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涅瓦 策划:素卡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管什么东西上面都有个日期。
你租的自如会过期,你发的自拍会过期,现在连追求“自律”这件事情都会过期。
你个人在朋友圈分享英语打卡或者坚持运动的动态,已经收获不了几个赞了。
戒色吧里坚持100天不冲的自律先锋,也彻底沦为抽象文化的边角料。
现在,自律反而像是独属于一类短视频博主的专利,他们口中的“自律”简直是一个当代人自出生以来就必须有的基因。
你必须早晨6点起床,晚上12点睡觉,一天不读上3本书就基本与社会达利特画上了等号。
确实,努力奋斗在任何时代都是一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为了卖点儿自律周边而催促你跳出舒适圈的行为,是一种吃相难看的知识倾销。
我不禁困惑:
我们都已经在不舒适圈了,咋还让我跳出舒适圈啊?
众所周知,现在的互联网充满了奇迹,没有失败者的余地。
虎扑步行街人均30万年薪,知乎答主人在蒙古刚下航母,小红书er上午收到贵族学校录取通知,下午茶跟闺蜜漫步在宝格丽,晚上还能分享最好玩的857。
人家是怎么在消费主义浪潮中,处处占得先机的?
就俩字 ——“自律”。
他们告诉你,自律,在竞争激烈的时代下,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总能让屏幕前的咱们直冒冷汗。
·他们怀疑自己跟这些自律博主到底是不是一个物种?
就好像在古拉格待了10年的老哥,跟你谈笑风生,说:“咱们古拉格人,自律真是太简单啦!”
身材自律是当代年轻人的难题,随手一搜你就能收获一大把放弃身材的小故事。
然而,有的自律博主就可以针对性产出自律经验。告诉你只要跟着他的课程练,跟着他的食谱吃,那就能轻松自律地练出马甲线、直角肩,2周减掉个30斤,堪比菜市场屠夫。
现在多数人已经做不到看书不犯困、学习不走神了,学习自律也是个显著痛点。
所以,一些自律博主又顺势推出了自律工具。从待办笔记到心灵鸡汤,买了他们的产品,学习新知识就跟游戏刷技能点一样简单。
自律在短视频博主跟普通人之间的的极端反差,给年轻人制造了巨量的焦虑。
焦虑到了极点,就开始反向消解“自律”的严肃意义了。
自律这件事,现在已经成为年轻人聚集区——B站的一个梗。
当你搜索“一个自律的人有多可怕”,你能在相关结果里看到猫和老鼠、喜羊羊和灰太狼、海贼王、哆啦A梦和大雄等等离谱的二创。
自律之后就能马上逆袭或者被火速打脸的故事情节,被堆在一起做成了迷惑行为大赏。
在其他平台上,你甚至能在这个tag下看到自律多年打出了闪电五连鞭的马保国老师。
·自律发生肾么事了?
围观自律跟围观自渎一样,被年轻人抽象为一种奇观。
比如各种离谱的自律笔记,每天只睡一分钟,从晨跑10000公里到修建大型水利,一部自律奇幻连续剧。
他们鼓吹自律100天,就能彻底实现一次大的阶级跃迁。
·想看我自律家人们先点点关注
当你点了关注之后,就发现他们自律着自律着,有的就开始卖书、卖课、上架蛋白粉,自律早睡的则推荐晚安面膜、眼霜、闹钟和安眠药了。
还有一批人选择在社交平台上展示自己极为精密的自律计划表,吃喝拉撒睡甚至连发呆都要被列入规划,时间上精确到分,数量上精确到个。
如此苛刻而夸张的排布,让你怀疑他们是不是活在计算机里。
·购买同款商品
等你定睛仔细一看,嗷,原来他们是兜售手帐或者做App推广的。
·“为什么日本人能够成功,多亏俺们这本笔记本啦!”
当这些标榜自律的偶像坐在屏幕的另一端,喊你“家人们快下单了”,如果你昨天是送外卖的,自律90天后,你就能成为点外卖的,论谁都会感到一种巨大的戏谑与魔幻。
当下互联网语境中的自律,实则是一种名为“自律”的消费主义。
市场经济的幽灵无孔不入地告诉你:“花钱了就能变自律了。”
可当你为自律的美好虚影付费投票之后,大多数时候只是购买了一份自律好梦一日游。
试图用消费主义的方式,去解决消费主义的焦虑,结果注定是一场消费主义的自律狂欢。
这个时代,自律成了一门好生意,却不再是一个好主意。
古往今来涌现的狠人,多多少少都被认为在自律这方面异于常人。
在象牙塔经验里, 自律=成功,就是“牛逼第一定律”。
所以,在书店的成功学畅销书里,你会因为这些人的传奇经历而热血。
近代争议名臣曾国藩,被现世称为“自律狂魔”,给自己定了“十二条天规”,戒烟戒色写日记,早睡早起有出息。
到了现代,马云说每天自律必须思考6个小时,李嘉诚被报道多年自律6点前早起,刘强东自律8:30开晨会,王石自律爬山登峰锻炼身体。
连架空世界里,金庸老爷子笔下古墓派这种深不可测的世外高人,也得有点睡绳子的自律绝技。
确实,在书本经验的认知中,自律往往直接指向成功。
然而,在实打实的街头智慧里,并不允许只有自律的成功。
否则,为了生存而操劳一生的体力劳动者,应该已经站上了这个时代资源分配的顶峰。
·他们不自律么?
成功这件事其实非常复杂,远远不像自律手帐那样清晰可见,量化可控,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以鼓动人们对成功的欲望来驱动个体的自律,是当代自律文化的陷阱。
自律的本质其实是反人性的,换句话来说,就是不舒服。
这也就是为什么成功学披上自律学的人皮后,总是慈眉善目地要人们“跳出舒适圈”。
追求舒适是人类的本性,原始人从寒冷冰川向温暖地带迁徙,智人学会应用工具占据了进化论的先机,趋利避害、寻找捷径并且偷懒是人的本性,刻在DNA里。
自律要求的定量摄取和定量舍弃,把人变得如同机器一样精密与稳定,是一种内向的舒适剥削。
在很多时代,这种剥削是有意义的,自我向上管理可以辅助人们接近时机。
大家努努力、跳一跳,登上了时代浪涌的大船就起飞了,主观地放大了自律的威能,宣扬自律者自然被请上灯塔。
当一个时代趋于稳定,游戏规则变化,阶层流动变慢,自我剥削能换取的外部价值往往十分有限。
千禧年线性回归式的成功学无法解决本时代的困难,人脉、血脉、地脉的矩阵,让自律的边际收益正在肉眼可见地减少。
·“大哥你玩自律,你玩儿他有啥用啊?”
康德说:“自律即自由。”即想要获得高度自由就必须高度自律。
然而现在这句话应该反过来了:“自由即自律。”高度自律的前提是你拥有高度的自由。
自律有时候是一种权利。
忍住不吃有可能是不够饿,忍住不睡有可能是不够困,拒绝低级享乐的背后意味着品味,拥抱高级生活的前提是充沛的心智剩余和物质储备。
换句话说,自律需要大量的成本。
·一位网友如是说
这对于以社畜为主要群体的当代人,其实是一种奢侈行为。
“除了疲惫他们什么都没有,除了时间他们什么也不缺。”
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度过了被社会支配,被生活劳累的一天,他们或许就是想摄入点儿快的、俗的、直接的、来劲儿的。
·自律报复主义
他们所拥有的舒适感,已经被外在环境剥削得所剩无几了,这个时候,你为了挣点W,再要求他们进行自我舒适剥削,来换取一个自律的标签,多少有点不知好歹了。
你可以鼓励人们奋斗,但不能以自律为名,欺骗他们跳进消费主义的粪坑。
在当代,“自律”的反义词已经不是“放纵”,而是“绝望”。
一个年轻人登录互联网,就看到一群自律卫道士高高在上,一手兜售虚妄的物质幻想,一手矫揉造作、清心寡欲地烧香。
最后,他们还以这种方式体面地完成了下一次盘剥。
今天,你试图用“自律”审判普通人;明天,他们也许就会“烧死”那个自律家。
毕竟,自律就算是件天大的好事,但就像赵本山说的:⬇️
设计/视觉 Elain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