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月,海湾战争爆发。这年我正在一所部队院校受训。大家有时会聊起海湾战争。我的印象是,对海湾战争中美军的表现,解放军官兵基本上“看傻了”“惊呆了”。
两枚战斧导弹,一前一后。第一枚在墙上打个洞,第二枚从墙洞飞进大楼内部爆炸。这个场景,今天的人看来,或许稀松平常,但在当年不知道刺激了多少人。居然还有这样打仗的!美国军队的武器,先进到这个程度了!
解放军内部,一直有一种观念,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元老级人物,也就是“老革命”。这种观念认为:武器先进与否,并不重要。打赢战争,主要靠的是部队官兵敢于牺牲、勇猛顽强的高昂士气。“唯武器论”,要不得。
事实胜于雄辩。在海湾战争的巨大冲击之下,老革命的这种观念基本上偃旗息鼓,没人再提了。美军的高科技优势,以及由此形成的前所未见的战斗力,让争论各方都无语了,也没必要掰扯谁对谁错了,赶紧急起直追吧。可是,还能追得上吗?够呛啊……
要知道,美军在越南黯然收场以后,各国人民对美军是颇有些轻视的。美国通过二战立下的军威,一时大打折扣。可是大家没想到啊没想到,越战后,美军卧薪尝胆,埋头苦干,暗中憋大招,发展各种高科技,以远程打击、精确打击为核心,闹了场军事革命。到1991年海湾战争这一亮相,碰头彩啊!
打赢了海湾战争以后,老布什自豪地宣布:在伊拉克,美军走出了越南战争的阴影,重拾了丢失在越南的信心。
美军是恢复自信了,其他国家可陷入焦虑了。大家发现,和美军比起来,本国的军事科技,差距太大啦。就连同为发达国家的美国北约盟友,都被美国拉开了代差。据说,后来的北约军事演习中,美军都不爱带盟友国家的军队玩儿了。不是摆谱耍大牌,实在是武器差距太大,很难协同作战,弄不好还来个误伤友军。
再加上苏东剧变,这一下,美国唯一超级大国、超级军事强国的形象,算是确立起来了。有心服口不服的,但心里也不服的,是真没有。
时光如电,一转眼,从1991年到现在也快30年了。在这期间,美国又打了几次仗: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从军事角度看,美国都打胜了。战场形势也依然是巨大技术差异下的一边倒,但总感觉美军没有海湾战争中那么势如破竹、痛快淋漓了,相反,老是拖泥带水、磕磕绊绊的。虽然这30年军事技术进步很大,信息技术更是一日千里,但回头一看,海湾战争却成为美军表现最佳的一次。以后反倒是王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了。
到了最近一两年,美国又和一些国家关系紧张,包括朝鲜、伊朗、委内瑞拉等等。有人认为,美国的军事优势那么大,肯定是一言不合就大打出手,但明眼人都看得出来,美国根本就不可能打。派出多少航母示威,举行多少威吓性的军事演习,都没用,不会打的。
2011年,时任美国国防部长盖茨即将卸任。临走前,他留下的话是:如果未来任何一位国防部长向总统建议向亚洲、中东或者非洲大规模派遣军队的话,首先应该“检查一下他的脑子”。看,只有精神病人才会派再美军出国打仗。
为什么不会打呢?原因很简单,打不起啊。过去30年,美国打了13场战争,花了14.2万亿美元。仅伊拉克战争就花掉了3万亿美元,是海湾战争的10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全部花费的2倍。
要知道,30年里的这些战争,就算打得最厉害的伊拉克战争,其实也不算大打。伊拉克基本上是抱头鼠窜、被动挨打。就这样,美军还花掉了3万亿。如果是和前苏联那样军事上势均力敌的国家展开全面大战,不知道要花多少钱啊。
B-2隐形轰炸机,每架22亿美元。F-35战斗机,每架1.5亿美元。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40亿美元。舰上主炮的炮弹——是炮弹,不是导弹,每枚80万美元。
美海军最新型的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
当然,这些是美军的新型武器,还没有广泛装备部队。可那些已经装备部队的现役武器,也不便宜啊。“弗吉尼亚”级核动力攻击潜艇,每艘37亿美元。“阿利·伯克”型导弹驱逐舰,每艘20亿美元。濒海战斗舰,12.5亿美元;F-22战斗机,每架2亿美元。气垫登陆艇,每艘7200万美元。
按美军这架势,现在只要开战,就算小打,就算打赢了,别的不说,先要每个月填进去上百亿美元,多半会更多。别忘了,这只是临时增加的战费。美国平时每年那大几千亿美元的军费,是要照花不误的。就算美国能无限制发债,能自己印美元,如此巨额的军费开支,也无力长期负担啊。
正如马云所说,美国这30年十几场战争打下来,虽然军事上都打赢了,但代价是国内的建设被耽误了。钱都花在战场上了,其他方面的开支就只好省省了。目前,国防预算已经占到了美国联邦预算的20%左右。资源永远是稀缺的。买个这个,就买不了那个。美国也不例外。买了隐形飞机,纽约地铁的升级改造,就再等等吧。
这样一看,对美国的军事能力,就要打个问号了。您手里确实有一堆好东西,拿出来演习,也是指哪儿打哪儿,效果惊人。问题是,这些好东西的造价,贵到您自己都舍不得用;重点在于,您的这个舍不得用,大家都看出来啦。既然如此,那和根本就没有,还有多大区别呢?
可见,美军越战以后卧薪尝胆搞出来的高科技战争模式,虽然在海湾战争中大放异彩,惊倒众人,但时间一长就暴露出了根本缺陷——性价比太低。以美国第一强国的实力,打个小国,都打得气喘吁吁,粮草不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还被拖累了。如果来场全面持久战,根本打不了啊。
这不是花架子吗?这不是中看不中用吗?这还叫什么军事强国?或许叫军事演习强国更准确。
那么问题来了。说到打仗,美国人可是老手了。建国以来,大仗小仗,一直在打。他们怎么会弄这些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美国人不会这么笨吧?
美国人当然不笨。相反,美国人很聪明很能干。但局势比人强。一旦陷入了某种“局”,就只能“鬼打墙”一般原地打转。这时,仅靠聪明能干是走不出来的。
美国在军事建设上深陷其中的“局”是这样的。
越战中,美国在军事上实际并没有输,甚至可以说是赢了。越南在战场上损失惨重,勉强招架。如果按照过去战争的打法,美国一定是凯旋而回。
可是,时代变了。越战是第一场在电视镜头下打的战争。战争中不可避免的伤亡——包括双方的伤亡,过去只是报纸上的几行字,在电视时代却成了活生生的形象和声音,对公众刺激很大,于是美国国内反战呼声大涨。美军没有输在越南战场上,而是输在了本国的舆论场中。
类似照片给美军带来了巨大舆论压力
对国内舆论,美军没办法,他们能做的,就是今后再打仗时尽量避免伤亡——包括本方和敌方的。这倒不是美国军人怕死。他们怕的,是伤亡造成的舆论压力,以及由此而来的政治压力。因此,越战以后,美军研发新型武器时,重要甚至核心的要求就是要尽量避免伤亡。于是,就发展出远程打击、精确制导、激光引导空中力量、隐形轰炸机等一系列高新科技武器,都是为了打仗时“尽量减少敌我双方伤亡”。
打仗要付出的,无非两项:人和钱。现在人这一项被卡住了,要求尽量少用,最好别用,那就只好多多花钱了。好,好得很。这正是美国军工集团想要的。这个要求和美国军工集团的利益简直完美匹配。于是,军工集团就把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堆积”到武器上,不惜代价。不就是花钱嘛,不就是造价高嘛,没关系,国防部开张支票,全有啦。
于是,世人就看到,美国造出一大堆让人眼花缭乱的高科技武器,性能出色、外形炫酷、战力更是惊人。表面上看,这是美国军事科技和军事思想的“双跃进”,但实际上,这是想要尽量避免伤亡的美国军方和想要更多收入的美国军工集团双赢协作方案的产物。
1961年,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在告别演说中,就说到:
“一支庞大的军队和一个大规模军事工业相结合,在美国是史无前例的。我们承认这种发展绝对必要,但我们不应忽视其重大的影响。它涉及我们的人力、资源、生活,乃至我们社会的结构。在政府各部门,我们必须警惕军事-工业联合体取得无法证明是正当的影响力,不论它这样追求与否。极不适当的权力恶性增长的可能性目前已经存在并将继续存在。”
美国并非没有明白人,艾森豪威尔的洞察力可谓惊人。虽然总统级的人物早就有言在先,但美国还是渐渐地陷入了这个难以自拔的“局”。
要知道,美国人过去可不是这么打仗的。一战二战时,无论是单兵装备,还是重武器重装备,美国都不是最先进的——当然也不太落后。比较武器性能,德国要更先进。连发自动步枪、虎式豹式坦克、88毫米高射炮、U型潜艇、V型火箭、喷气式战斗机……德国武器的性能明显更先进。美国武器的科技含量虽然不如德国,但独有优势,那就是产量大,源源不断,越打越多。也就是说,在世界大战中,美国恰恰是以“量”而不是以“质”取胜的。
那时候的美国,才是货真价实、地地道道、打遍天下无敌手的军事强国。
战争的目的,是要打败敌人。而军人要做到的,是不惜牺牲。不管因为什么原因,躲避牺牲的军队,战斗力必然受损。美军试图用高科技对抗这个规律,被证明并不成功。他们打造出的那些高科技武器,看似强大,但价格昂贵,很难形成持久战力,实际上并不能增强美军在真实战争中的整体战斗力。直接说就是,那些高科技武器,并不是好武器。
让我举个例子来进一步解释这个道理。作为交通工具,F1赛车和丰田凯美瑞,哪个更好?
F1赛车的发动机马力、加速能力、变速箱性能、轮胎性能、操控灵活性,丰田凯美瑞根本无法与之相比,差太远啦。但你能开着F1上下班吗?能开着F1周末带一家人出去玩吗?就连谈恋爱也不能开F1去啊——那车里就一个座位。F1确实是开得快,但开几圈下来就要更换全部轮胎。你日常过日子能那么办吗?每天下班回家先把四个轮胎都换成新的?
在赛车场上,F1很好,但作为交通工具,丰田凯美瑞比F1赛车好得多。
美国发展高科技军备,就是打造军事上的F1赛车,也就是把“唯武器论”进行到底,指望着仅靠先进的武器就能打赢战争。这和想要依靠F1赛车解决民众交通出行一样不靠谱。
目睹美军的经验和教训,不禁让人想到,解放军中那些老革命对“唯武器论”的不屑,对勇于牺牲、敢打敢拼的部队士气的强调,多年来被认为是“老土”,被认为早已落后于时代,现在,回头去看,很可能老革命们才是对的。
老革命的观念,来自哪里?来自长期而又艰苦的战争实践。他们不是理论家,不能像克劳塞维茨那样写出传世名著,但长期的军事实践,让他们对战争中人和武器的相对重要性,有直觉性的丰富认知。
对战争只有间接经验,或者只有短期经验的人,往往会高估武器的重要性。而那些多年打仗,尤其是经历过战场匮乏、保障不足的老革命,则会充分意识到人的重要性,并对“唯武器论”不以为然。
他们深知,任何国家,只要打大仗、打恶仗,就会多多少少遭遇困难的局面。如果是长时间的持久战争,这种困难局面就一定会出现。并且,能否在这种困难局面中打败敌人,往往直接决定整个战争的胜负。在这种困难局面中,决定军队能否打胜仗的,不是高科技装备齐全、各项物资充裕的部队最佳状态是什么,而是要什么没什么,只有最基本装备的部队最低状态有多低。
“铸成军人之伟大者,并非凯旋,并非战斗精神,亦非出奇制胜;而是军人所必须承担及其所能承担的一切!”——引自弗里契·沃斯:《狗,你想永生吗》
如果把各种战争排列为一个光谱,老革命的观念其实适用于整个光谱。能适应最艰苦条件的军队,条件改善了,战力只会更强。美军高科技战争战法则只适用于光谱中的一小段,具体说,只适用于小规模闪击战。超过此范围的战争,时间更长的,规模范围更大的,美军的高科技打法不但会让战费陡然猛增,而且,一旦遭遇技术条件相当的对手,或者部队出现长期重大伤亡,会发生什么事,就只有天晓得了。
这就从根本上违背了“战争就是牺牲”“军人要做的就是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任务”这些战争的基本规律。如果战争无需牺牲,人们就会狂妄地随意发动战争。如果军人无须在最困难的条件下完成任务,他们就会变成一群嗜杀的狂徒。
这些战争的基本规律,迫使人们必须以极端严肃的态度看待战争,这也就意味着人们必须以极端严肃的态度看待同类的生死。这是人类文明的支柱之一。老子《道德经》曰: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战胜,以哀礼处之。
当年,老布什在取得了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后,决定止步于解放科威特,没有乘胜追击进攻伊拉克。包括他儿子小布什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老布什的决定是错误的,是在贻误战机。他们强烈主张痛打落水狗,一举推翻伊拉克政府,消灭萨达姆。
到了小布什掌了权,在伊拉克战争中,果然长驱直入,一直打到把萨达姆送上了绞刑架。当时是痛快了。但现在看,小布什等人显然是被海湾战争的胜利冲昏了头脑。萨达姆固然罪无可恕,但发动一场战争来消灭他,对美国和对伊拉克来说,都不是好的解决方案。经历过二战的老布什更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在战略思想上,小布什较之乃父,差之远矣。
海湾战争的辉煌胜利,以及所谓低伤亡的高科技战法,让美国领导人有了错觉,认为战争其实轻松愉快,从此他们可以不再受战争基本规律的束缚,可以任意发动战争。但规律做出了反击,击碎了他们的错觉。即使是对美国,战争依然代价高昂,不可擅动。
美国想以高科技对抗战争的基本规律,投入巨资,不但让军工集团尾大不掉、蔓草难除,而且,军事建设的结果是:现在的美国,是军事演习强国,是高科技武器发烧友、收藏家,是军费大国,唯独不是军事强国。

肯定有人会说,你可真敢喷啊,可是怎么着你也不能说,一个有11个航母集群的国家不是军事强国啊。你国有几个啊?拉出来看看啊。
好,接下来我就继续论证,恰恰是因为有11个航母集群,所以说美国不是军事强国。
克劳塞维茨那句名言众所周知: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单纯的军事没有意义,军事行动一定是要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这种政治目的用谈判、调解、威胁等非战争手段达不到,所以要动用武力。
所以,衡量一个国家的军队是否强大,要结合这个国家的政治目标、国家战略来看。瑞士的军队,横向比较的话,在世界各国中并不突出。如果拉出来打仗,可能不如很多国家。但瑞士的定位是永久中立国,军队的作用只是自保,再加上瑞士的多山地形。他们的军队,对于这个战略来说,完全够用。二战中,纳粹德国之所以没有入侵瑞士,忌惮瑞士的国防力量和多山地形,是主要原因。
所以,虽然瑞士军队的很多指标并不突出,但我们并不能说瑞士是个军事弱国。相反,瑞士这个国家,在军事上,很强,不可轻视。
然后,我们来看看美国。
美国的军备库确实非常庞大,11个航母集群、几百艘各型军舰,几千架各型战斗机,坦克近万辆,百万大军,还有能摧毁人类文明好几次的核武库。
那么,美国的政治目标、国家战略是什么呢?美国的军事力量,是否能满足他们的政治目标和国家战略呢?
问题就在这里。回答是:满足不了。
刚刚打赢二战时,美国的国力和军力都达到顶峰。当时他们的战略目标是:要同时打赢两场半战争。这显然是参照二战来说的,是重复美军在二战中的表现,即:在西边打败德国,在东边打败日本。这是两个势均力敌的主要对手。此外,还有余力再打赢一场中型战争。
那时候的美国,确实有这种压倒性的能力,能“同时打赢两场半战争”。大家也都相信美国能做到。你真牛!
可是,后来在朝鲜战场上,美国并没有完全打赢。但那可以不算,因为美国在朝鲜战场上只投入了第8集团军,并没有全力以赴。可是,到了越战,尴尬之态就比较明显了。美国在越南战争中先后投入了将近50万兵力,差不多占了美国现役兵力的一半。越南只是个小国啊。在原来“两场半”的战略里,越南顶多也就算是个“半”。一个“半”,您都打得那么费劲,要是真来了“两场半”,您还顶得住吗?吹牛呐吧?
后来的海湾战争,虽然打得干脆利落,大胜而归,但按对手级别和战争规模,也只能算是个“半”。到了这时候,已经没人相信美国的军力还能“同时打赢两场半战争”了。
果然,克林顿时期就调整了战略,改成了“同时打赢两场战争”。注意,这里的“一场战争”概念被偷偷换了,从原来势均力敌的大国之间的战争,换成了无论打谁的战争。伊拉克、阿富汗这级别的国家,美国打他们,也算是“一场战争”。这时,美国战略对美军的要求是,甭管对手是什么级别的,能同时打赢两个,就行了。
克林顿时期的新战略,实际上是收缩了。虽然收缩了,但能不能做到,也没人知道。到了小布什时期,打了阿富汗,打了伊拉克。表面上看,确实能“同时打赢两场战争”。但是,打是打赢了,在军方和军工集团协力打造的“高科技战争”——实际上是“高价战争”——模式下,美国的钱包也被掏空了。克林顿时期,财政还有盈余,后来就变成了:十屁股债还了九屁股——还欠一屁股债。
到了现在,“同时打赢两场战争”这话,美国也不大说了。再来一场战争?实在是有心无力、力不从心啊。那现在美国的战略是什么呢?需要美国军方达到什么规模和水平呢?
美国的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博尔顿,他反复念叨的一个事,可能是现在美国想要的战略,那就是“颠覆政权”。看谁不顺眼,或者觉得谁碍事,大手一挥,派出航母,或者派出特种部队,定点清除,换上亲美派,搞定。
显然,这只能是对小国来说的。就算是博尔顿,也不会想要颠覆俄罗斯的政权。按说,颠覆小国政权,比正八儿经地打仗容易多了,连“半”都算不上,但美军的军力能完成吗?回答是:不能。有11个航母集群,也没用。
叙利亚的阿萨德,美国公开表示要搞掉他,但阿萨德的总统位子,坐得稳稳的,并且越来越稳。委内瑞拉的军力,连美国军力的零头都不及,美国颠覆了委内瑞拉政权吗?目前还做不到。今后看,也做不到。至于我国的某邻国,不说也罢……
也就是说,美国的军力虽然庞大,却并不能胜任他们的国家战略目标。11个航母集群,连叙利亚、委内瑞拉这种级别的国家都不敢打,打不动,不知道还能去打谁,还敢去打谁。
至于某些美国人想要的,控制全世界,想要什么就有什么,喜欢谁就是谁,更是遥不可及。11个航母集群,看起来浩浩荡荡,很吓人,但想要控制全世界?再来11个,也不够啊。
美国众多的航空母舰
那好吧,美国不到处干涉别人,不管那么多闲事,不颠覆别国政权了,重拾孤立主义,军队改成国防军,自保平安即可。
可这样一来,11个航母集群,又太多啦。如果仅仅是为了自保,美国两大洋各留2个航母集群,再多1个当作战略预备队,一共5个航母集群,足够了。要11个那么多干什么?养着航母集群,那可是花钱如流水,不,花钱如瀑布啊。保留这么多航母集群,除了消耗美国纳税人的钱养肥军工集团,让国家债务继续增长以外,没用啊。
所以你看,11个航母集群,几百艘军舰,几千架飞机,上万辆坦克,上百万军人,控制全世界吧,根本不够。发动战争颠覆别国政权吧,太贵了打不起。自保平安吧,浪费惊人。整个一上下够不着,横竖不着调。
也就是说,美国的军力规模,和他们国家的政治目标、国家战略严重脱节。军队不但不能满足国家战略的要求,还因为耗资巨大反而严重影响了美国的国家建设和财政平衡。
结论:就像不能说浑身肥肉的大白胖子身体健壮一样,我们也不能说美国是个军事强国。

看完前两部分,我相信,有的朋友肯定是这么想的:你说的啊,也有些道理,但我还是觉得别扭,总觉得哪里不对。美国军队那么强大,地球上其他武装力量,谁也打不过他们啊。如果他们不是军事强国,那地球上就没有军事强国了。你等于是把“军事强国”这词给解构了。
确实,地球上的其他武装力量,谁也不可能打败美军。就算美军的高科技战法性价比太低,就算各方陷入持久战、整体战,就算将要面对极端的困难,在一种情况下,美军也完全能确保打败所有敌人,这种情况就是:其他武装力量试图进攻美国本土。
当美国人抵御外来入侵,保卫祖国的时候,他们能彻底甩掉各种羁绊,停止逃避基本战争规律。牺牲?可以!不顾人道主义地消灭敌人?很好!在最困难的条件下也坚持作战?不然还能怎么办。
就像他们在南北战争、二战等战争中所做的那样,那时候的美国人,将不畏牺牲,不依赖高科技,不在乎花钱,血流成河也要继续战斗。一切都为打败敌人让步。
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战争,作战时也会自然而然地符合基本战争规律。在这种状态下,美国是毫无疑问的世界军事最强国,天下无敌。
那么,为什么美军在其他情况下就不能激发出这种无敌战力呢?
孙子曰:兵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民不畏危。
“民与上同意”,意思就是民众支持国家的战争,上下同心协力,这就会不畏牺牲,视死如归,激发出无穷的战力。反过来的意思就是:如果民众不支持国家的战争,就会“畏危”。大家还要反复追问:放着好好的日子不过,为了不相干不重要的事,去和人拼命打仗,或者残酷地屠杀别人,这合适吗?值得吗?
如果有人入侵美国,美国人当然就会上下同心,英勇作战、不畏牺牲。但美国的那些对外战争,虽然说起来都是理由充分,但对美国民众来说,除了海湾战争和为了报复911的阿富汗战争等少数以外,怎么看都是不相干不重要、不值得为之拼命的闲事。
越是和美国利益关系不大的闲事,就越难以得到民众支持,一定要打,美军就越依赖低伤亡的高科技战法。可这样一来,又会造成战费的不堪重负。于是,就陷入死循环:为了低伤亡,打仗必须用高科技战法,可又会因此打不起,结果,就只好白白养着庞大的军队,想打仗也打不了。空有军事强国之名,却无军事强国之实。
对这种困境,看起来,美国有两种解决办法。
第一是扩充军备,虽然美国的军备库已经极为庞大,耗费巨资,但还不够,要继续砸钱扩张,制造更好更多的高科技武器,让美军的规模和水平可以满足国家战略目标的要求,比如,可以随意颠覆别国政权。
这个解决办法很可能行不通。因为扩充军备需要钱,势必挤占国内建设的投资。这会让美国本已明显衰落的制造业进一步衰落。而制造业的衰落,反过来又会让制造军备所需的费用越来越高。这是恶性循环。
美国现在制造军舰,之所以造价那么高,就是因为美国的民用造船业差不多没有了。仅有的几家造船厂就靠造军舰活着。民用造船业发达的国家,造军舰,相当于饭馆的菜单上增加几种大菜,或许比较贵,但大厨小工、锅勺碗灶都可以共用。美国造军舰,却相当于为了这几道菜,专门建个饭馆,生意不会好,价钱还贵。
扩张不行,就只好收缩了。那就是美国退回到孤立主义状态,削减军备,节约开支,国际上的事情,能不管就不管,回到19世纪。反正美国军备不管怎么缩减,别人也不敢去主动进攻他们,安全无忧。就这样,关起门来过小日子,蛮好。
可惜,这个办法很可能也行不通。现在美国的很多利益,正建立在它广泛的世界控制力和影响力之上,包括但不限于:美元的霸权地位,大量向别国发行美国国债,控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海外驻军控制影响其他国家,等等。
如果这些海外控制力、影响力都消失了,美国将遭受重大的利益损失,日子还能不能过下去,都要划个问号。看来,退回19世纪,重拾孤立主义,基本也是空想,行不通。
这可就难了,扩张、收缩、保持现状,都不中。简直没路可走了。怎么办呢?
如果问题完全无法回答,那可能就要想想,是不是问题本身就提错了。
上面这个无法回答的问题,隐含的前提是:在维持国际秩序时,美国必须要以军事实力为主要手段和基础。美国军事能力足够,就能控制、影响世界。如果有朝一日美国军事能力不足了,也就不能控制、影响世界了。
而我要质疑的,恰恰是这个前提。只能以武力为基础维持国际秩序吗?有没有可能建立一套完全不同的、不以武力为基础的国际秩序?
对这种问题,空想是不行的,那样毫无意义。思考方式应该是“以史为鉴”,看看人类历史上是否有过类似的先例。是否有人曾经不以武力为基础,建立和维持一种国际秩序,或者说,文明秩序。
想找到先例,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不合常理。对于大多数帝国来说,帝国建立之时,都是其武力最盛之日。东讨西伐,南征北战,打败各种不服,这才能建立起帝国。兵锋所及最远之处,就是帝国的边界。
美国也不例外。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是在二战后确立的,那正是美国武力最强大、并且刚刚打败最强大敌人的时候。早在半个世纪前的1894年,美国经济就已经是世界第一,但直到二战,美国军力都不算强大。那时,欧洲国家虽然也重视美国,但并不会拿美国当领导。只有到了二战以后,美国才成了国际秩序的领导者和维护者。
当然,虽然都是武力开道,美国比“老欧洲”称霸世界时还是要温和得多。老欧洲的帝国主义,炮舰加殖民,铁和血。就连其中最文明的英国,也长期占据印度等殖民地予取予夺。美国领导世界,在霸权上,比老欧洲,改善很多。
但也只是程度上的改善,并无本质不同。美国的世界霸权,虽然加入了很多“软实力”因素,但仍然是以航母、核武器、海外驻军、压倒性的军费开支等军事力量为基础。美国人自己都不能想象,如果没有这些军事力量,他们还能维持目前这种世界领导地位。
事实上,这正是美国宁可耗费巨资,也要维持庞大军备的深层原因。按说,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美国就应该大量裁减军备才对。现在美国的军备水平却比冷战时还高。解释无他,其欲据以控制世界也。也因此,美国人对别国军事实力的增长,格外敏感,一触即跳。那无异于是在动摇美国的国本。
不过,虽然大力扩张军备,但冷战后这30年里,美国对世界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在缓慢而持续的衰落中。这足以证明,无论是老欧洲的武力称霸模式,还是美国的改良版,在维持国际秩序上,都不是可持续的成功战略。人类想要继续推动全球化,需要找到一种更高级的国际战略。
不用找了。这种更高级的国际战略早就有了。在东亚大陆上,人们实践这种高级战略已经两三千年了。早在商周之际,中国人就已经找到并成功实践了超越武力的国际战略,并进而做到了当时地理认知下的全球化——“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疆域几乎覆盖整个东亚大陆、文明和国家同为一体的中国,就是这种战略的主要产物。
王国维先生说过: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正是从周朝开始,中国走上了一条和其他帝国截然不同的统治模式,以“文治”取代了武力,也因此,打造出一个极为坚韧、历经劫难而不倒、一次次复兴的文明大国。
周代商,表面上看也是靠战争,靠军事讨伐,但实际上那是一次偷袭式的进攻。当时,商朝的实力还很强大,只不过军队主力在东夷作战,来不及调回。周武王趁虚而入,一举打败了纣王。虽然偷袭成功了,但周人的武力也还是不怎么强。
于是,周人就面临着一个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局面:军事实力不足,帝国却已经建立起来了。周人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没有武力优势的情况下,让原属商朝的那些方国愿意接受周的统治?
周人解决了这个问题吗?当然解决了,而且解决得很好。至于周人是如何解决的,篇幅所限,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周人的解决方案,对中国历史影响至深。可以说,中国文化的基础,就是在周时奠定的。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把“文治”作为统治国家的基础,以德治国,以礼治国。汉高祖刘邦登基不久,陆贾就对刘邦说:只可马上打天下,不可马上治天下。这显然就是要延续周以来的文治原则。
类似的劝诫,后来多次在中国开国皇帝和大臣之间重演。“文治”这个中国政治的核心要素就这样一代代传承下来,深入人心,牢不可破。中国这个国家,虽然一直都有军队和战争,但“军”“兵”从来都不是社会的核心和主角。朝堂上的排列,从来都是重文轻武,文东武西。好男不当兵,好铁不打钉。同时,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文化,或者说“礼”,才是国家的核心。
中国的王朝更替,其间会发生惨烈的战争,往往还会造成重大的人口损失和文明倒退。但“文”却一直还在、一脉相承。后来者可以接续前人留下的“文”,在同样的基础上重建、复兴国家。文治和礼,就像线串珍珠一样串起了各个王朝。
中国的庞大疆域,也不是像人类其他帝国那样,依靠武力征伐而来,而是众多后来者先先后后“带地来投”,把越来越多的疆土加入文治的范围,这样逐渐拓展而成。这不是武力的征服,而是文明的整合。赵汀阳先生称之为“漩涡生长模式”。这种文明的整合是如此成功,人类历史上无出其右者。
赵汀阳著作《天下的当代性》封底
武力不足,却要建立帝国的“尴尬”局势,反而迫使周人找到了文治之道。这才是中国文明相对世界其他文明的“早熟”之处。老欧洲的武力霸权,美国“武力加软实力”的改良版,都不及周人开创、中国在东亚大陆千年实践的“文治”或说“王道”模式。老子《道德经》曰:“夫乐杀人,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当然,如何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行文治之道,尚有无数的具体问题需要解决。“一带一路”倡议和“人类文明共同体”的价值观、治理观正反映出文治、王道模式在当代世界的积极探索。
美国军事力量的进退失据、和国家战略脱节、表面强大实则虚弱等等缺陷,反映出来的,其实是整体政治观念的落后。他们只看到武力的作用,而忽略了武力的局限,既不理解也不相信文治、王道在整合文明、提升人性、共创繁荣上独特且不可替代的作用。正所谓:夷狄,禽兽也,畏威而不怀德。
曾经,“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随着中国文明及国家的伟大复兴,人类社会整体的政治与文化,也正面临急剧的变革。我们确实站在历史的转折点上。人类社会,能不能像周代商那样,把欧美式武力称霸的世界转变为文治的世界,把霸道转变为王道,将直接决定世界的未来和亿万人的生活。
尾声
本篇从性价比、和国家战略的适应性、整体政治观念三方面论证了美国其实并不是个军事强国。希望读者朋友理解一点:这个论证不是为了给美国挑毛病。给美国提改革建议,我既无兴趣也无能力。我并不是在解构“军事强国”这个概念,而是在反对、抨击那种“把国家建成军事强国,然后以武力控制世界,获取收益”的观念。而更重要的是,在这个人类世界的转折关头,作为中国人,我们要充分意识到中国对世界所承担的重大责任。
(全文完)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