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省理工学院助理招生主任克里斯·彼得森(Chris Peterson)经常在MIT官网招生博客分享申请经验和人生感悟,这些博客为世界各地无数莘莘学子带来独特的启发和鼓舞,其中有篇广文流传的文章,其内容被誉为大学申请经典准则和指引,值得所有美本申请学生仔细研读并付诸实践。
申请大学要另辟蹊径
每一年秋天,当树叶随着秋风席卷而纷纷飘落时,大学招生人员也闻风而动,奔赴全美乃至全球各个角落,向高中生毛遂自荐自己的院校。

我刚刚出差归来,前几天我造访了从罗利(位于北卡州的中部)到亚特拉大(佐治亚州首府)之间的十来个地方,足迹遍布乡村和城市规模各异的高中,还在亚特拉大一个剧场面对上千观众为MIT造势。
无论在校园招生宣讲会还是旅途中的其他地方,每当我与学生及其家长交流时,毫无例外地被问及同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具体形式因人而异,有人会说,你在申请学生身上寻求什么特质?也有人提问,什么样的人物才能从MIT生源中脱颖而出?请告诉我们究竟需要做些什么,他们流露出恳切的目光...(一旦知晓答案)犹如下山猛虎扑食弱小动物那般逐一搞定答案清单罗列的所有事项!
不过万变不离其宗,他们真正想问的是:我该怎么做才能被MIT(哈佛、耶鲁、哥大...)录取?
以下是我对此的看法:

申请大学要另辟蹊径!
容我细细道来。

大家之所以问这个问题,是想获得MIT的就读资格,于是希望我直截了当地告诉他们做些什么事情可以确保录取MIT。也许他们的GPA分数该达到4.0并成为鹰级童军(美国童子军可以获得的最高军衔)?或者得成为乐队指挥的同时SAT考到1600分?或许他们必须证明类似“哥德巴赫猜想”那样的算学难题或在高中毕业前发明一种癌症疗法?

他们苦苦追问,“请你告诉我该做到什么?”而我只能给上述清单逐一泼上冷水。这些都无法确保你拿到MIT的入场券
因为你首先要了解以下这一点:

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任何事情可以凭其本身让你入读MIT。

举例而言:


前几年,有个同学在自家车库里倒腾出一个功能完善的核反应装置,但MIT还是把他拒之门外。

是的,你没听错!

今天,在我讲述这个故事时,很多同学深感万念俱灰。毕竟那个搞出核反应堆的天才也被MIT拒了,那我们这些平凡人还有什么机会呢?

但是,他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思虑这个问题。事实上,这个故事同样能让多数学生感到无比振奋。
为什么?毕竟那一年入得MIT法眼的1000多名同学都没有造出核反应堆!是不是让你如释重负?
我并不想阻止大家投身于那些令人不可思议的科研活动。如果你想做这方面的研究,放心大胆地去做吧。但不要以录取MIT为目的去做这些事情,这也同样适用你做出的任何其他选项——选课、标化、或课外活动。
没有点石成金的入场券。
因此请放松心态。
这有助于你的内心平和,把你从18岁以前发明一种癌症疗法的压力中解脱出来。如果还是想进入MIT深造,你该做些什么呢?
  • 在校成绩优异
    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审视自己的理念和三观。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因为接受教育和积累智慧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 善待他人
    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要肆意妄为、漫不经心或不择手段。要善待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为自己的社区做出贡献。

  • 追逐自己的激情
    找到自己真心喜欢的事情,然后投身其中。这也许是一项运动、一种器乐、或是一项研究。也许你可以成为所在社区的领头人。还有数学、烘焙、跳格子。无论什么样爱好,请投入时间,沉浸其中,乐在其中。

如果做好这三件事,你就做到了另辟蹊径地申请MIT!
看吧:
如果获得MIT的录取
那是因为你很好地执行这些步骤。如果在校表现优异,你会变得更聪明也更适合到MIT接受教育。如果你很善良,你的推荐信会说服我们MIT会因为你的到来而变得更美好。要是锲而不舍地追逐激情,你对某个事情的热爱并由此掌握的一技之长将有助于你从众多申请人中脱颖而出——这也是你的独特优势。

但是,
万一没被MIT录取呢?
好吧,也许你会大失所望。但你学会了自己能够学到的一切,如今你变得更有智慧;你成为一个积极向上的社区成员,你让大家感到快乐;你高中时期的宝贵光阴没有花费在名校申请所必须做的准备工作中,而是从事那些自己最想做的事情上。换句话说,你丝毫没有浪费时间。

另辟蹊径申请大学,顾名思义,就是你所作的一切的最终目的并非围绕着是否有利于录取MIT(哈佛、耶鲁、加州理工、或任何其他名校)。恰恰相反,
你应该努力学习、与人为善、追逐梦想
,因为这样你在高中阶段就做对了所有事情,而且,一个意想不到的衍生作用是,这让你得到竞争惨烈的精英高校招生人员的更多关注。

有时候,你完全可以做到鱼和熊掌兼得!
一个后续故事..
上述博客发表五年后,彼得森收到一位被MIT拒之门外的国际学生来信,详述了本文对自己人生起到的重要意义。在征得这位印度学生的同意后,彼得森把这封(隐去个人信息)来信发表在MIT招生博客上,我们全文编译如下:
你好,克里斯,

很久以前,在2011年发榜日我曾经给你写过信,当时我收到MIT婉拒入学通知。我不知道你是否还记得我,所以我直接回复了以前邮件,希望这些信息能让你回想起我们曾经有过的沟通。

[...]一个人的人生取决于他/她所做的选择,对此我深表赞同;而且最终我们大多数人往往变成自己喜欢的那种人(编者注:他以后可能会意识到非常多的人活成了连自己都不喜欢的那种人)。你可能想知道这五年来我的情况如何(哇,一眨眼五年过去了)。2011年高中毕业后,我决定间隔一年升学。这么做颇为奇特,我的大多数校友高中毕业后都直接奔赴各地就读大学,很少有人延迟入学,他们都满怀憧憬地计划着未来。间隔年的时间我主要用来阅读和旅游,我沿着印度北部背包步行整整两个月,期间还自学了天文学。我一直期望有机会到MIT研究天体物理。
那一年在我身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我主要在新德里的一个天文馆进行天文研究。天文馆要求我和其他参与者一起编写一个小型JAVA软件,用来追踪行星轨道,并根据已知坐标确定行星在太空中的位置。这谈不上什么了不起的程序,但在此过程中,我最感兴趣的并不是行星在某个时间点的位置,而是如何通过编程计算轨道变量。我发现自己对计算机的热爱程度远超研究行星。
最后,第二年我没有去纯粹的研究型院校学习物理,而是入读一所技术学院并成为一名计算机专业学生。这所学校离我的老家有3000公里,显得有点光怪陆离。在这里我可谓举目无亲,一切都截然不同:无论是周围的人,还是生活方式、气候和食物。第一学期举步维艰,不过我结交了一些朋友,学会如何应对全新的生活方式。随着逐渐熟悉大学生活,情况开始好转。我不但擅长计算机,而且还乐此不疲,这也反映在我的分数上。教授们喜欢我,我的社交面也挺广泛。接着,到了大三的日子又有点难熬,各种事情多得令人应接不暇。
此前,我曾在邮件中告诉你,“申请大学要另辟蹊径”是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至今依然如此)。尽管该文主要针对高中生读者,但在大学期间我依然一丝不苟地将其应用于实践。我的各科成绩一直挺棒(平均绩点9.2/10,我想还不错),尽量做到善待每一个人(甚至那些最苛刻的教授),从来没有拒绝过他人的求助,即使这意味着在最紧张的大三挤出额外的时间(通常以牺牲自己的睡眠为代价),而且从未放弃追逐自己的激情和梦想。
在大学,我指导低年级同学,被选拨为谷歌学生大使从而认识很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大三发表了研究论文,在导师指导下全职参加本科研究项目并乐此不疲,找到了一个自己深爱的女孩,救助了很多流浪猫把它们留在身边作为宠物,加入学校各种社团,组织了很多活动,并与朋友们一起度过难忘的时光。最重要的是,我在大学里感到很开心,因此一直过得很好。到了最后一个学期,我获得的学分已经足够毕业,于是就提前离开了学校。今年二月我获得了咨科和信公司(Informatica,印度最大软件公司)的实习机会,来到班加罗尔。
如果没有看到你的文章,我很难相信自己能够做到这一切,特别是其中两个观点尤其发人深省:
在校表现优异:选择具有挑战性的课程。审视自己的理念和三观。锲而不舍地汲取知识。因为接受教育和积累智慧肯定不是一件坏事。
与人为善:这一点至关重要。不要肆意妄为、漫不经心或不择手段。要善待身边的人。乐于助人,为自己的社区做出贡献。
大学期间,总有那么一些时候(尤其当我自己的功课落后数周时),我其实真的很想拒绝那些向我求助的人。但是不知为什么,我会说,“好的,当然,把你的问题告诉我”。我想告诉你一件最新发生在本周一的事情。我回到学校参加毕业返校活动,得知那个我深爱的女孩打算和我分手(异地恋显然难以维系)。我希望和她深谈一次以便挽回这段感情,不过那天正值大三年级的实验考试。当他们看到我就过来就不停地咨询问题,而我不得不为他们答疑解惑,哪道题比较重要,该如何解答等等。
后来到了中午,我终于脱身后,一个同学的妹妹要我帮她检查一篇马上要提交的论文,我仔细看了她的论文,向她建议了一种新方法并告知出处。等忙完这一切已经到了晚上,感觉被冷落的女朋友准备打道回府,只留给我短短几分钟时间重续旧情,这样显然无法达到和好如初的预期效果。但是那一天我帮助约20个人解决了小问题,因为我回去的时候竟然产生一种颇为奇特的开心感觉。
我认为你的文章提出的三个观点中,最重要的是与人为善。我注意到,如果你善待他人,你在学校的表现也随之变得更为出色,因为你需要研究很多东西才能更好地帮助别人。此外,如果你自己有任何事情(包括学术方面)需要帮助,大多数人也会对你施以援手。当然我的个案如此,不知道是否属于普遍现象。
我一直在想,如果当年我被MIT录取,或到大学攻读天体物理学(我还是把它作为一项业余爱好)专业,还是像我大多数家庭成员那样选择生物专业并成为一名医生,现在的我会是怎样一种状况?无论如何,我对自己的现状感到心满意足。我喜欢这些年来自己身上发生的变化,而你的文章“另辟蹊径申请大学”则塑造了我的人生,感谢你的帮助。
祝你一切顺利。
这段文字让你深受启发,还是令你嗤之以鼻?请留言告诉我们。
MIT以及全美各大高校中国录取学生数据
美本申请工具书发布会
究竟如何将这项申请原则更好地运用于实践呢?
10月23日-10月31日,最新《美本及多国留学申请工具书》发布会即将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和成都举办。每年发行的这本工具书,不知不觉已陪伴了我们整整三年。最新2022年工具书更加翔实和好用;随着美本录取榜大数据日益完善,我们已经具备了为大家提供个性化指引的能力。视角学社和FindingSchool无比荣幸地得到了十余家口碑机构的倾力支持,不仅全书196页内容好数据新,现场的圆桌讨论话题实,我们还计划开设系列视频课程,协助家长们参透这本书的内涵,让大家对申请流程、要点、家庭分工了然于胸。
我们真挚地邀请您和孩子,一起来参与2022年《美本及多国留学申请工具书》发布会并现场领取工具书和家长成长课程!工具书、大咖顾问和我们的工作人员在各个会场恭候大家光临。
快来报名吧!
↓↓↓扫描下图中的二维码即可报名现场活动
参考资料:
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denied-by-mit-5-years-later/
https://mitadmissions.org/blogs/entry/applying_sideways/
相关阅读:

作者:海哥,本文经授权发表,版权归属作者所有。


喜欢本文?欢迎关注/置顶/点赞/加入留学家长公益交流社群: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