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娄烨新作《兰心大剧院》的九位主演里,除了巩俐、小田切让、帕斯卡·格里高利、张颂文等一众实力派影视演员之外,还有一位「新人」黄湘丽。这是话剧演员黄湘丽的首部电影作品。对她来说,这是一次新的尝试,也是「一个学习过程」。她拍《兰心大剧院》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是娄烨导演的戏」,能与这么好的导演合作,「傻子(才)不会去」。
这之前,黄湘丽一直以「独角戏女王」、「孟京辉御用演员」的身份为观众所熟知。毕业进入孟京辉工作室之后,她演了几年《恋爱的犀牛》。2013年一个偶然的契机,她开始了第一部独角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的尝试,从此,她成了一个独角戏演员。这些年,她相继出演了《你好,忧愁》《九又二分之一爱情》《狐狸天使》等多部孟京辉工作室的独角戏。她平均每年演出230多场,「相当于一周工作5天,全年无休」。
每次帷幕开启,就是她一个人的天地——从这个意义上讲,她的确是「女王」。她一个人分饰多角,在舞台上尽情释放能量。低语、嘶吼,发呆、撒泼,娓娓道来,蹿上跳下,抱着吉他弹唱,在舞台上榨果汁、煎牛排,以及,蒙在床单里翻来覆去——充满爱欲的表情通过她手持的DV投射到大屏幕上。
尽管未来如果遇到好的导演仍会考虑再去拍电影,但黄湘丽的自我定位始终是一个话剧演员,她真正热爱并享受其中的是日复一日的舞台生活。与表象截然相反,她每天都在过着新鲜而非重复的生活。她厌恶重复(「如果我们只是在重复的话,那它就会失去生命力,像行尸走肉一样」),所以,她能一场场地演下去,是因为每一场演出对她来说其实都是新的。
除了她自己会随时给自己设置新的障碍和目标——这段激烈一点,那段缓和一点;这段我盯着观众演,那段我不盯着观众演,诸如此类的,更重要的是一些微妙的东西。每一场的观众是新的,现场的环境、氛围也各不相同,而且,她自己的状态和对角色的理解也时刻都在变化。她在看似重复的演出中无时不刻不在创作,无法言说的「细小的东西」也时刻在她与观众间传递着。
舞台构成了黄湘丽的主要生活,而舞台之外的生活也围绕着它进行。平时,她需要格外注意「保护自己」,因为保护自己就是保障演出。要保证吃干净的食物,要好好睡觉,要最大可能地减少社交……白天是积蓄能量的时刻,然后留到晚上在舞台上释放。演出结束后,深夜回到家中,再让自己慢慢平静下来(一般需要至少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进入十个小时的睡眠,然后进入新的一天,一切重新开始。
我们见到黄湘丽时,她即将结束她六个星期的「天降假期」,接下来是持续到明年一月的排期密集的演出季。在一次采访中她曾说:「我所理解的理想生活就是我现在的这个样子。」她属于少数最幸运的一种人,所过的生活正是她最喜欢的一种。她喜欢舞台上的自由与能量,也喜欢这份工作带给她的简单生活——舞台之外,她不喜欢复杂。
以下是黄湘丽讲述的理想生活——
文丨钱衍
编辑丨沈时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一个女演员深夜十一点在排练厅狂笑
拍《兰心大剧院》的契机很简单,就是因为是娄烨导演的戏。我从来没有想过拍电影这个事情,因为我就是喜爱戏剧,我是不太能够一心两用的那种人。但是问题是,他们找到了我,说是娄烨导演的戏,一听娄烨导演,我觉得傻子(才)不会去吧,能与这么好的导演合作,我觉得肯定是要去的。
《兰心大剧院》是从2018年的12月份拍到2019年的2月份。上海那一年特别冷。我们拍一场夜戏,我要从下着雨的户外走到剧场里面,就在那等,那个雨掉到地上(慢慢就)结冰了。(我)穿着丝袜,在伞下面冷得发抖,就是控制不住,特别特别冷,我印象很深刻。
但是整个拍摄给我留下的印象和那个记忆都特别的美好。因为团队太好了。我都惊呆了。整个剧组从上到下,哪怕是一个场工,负责搬运道具的工作人员,都是训练有素。去到现场之后,副导演跟你大概说一下这场戏,之后他就消失了。所有人都消失了。我们经常在现场发现不了导演,经常是我拍完那场戏,在那摘耳环,突然有个人出现说,辛苦了。而且整个现场,你不会听到工作人员大喊大叫,他们从来没有大声说话过。我觉得他们就是想给演员制造出一个特别好的氛围。
进组前的准备跟话剧是差不多的,就是你准备进入这个戏,进入这个角色,你要看一些书,看一些电影。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一个上海「孤岛时期」的纪录片。演这个戏之前,我觉得大家在战争年代都会非常紧张,每个人应该就想着能不能活命,或者是今天能不能吃上饭。但是我看的那个纪录片是当时租界的一个服装秀,他们就在那展示从国外运过来的漂亮衣服,穿得特别好看,化着漂亮的妆,我当时就惊呆了,我说这不是战争年代吗,怎么还会有这样的场景出现?
所以说人的认知是有局限的,后来我知道了,不管在什么年代、什么样的环境底下,人的这个享乐(的状态),都会一直存在,跟另外一部分,就是说我能不能吃上饭或者是能不能活命(的状态),是同时存在的,但是之前我以为只存在一种。
看完剧本之后,我们会不停地开会,会跟导演、演员一起来讨论怎么演。导演说得比较少,他只是听。如果你不是偏到非常离谱,他不会说你不对,他只会说,「原来(你)是这么想的。」大家就是这样交流。
我看完角色之后,就觉得电影里的白云裳这个角色,跟我自己很像,我完全能够理解她的选择、她的情感。我觉得她其实比较简单,有一种特别笨的那种勇敢。当她认定了一件事情,她就会这样走下去。在那样的一个战争背景下面,她的身份也很特殊,有着很多重的身份,就是这么复杂的一个人,有这么多复杂的关系,但是她的内心是非常的简单的,她很透亮。
图源《兰心大剧院》剧照
因为之前我是站在话剧舞台上,现在我是在电影里,而且娄烨导演又是那么要求真实的一个导演,所以其实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冒险的、全新的体验。话剧舞台上,它更多的是要呈现出来你的能量和你要表达的,它特别强烈。但是你在大银幕上,好多东西,你得往回收。它整个更接近于生活。
娄烨是这样的,他喊了开始,你演,只要他没有喊「咔」,你就要继续演下去。比如巩俐跟赵又廷有一场对手戏,在咖啡厅,剧本上大概也就不到十句话,就是「你还好吗」「这么多年没见了」大概这种,但是他们演了半个小时,而且是一个长镜头,就一直拍,因为导演没有喊「咔」的时候,演员就不能停。你可能所有台词都说完了,那你干吗呢?你就做一点角色该做的事情。有场戏我在跟我的对手喝咖啡,(我以为)应该是他走了之后就喊「咔」,但导演没喊「咔」,那我就继续又回到我的座位,继续喝咖啡、抽烟、听爵士乐,就很正常的。
在现场,时时刻刻,你要看对手进行一些现场的反应。整个场景等于都是随机的。对手是自由的,(按照剧本)他明明是在那儿坐着等,(但他在现场)会突然焦躁地走来走去,他也可能会说一些剧本里没有的台词。在一开始的时候,我有一点点不习惯,后来发现其实这是一个特别刺激,特别真实自然的一个场景,非常享受。
娄烨给演员的空间很大,他喊了开始之后,你爱怎么演怎么演,你只要不要演飞出剧本很多。因为他确实喜欢看到演员在剧本以外,自己创作和感受到的一些东西。其实孟京辉导演也是这样的,我们在排话剧的时候,剧本给到你,我们绝对不会老老实实地只是按照剧本排,我们肯定是要排出很多剧本以外的东西,所有的这些东西,都是演员的自由发挥。
我们更多的是要挖掘出隐藏在台词底下的一些东西,作者没有写出来的、一些(有)想象力的东西。所以我会在排练厅一个人,做各种尝试。其实挺像疯子的,因为我要彻底地让自己进入到这个剧本和这个角色,而且是一个寻找和碰撞的过程。
最近的一次是排《狐狸天使》中的一段戏,排一个餐厅里的女顾客,剧本只有一句:她是黑头发,穿着什么样的衣服。她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我要把她视觉化,我要演出她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排练是一个很好玩的过程,剧本里没有提供的,就需要我把在生活中看到的东西抓过来。那天已经是晚上十一点了,我一个人在排练厅,已经很累了,但是我想一定要把这段排出来。我突然想到了在一次晚会上遇到的一个形象,一个女士,她的声音和她的笑话非常特别,让我印象深刻,当时我就在想,如果有朝一日,我要是演一个什么角色,一定要把她演进去。那个瞬间我就想到她了。想到她,我一下就兴奋了,就学她的笑,在排练厅一个人大笑,狂笑,笑到最后我自己就是真的笑得停不下来。因为真的太好笑。我想到当时看到她的那张脸,她的整个感觉,然后她附着在我的身上,你知道那一刻就特别神奇,一个女演员十一点在排练厅狂笑,笑得自己都控制不下来。最后那一段就很好,就是很好看,正式演出的时候,我有的时候也要笑得停不下来,感觉马上就要笑场了。
想象中的生活
电影拍摄结束之后,从镜头前的表演到舞台上的表演,这种调整对于我来说不是很费劲,因为可能演得太多了,身体记忆还是会有的。
我们常说剧场演出每场都不一样。这种不一样,不会像大众认知的,就是说我今天跟昨天演的片段变了,不会是这种变化。它更多的是一种感受上的。这个太多了,我实在是没有办法列举,就是它无时无刻不在发生,这种细小的东西,说出来好像也没什么,但是它是演员和观众之间的(交流),观众能感受到的。 
观众会在后台说,丽丽你最近是不是有什么输入了,我觉得你现在这一场演的《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跟之前演的不一样,好像感受更加的内敛,更加能够到达我们心里。表演无法用语言具体给你解剖。我没办法跟你说,我这场是怎么演的,我那场是怎么演的。有特别具体的,我每一场也会给自己设定一些不同的任务,就比如这段我可以激烈一点,或者是那一段我就缓和一点,这一段我盯着观众演,那一段我不盯着观众演。但其实这些都不及整个感受、意识上的改变来得更加重要。随着你对剧本每一天的演绎,你对它的诠释,你对它的理解,都不一样了。
平时演出的时候,我会让自己保持在一个工作的状态,90%的精力在演出上。白天休息也不会出去,要保存体力。演出结束回到家,可能就是十一点了。你要从演出的高亢状态安静下来,没有快速方法,你要慢慢地释放掉这些东西,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一个睡眠状态。其实挺难的,一点多、两点钟才能睡,我又要保证十个小时的睡眠,所以就是中午起来,晒一个太阳,发个呆,吃点东西,或者在下午有点时间放松一下,就得去剧场了。
我们没有AB角,所有的戏就是自己,保护自己就是保障演出。有一次在外演出时,因为吃了不干净的东西,辣椒粉腌的草莓和菠萝,吃完之后我上吐下泻。但是第二天要演出,这种情况对于整个剧组来说是很危险的,几百个观众票都卖出去了,你说你上吐下泻你不演吗?那是不可能的,你还得演。之后就知道,一定要非常保护自己,演出期间要吃干净的食物,要好好睡觉,社交活动也几乎没有。
但是倒也不会是清心寡欲的状态。反正就是正常,休息的时候就会比较放肆地休息。我们也是找着了机会就要玩,跟正常人一样。我们的工作一个特别好的地方就是能避开所有人集中出行的节假日,因为那个时候是人最多的,也是最不好玩的。我们是工作日玩耍的动物,因为大家都在工作,哪儿哪儿人都少,我们就出去,觉得太爽了,也不堵车,人也少。
我们是2007年7月份毕业的,我2008年的4月份去了工作室。中间有半年的时间,那半年我排了一个话剧,拍了一个电视剧。电视剧拍完之后,就得知孟京辉导演招演员,我就来了,一直到现在。当时我也不知道舞台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的,但是因为我中戏学的就是舞台剧,觉得就对舞台剧有好感,就去试,试完之后就觉得来对地方了,就一直待在这儿。
(刚毕业拍的)那个戏的制作也很好,那个导演也非常的好,是一个特别好的老导演,老革命家。其实也很顺利,大家也都很照顾我,但即使是这样,我也不喜欢剧组的生活,所以我可能当时潜意识里面就知道自己不适合这样的生活。我觉得好像不太喜欢一下进入一个新的环境,完了又分开。我好像不太能够适应这种分离,好不容易我跟你投入情感,成为朋友了,但是又像是做戏一样,完了之后又好像是没有过那两个月的友谊一样。
我12岁离开家到北京学习舞蹈,主要是出于对新生活的向往。因为小时候我被家里管得太严了,就想脱离父母的「魔掌」,觉得能够自己一个人出来,到一个新的天地里面,结识新的人,是一件非常来劲的事情。刚来的时候所有小孩都在哭,因为太小了,只有我没有哭,还被作为表扬的对象。
艺校那几年对于我来说很宝贵,因为它一直在折磨我。那像是一个蜕变的过程,你要把自己完全变成另外一个人,就是你要从一个钢铁硬人变成非常柔软的人,在我的印象中,那四年都是在磨炼自己。人家都从5岁、6岁开始学,我12岁,就是硬成钢铁那种硬。压软度是最疼的,软度达不到,你的动作就做不了,就会被晾在一边,自尊心就无情地受到鞭笞。
毕业后我就进了(东方歌舞)团,那两年的生活非常美好,因为没有任何压力,还有钱。我们有工资,有演出费,小小年纪就赚很多很多钱。因为年纪小,团里的老演员也都很照顾,大家在一起,就是去不同的城市,玩耍,晚上演出,经常睡觉都笑醒。
到了十七八岁,突然以前的老师就提醒我说你得想想了,你是要继续过这种舒服的生活,还是要考大学。很小很小我就知道,我是一定要上大学的,然后就毅然决然地辞职去考大学了,完全没有给自己留后路。当我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也不太会去考虑结果,有的人就会说,要是没考上怎么办,当时就想全力先考,考不上再说,你就先不要想那些没考上的事情。
我觉得大学就是天堂,是我想象中的那种生活,因为大家每个人都很好,很单纯。那个学校的氛围也很好。冬天我们有军大衣,然后可能刚爬起来,脸也不洗,裹着军大衣就去排练厅,拎着一个破篼子,篼子里全是我们的道具,就跟捡破烂的一样。那种特别疯狂和忘我的状况,特别美。我特别享受那四年的时光,所以就是很舍不得大学毕业。不过现在我觉得我很幸运的是,现在戏剧的生活,是大学生活的延续。我们排练的时候也是非常忘我的,也是灰头土脸,非常的爽。
图源《你好,忧愁》剧照
演戏,写歌,蹲在地上看植物
话剧演员日复一日的生活,肯定会有起伏的,很正常,就像女人有生理期——男人其实也有生理期,他的生理期是情绪的生理期——那在我们的这个过程当中,肯定会有,比如说某个阶段,突然就觉得好像被困住了,被自己的创作力或者是感受力困住了,怎么感觉最近演得都不好,或者是我觉得好像停滞了,我应该做些改变,这些都会有的。但是也会同时知道,这种感受也都会过去,它只是一个瞬间的(状态)。
(这样的时刻)不太长,也不太多,就还好,只是会觉得比较累,累那就好好休息。因为是自己喜欢的事情,不会那么复杂的。
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里自己写歌就是由于当时创作遇到了瓶颈,需要找到另外一种方式来突破。我觉得特别好,后来它成了我的一种表达方式。站在舞台上表演是表达,写歌也是我的表达方式。我觉得特别好的就是现在有了两种方式,一个是演戏,一个是写歌,有些东西可能都不会发表,但是它成了我表达的一部分,我现在没事的时候就会瞎弹弹,瞎按按。
之前我没有受过系统的音乐训练,我的写歌方式是一种最笨最原始的方式。我不会乐理。虽然我音乐感受好,但是因为乐理它有什么大小音阶,要算,我就很崩溃,因为我数学不好,但凡要算的东西,我就疯了。我一个不会乐理的人,吉他上的那些音符我也都不知道哪个是哪个,我真的是要一个一个找。我之前看一个视频,说非洲那些孩子,他们都没有可玩的,好不容易有一把破吉他,你觉得有人教他们乐理吗?没有,他们也是自己发现音律,开始自己弹,弹得特别好。所以我也是用的最原始的办法,就找啊,写啊,尝试。
我想要做成这件事情的愿望很强烈。只要你想做一件事情的话,你都还是可以做的,事实证明,我做到了。
去年疫情的时候,我用钢琴又写了一首歌。当时写出来之后,我用钢琴录了一遍,又做了一个叠加,配了一个吉他,把两个合在一起。反正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工程,因为我完全是用最简单、最笨的方法,用手机录的,出来的效果,我自己非常喜欢。那个时候在疫情阶段,我觉得人都快憋疯了,就有那样一个可以让我自己创作的时刻,就很好。
这些年演了独角戏之后,生活范围更加小了,但是,我也喜欢这种状况,就比较简单,我其实还是不太喜欢那种复杂的人事关系,我也不喜欢那种社交活动,所以这种(生活)对于我来说,好像是一种理想状况。我的工作(让我)可以只专注自己喜欢的。它给我屏蔽掉了一些我不太喜欢的一些东西。不想见的人,就不见了;有一些特别不想去的事情,就因为有工作,你可能就不会去。
我觉得如果不做演员的话,我会做一个植物学家。我有80多盆多肉,有20多盆绿植,很多植物。我养的植物都很奇怪,普通一点的像龟背竹,其他还有海芋、密叶猴耳环。我还养了一棵菠萝,这么小的盆,它是不可食用的;凤梨,我后来发现,你这样扇空气,会闻到特别浓郁的凤梨的味道。还有好多奇奇怪怪的植物,我喜欢搜集那种很奇特的植物,比如鱼骨令箭,养了一年多了,它的造型很奇怪。
我会经常蹲在地上,看我的那些植物,就会很开心——也不会对植物说话,那个太恐怖了——但是你就会注视着它,看它的变化,享受那个很简单的空间。我觉得我的空间里面,不能太复杂。
舞台之外的生活挺正常的。我最喜欢的就是,起来了中午晒一个太阳,安静地听一下音乐,下午的时候,可以在阳光下看看书,在黄昏的时候,可以听听黑胶唱片,跟着黑胶唱片跳个舞,晚上再看一个自己喜欢的电影。天气好的时候,我就愿意到外面约朋友,喝个咖啡,聊聊天,逛逛街,看个电影,就很正常。
一般来说,一轮演出一个月、两个月的周期,结束之后,会休息个四五天,再开始下一轮。这次是因为疫情所以好多演出就停了,停了大概五个星期的演出,要不然也没有这么长时间休息的。
其实过得还挺快的,本来还有一点野心说,想要在这六个多星期里面干一点别的事情,就再找找新的剧本,或者是为下次创作做准备,但是由于今年这工作太密集了,一休息我就彻底地停摆,彻底放松。
头一个星期就处于那种失眠和昏睡的状态,生物钟比较乱。后面就去草原玩了几天,临时决定就去了,应该是今年玩得最开心的一次。我们去了一般游客不会去的地方,因为认识当地的一个牧民,就开车去到了真正的草原内部,是那种野游。真的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可能零星有一些树,你就可以坐在草地上,看着那些牛羊,就是你想象中草原的样子。
这是六周假期的最后了,大后天(编者注:采访时间为9月底)我就要去上海,一直到一月份就没有停歇了。下一个假期得等到明年整个演出季结束了。
未来会出现什么,会不会继续尝试话剧之外的表演,我也不知道。我没有想那么复杂,这个东西,我觉得是要看合不合适。我是一个话剧演员,我们有我们的审美,喜欢做的事情和喜欢的导演,如果有合适的话,那我就会去尝试的。总的来说,我觉得最重要的是,这件事情是值得去做的,我才会去。怎么说呢?牛逼样,有点牛逼,我觉得你做这件事情得有意义。

星标关注《人物》微信公号
精彩故事永不错过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