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ven the choice 
between the experience of 
pain and nothing.”
― William Faulkner, The Wild Palms
后台收到一条这样的留言:
“KY你好,最近我认识了一个心动男生。他是个很有趣、很有神秘感的人,我们每天都会聊上几句,周末偶尔还会出来约个饭。原以为我们之间的关系会这样顺利发展。
然而我渐渐发现,每次和他待在一起时,他时不时地会放空,好像并没有那么投入在我们的约会里。有时我刻意给出一些想进一步发展关系的暗示,他也从不正面回应,只会说些有的没的敷衍过去。
表面看起来,我们之间的关系看起来似乎越来越好了;可仔细想想,从认识到现在,我好像也并没有能够更了解他,我们的‘亲密’并不包含任何深刻的内容。我已经不知道应该如何让我们之间的关系继续了。KY,我该怎么办?”
看了上面这些描述,我想到了之前看到的一个概念,叫作“情感超脱”
情绪超脱者们并非没有与他人深刻交往的能力,ta们很多人的共情力甚至超乎常人。然而,这些人就是在关系中,做着仿佛一个情绪无能者才会做的事情你是“爱无能”吗?学名“情绪无能”。)。
如果在和ta交往的过程中,你有以下这些感受,那么,ta就可能是一名情感超脱者了:
这些让自己“情绪超脱”的人们为何这样?究竟是放荡不羁爱自由,还是自私自利精致利己?又或是有更多其他的苦衷呢?
来看今天的文章。
其实,日常生活中让我们主动“情绪无能”的情景并不少见。举个很普遍的例子:
珍妮花并不是不理解父母的焦急,只是父母催婚的意愿,与珍妮花本人的想法背道而驰。此时,无论是盲目地迎合父母的要求,还是直接和父母正面冲突,都会激起双方的情绪,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于是,珍妮花干脆选择不去直接回应父母,来缓和当下的情境。
每个人都有想让自己暂时抽离出当下情境的时刻。当情感超脱作为自己在不喜欢的社交场合中的应对策略,使用起来属实是得心又应手。
不过,当这种“策略”被用在了自己的身上,事情似乎就没这么愉快了。
不少人读到文首的来信,可能已经回想起了一段往事,对着内心的某个故人暗骂“渣男/渣女”——而今天的这篇文章,或许又能为你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
事实可能是,ta不是不解风情,只是没有把你当作那个真正的爱的对象罢了。
过往那些貌似热情的回应,可能完全没有走心;之所以回复你的消息,也只是为了礼貌而已。用一部电影为你们的故事命名,那就是——
Ta其实没那么喜欢你。
问题在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千万种,ta们为什么却偏偏要让自己“超脱于物外”呢?
情感超脱者的超脱,一方面是由于,ta们将情感超脱作为一种柔和的拒绝策略。在ta们看来,直接了当地说“不”会破坏ta们的人际关系,因此便采取这样的方式,让对方识趣地知难而退(KY作者:然而事实可能并非如此,我们会在下一部分详细阐述这一点)。
另一方面则可能源自于早年的经历。对孩童而言,如何处理人际冲突,如何与人产生联结,这些问题的处理模式,都是由我们从父母身上逐渐观察并习得的。而这也会在成年之后影响我们的依恋模式(attachment)(Djossa, 2013)。
如果孩子在不安全的依恋模式中成长,或不被允许表达情感,那么ta们就会难以顺利习得情绪调节及表达的技巧。
比如在小时候对父母自我暴露时,总是被忽视、冷落,甚至被嘲讽。长大后,我们就会觉得,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是一件非常危险且羞耻的事情(Waddell, 2002)。
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有什么用?反正得到的结果一定是不好的。
要知道,羞耻感,是最具破坏性的人类情感。它的出现使我们对其他所有情绪的表达都遭到抑制。
Thomas Scheff提出,羞耻感是“掌控”情绪(master emotion)。每当羞耻感出现的时候,我们对其他情绪的表达就会受到抑制。这就是为什么,ta们在不舒适的情境里感到焦虑和不安的时候,不是直接表达,而是变得疏远和冷漠。
与之相似的还有成年后形成的依恋创伤。曾被伤害的情感经历使得ta们无法在不安全的情境下暴露自己,于是在人际交往中,ta们会尽可能少地流露自己的真实情绪。
当这样的ta们步入一段亲密关系,情况则会变得更加极端:ta们尽一切努力让自己的伴侣开心,为了维持关系,牺牲自己的需要和原则也在所不惜。而这样的体验,本身又会带来新的依恋创伤(Belle, 2020)。
正因为ta们理解暴露自我后的深刻痛楚,从这个角度来看,ta们反而是心思敏感、共情能力过人的一类人。
还有一些情感超脱的使用场景则更加策略性,发生时效也更为灵活。
还有研究表明,男性会更容易选择情感超脱策略。这可能与社会施与男性的刻板印象有关,暴露自己的真实情感会被视作“不够男人”,他们因此选择这种方式来伪装自己的情绪(Danny Kaplan, 2016)。
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超脱”的背后,实则是对感性的压抑,也为了回避可能发生的伤害事件。
可是,这群情感超脱者们,真的能够得偿所愿吗?
对于和情感超脱者相交不深的人来说,和ta们交往是让人觉得很舒服的一件事。
Ta们总是彬彬有礼、细心体贴,也很注重个人的隐私空间,相处起来“有分寸感”
只是,一旦你试图和ta们建立起更深刻的联结,这种“分寸”就会反向成为刺痛你的利箭——Ta依旧是那么彬彬有礼、细心体贴,只是,你们的关系似乎也就到此为止了。
上文中我们提到,情感超脱者实际上非常渴望得到他人的喜爱。可是,在爱这件事上,我们都是以己度人的。
过往的经历让情感超脱者坚信: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就是脆弱的,如果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事情只会变得更坏。
于是,面对自身之外的人事物,ta们便不受控地戴上了一层灰色滤镜:
情感超脱者们怀抱着侥幸心理,认为自己天衣无缝的“理想状态”能带来更好的结果:可是,理想之所以是理想,是因为它往往停留于想象——生活中发生的种种问题,并不会兀自消解。
Ta没有拒绝和我聊天,是不是对我也有点意思?
(KY:📢情感超脱不是养鱼的借口!📢情感超脱不是养鱼的借口!📢情感超脱不是养鱼的借口!)
事实上,由于没有表现出真实的自己,情感超脱者们的人际关系反而会变得更糟糕。Ta们因此更加肯定了自己“人际交往是可怕的”判断,陷入了自我证伪的恶性循环。
这种行为的本质,是情感超脱者对于人际关系的不信任。
情绪的表达与自我暴露都需要长久地练习。对于习惯了掩藏自己真实感受的情感超脱者而言,这种“超脱”甚至会变得不受控制。
久而久之,ta们可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情绪感到“麻木”,就算想要表达自己真实的情绪,也不知道从何说起,甚至情绪功能失调。
失控的情感超脱影响的不仅仅是人际关系的发展——有研究发现,情感超脱者还会更容易选择过度工作:当ta们把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需情感投入的工作上,自己也就拥有了“我没时间处理感情”的正当理由(Williams, 1985)。
如上文所说,情感超脱作为一种应对情绪问题的策略方式,本身在人际交往中具有实用性。只是,这种实用应该建立在不给自己和他人造成困扰的前提下。
如果你习惯使用情感超脱的策略处理问题,首先,你需要识别出自己使用情感超脱策略的原因。
如果是为了逃离某个场景,拒绝某个人,那么,你的“超脱”对于解决这个问题起到了实质性的效果吗?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你或许需要考虑直接明确表意的必要,因为在你消极应对问题的过程中,对方可能已经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伤害。
如果是一些不良经历,让你暂时性地,或者下意识地选择了情感超脱,那么你可能需要有意识地尝试“复健”自己的情绪能力。以下这些tips,供你参考:
很多时候,我们通过隐藏情绪来保护自己。可渐渐地,我们再听不到一些表达真实情绪的声音,也看不见了那一部分真实的自己。
正念冥想,可以帮助我们驱散积压已久的紧张,引领我们探索内在感受。你可以跟随下面的冥想练习音频,尝试打开心扉,收获觉察与表达情感的力量(点击卡片即可播放)。
而如果你身边有亲近的人有着情感超脱的迹象,下面的这些建议也送给你:
KY作者说:
德国诗人里尔克曾说:“爱,很好;因为爱是艰难的。以人去爱人:这也许是给予我们的最艰难、最重大的事,是最后的实验与考试,是最高的工作,别的工作都不过是为此而做的准备。所以一切正在开始的青年们还不能爱;他们必须学习。他们必须用他们整个的生命、用一切的力量,集聚他们寂寞、痛苦和向上激动的心去学习爱。”
爱是一种能力,如何感受到自己的情感,如何去表达对他人的爱,都是需要学习的。有的人天生就更懂得感受和表达爱,ta们或许是在充满爱的环境中成长的;而对于有的人来说,这可能是人生中最困难的事。
想对所有为“情感超脱”所困扰的人说:真实的自我不一定是可爱的,但是,从内心深处不和任何人链接,不和任何人真实地相爱,一定是不可爱的。虽然这样的体验既困难又危险,但它会带来的回报也会是前所未有地令人满足。
而在你面对这样的关系时,不要忘记你始终有两种选择:离开,或者留下。人和人之间的境况,永远是双方互动的结果,你一次次的配合也是教会对方“可以这样对待你”的过程。让彼此关系更加亲密的方法不是一味迁就,而是先懂得自尊与自爱。
我们都要得到令自己更有力量的爱。
以上。
今日互动:你是一个情感超脱者吗?又或者,你曾经被“情感超脱”过吗?你如何看待这种现象?快来留言写下你的观点吧~
点点「在看」科普“情感超脱”~
【今日测试】
或许你在关系中也陷入这种“超脱”的困境,既想要靠近,又十分害怕在关系中受困、受伤。虽然表现得很亲密,但内心深处很难建立起真实的情感联结,所有的沟通与交流也容易流于表面。这种对于亲密既渴望又恐惧的心态,常常让你陷入反复拉扯对方的境地,最终导致恋人的离开。
如果你想要走出“亲密恐惧”的魔咒,打破在建立和维系关系中频频碰壁的现状,真实进入一段良好的关系,那么【恐惧亲密测试】会帮你了解:
自己是否真的有亲密恐惧的问题?
自己属于哪种亲密恐惧类型?
如果有亲密恐惧,具体是如何体现的?
为什么会有亲密恐惧?
如果自己是亲密恐惧,该如何改善?
长按下图扫码进入测试
愿你能够勇敢地踏出那一步、勇敢去爱,愿意承担起恋爱中的责任和风险,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References:
Belle, E. (2020). Codependency: How Emotional Neglect Turns Us into People-Pleasers . Healthline.
Djossa, E. (2013). Thefearful/anxious-avoidant attachment style. The Love Compass.
Waddell, M. (2002). Inside lives: Psychoanalysis and the growth of the personality. London: Karnac.
Weilenmann, S., Schnyder, U., Parkinson, B., Corda, C., Von Kaenel, R., & Pfaltz, M. C. (2018). Emotion transf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empathy-related processes in physician-patient interactions and their association with physician well-being: a theoretical model. Frontiers in psychiatry, 9, 389.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