仅是因为她们想去做,并且乐于如此。
就连这个社会,都在学会欣赏和嘉奖“她力量”。你可以有各个码数的衣服,可以有舒适的高跟鞋,可以有最适合自己的彩妆——在这背后,是女性的表达与选择,她们享有定义美、自由婚育、择业的权利。
巾帼气的归来,正成为一种社会性共识。在一则最新发布的短片中,我们看到女性古典英雄主义的旗帜,挥舞而起。
携马上阵,举起战旗,迎向新的时代。在这里面盛装出演的马艳丽,是中国的初代超模。她的传奇经历、她的形象气质,都是鲜活生动的表达,传递出一个信息:
女子以布帛为饰,即是巾帼。巾帼气,恰如其分地诠释了东方女性的光彩和力量——不随波,不趋同,从容自赏,一生坚持。
这支短片背后的品牌是“端木良锦”,创始人祁天先生向《新周刊》解释影片初衷,就像他讲的那样:
“‘巾帼,见中国’丝巾系列,是在歌颂女性的胜利。我们赞美女性的拼搏和力量感,那种自由、阳光、坦然,其实也反映在整个品牌的审美趣味之中。巾帼英雄的凯旋,其实是强盛中国的缩影。”
巾帼,见中国。
重回大众视野的,是中华文明的辉煌与荣光。超越皮相的病态审美,我们试图找回深处的精神力量,那是支撑的骨。巾帼英雄的“大家范儿”,是古典精神的回响、昂扬、盛烈、势不可挡。
端木良锦“巾帼,见中国”系列丝巾首款《晋唐宝马》主题产品。
“端木良锦”从命名之初,就想要将古典中国的“端正”与“优良”,传递给世人。日常之用,一器一物,都要融入东方的涵养。
我们再次看见的强盛中国,是一场漫长的精神溯源,更是发生在眼前的“正在进行时”。“端木良锦”身上所体现的,其实是当下中国品牌的整体面貌。张扬个性,自信表达,在全世界的注视之下,开启中国身份的自我书写。
端木良锦 洛神赋主题镶嵌系列 云梦手提包    
端木良锦作为中国顶级手袋品牌,始终坚持以木材为原料,细木镶嵌艺术为画面表达手段,传承和再造晋唐鲜与热的美学文化。
中国之美,从来不在皮肉表象,而是形貌交融在精神力量之中。“端木良锦”把古典东方转述为世界性的时尚表达,把那些美好的东西,真挚地呈现在人们面前,用以对抗一个浮躁而混乱的当代。复古到极致,便是另外一种新锐和叛逆。
至今思忆血未凉,那些精神和思想,那些审美与情趣,犹自滚烫。
1.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
2.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
3. 《古典范儿:一种情趣,一种风格,一种生活》| 《新周刊》487期杂志
✎作者 | 张晓落
✎校对 | 向阳
✎排版 | 方咏心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未经许可禁止转载
广告合作请联系微信号:xzk96818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