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传承Legacy” 
回复“001”,围观传承君朋友圈,要注明一个理由才会通过哦
传承君,坐标美国,经历过学术+投行+创业,有趣有理想的现实主义者。这是个聊养育牛娃渣娃、油腻职场创业、真实北美见闻、与你共同成长的圈子,值得一看再看。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劳动经济学家,而上一次跟劳动经济学沾边的诺奖得主是2000年詹姆斯·赫克曼,一位专注于公共政策和劳动经济学教授,并且,他与2021年的诺奖得主David Card和Joshua Angrist共同撰写了《劳动经济学手册》。
劳动经济学手册
我跟这位2000年的诺奖得主聊了聊税收、高福利是否影响创新以及共同富裕。视频链接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后台回复”共同富裕“查看对话全文翻译。
这次对话引发了我对中美未来趋势的思考,以及对于我们个人发展的意义。
詹姆斯·赫克曼 2000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1
2020-2021是中国经济的分水岭
现在,最常提及的一个词是“共同富裕”。我国从追求高速增长时代,已经转变为追求增长质量的时代了。也就意味着,未来10-20年,中国经济不可能再像过去20年那样高速增长了。
有几点重要原因。
1. 任何经济体都不可能一直高速增长,随着体量越来越大,增速自然放缓。像美国这样大的经济体,还能保持每年2%的经济增长,对比起欧洲、日本等,其实就已经很出色、并不容易。
2. 中国继续高速增长的话,能耗角度,得不偿失。中国产生每百万美元的GDP能耗是欧美发达国际的5-8倍,甚至是印度的2.8倍。所以中国GDP增长的效率并不高,而且近10年越来越低,继续拉动GDP增长,得不偿失。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发展碳中和和新能源产业。
3. 中国GDP生产效率并不高。下图是世界各国2019年全要素生产率图,全要素生产率衡量的经济增长的效率,颜色越深,效率越高。可以看出,中国低于1,大概0.98左右,甚至低于同样是人口大国的印度,自然也低于邻国日本、韩国,美国大概1.02左右。说明中国GDP增长效率并不高。在效率不高的情况下,如果要继续拉动GDP增长,很费力,效率
世界全要素生产率地图 来源:美国圣路易斯联储
那对于我们大众或者未来子女的职业选择意味着什么呢?

如果简单一句话概括,就是意味着不建议随便换行业、随便跳槽
在过去10年,中国和美国适用的个人发展的策略是完全不一样的。中国因为高速增长,机会多,大家都在寻找风口,采用高风险的“跳蚤策略”往往赌到一个机会就跨越阶层,登上人生巅峰,完全不一样了。
所以,很可能整天跳槽、更换行业、寻找机会、捕捉风口的人能够抓到风口捞一笔,而按部就班、踏实工作的人生活没啥起色和变化。比如薛之谦开淘宝店、写微博段子翻红,之后还有公众号、做app、比特币、知识付费、国货崛起、教培留学等等红利期,几乎只要胆大、勤奋、高执行力,都能分到一杯羹。
在美国,因为增速缓慢,整天换行业、跳槽是下等策略。美国更适用“棋盘策略”,走一步看一步。每走一步,都思考下一步如何走是最优的,走完了会给自己带来再下一步什么样的选择,再做出最优选择。稳扎稳打是最优策略。
因此,如果中国经济放缓,那么,对于个人发展的策略也会从“跳蚤策略”逐渐向“棋盘策略”靠拢。
2
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
个人发展的策略从“跳蚤策略”逐渐向“棋盘策略”转变,体现了大众对于职业的风险偏好从激进到保守的转变。
如果没有疫情,这个过程在中国可能随着经济增速放缓是个缓慢的过程,而
突如其来的疫情等于突然间加速了这一进程
,因为疫情这只黑天鹅突然间带来极大的不确定性,
让人们产生了巨大风险厌恶

疫情几乎打击了所有实体行业,从商业地产,到零售、餐饮、酒店、旅游、航空、博彩等等等等,不受影响的和受益行业少之又少,因此带来的冲击是全社会的。
人们发现,即使是最优质的行业龙头,如西贝,碰到疫情,现金流也就撑3个月,求银行大发慈悲,也就撑6个月。当行业龙头亦如此,这不是公司管理、勤奋、天赋等任何人为因素可以弥补的,这是天意而不可违。
但对于为这些行业付诸全部心血、全副身家的餐饮、酒店、旅游等公司的老板们,那就基本都是破产的结局,难以幸免。
疫情之后,他们还会从事这些行业吗?没破产的可以,破产的很难,尽管他们最适合也最有经验,而且市场竞争还小了许多。但人对于类似疫情这种黑天鹅导致的破产的惨痛经历记忆是极其深刻的,
有过惨痛的记忆,极少人还会愿意含泪舔血。
即使在美国,10月12日公布的最新劳工数据,8月有近430万人主动辞职,超过有统计数据以来的最高值,大多属于需要去上班面对客人的零售、餐饮等行业。这些只是员工,不是面对房租水电获客等压力的老板们,而且薪水已经涨了10%-20%,上班就有钱拿,都没人去了。更何况经历过疫情两年几乎没有生意而破产的老板们。

疫情导致了大家都希望选择不会受疫情影响的稳定行业。在美国,就是科技、金融等科技含量高的行业。在中国,就是体制内、医院、科技、金融等行业。
3
中美各自面临的未来挑战
疫情就像一面照妖镜,能放大所有重要的问题。对于这点,美国面临的主要是社会问题,而中国面临的是经济增长问题。
美国已经完成经济产业升级,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高科技、高端制造、生物医药、金融市场等等产业,所以,它的经济增长,受疫情冲击较小。疫情让美国放大的是社会问题,美国的社会问题就是阶级问题,或者说种族问题,简言之,是个分蛋糕的问题,蛋糕怎么做大不用担心,蛋糕也足够大,问题就是蛋糕怎么分的问题。
在这个问题上,阶级矛盾很深,而上层阶级根本没有动力去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的做法就是短视地让各个族裔互相斗,甩锅,今天这个族群闹得厉害就分点好处,明天那个不爽了给颗糖,但不会根本上解决问题。如果你个人想解决这个问题,就想办法跳到上层阶级,但在美国,非常难,因为阶级已经固化了。
对于中国,疫情放大的是经济增长的问题,就是怎么样能把蛋糕继续做大的问题
。疫情前,尽管中国也一直提倡拉动消费、打压房价、去杠杆等等,但没有疫情,因为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人们生活一直在变好,矛盾不是很突出,所以力度有限。

但疫情一来,大家的矛盾也被激化了,经济都停滞了,没法增长了,人们生活没有变好,就开始关注不平等问题,疫情富人财富不缩反增,而普通人普遍缩水,差距拉大,中国自然是拿富人开刀,所以重点提“共同富裕”。加上疫情导致与世界脱钩,中国过去的“世界工厂”角色、出口外贸拉动,突然发现,有一天可能会突然失灵,那这个影响可大了,那么多工厂停工,那么多工人没工作,问题会很大,所以拉动内需变成重中之重,哪些影响了内需啊?房价,教育,所以得砍。
美国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在10月9日宣布,将其全球供应业务从中国撤离,搬往印度。除此之外,9月份韩国三星重工关闭宁波船厂,从中国撤离。日资液晶显示器厂也宣布年底关闭苏州工厂。而此前已有近1700家日企申请搬迁补贴撤离中国;近8成美国企业产线撤出中国,85%北亚企业出走。
这意味着过去制造业和外贸出口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两大块,现在将萎缩,需要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弥补。
有人或许会说,这些都是低端制造业,中国本来就希望减少低端制造业,发展高端制造业。当然理想情况是这样,问题在于,低端制造业走了,可高端制造业的外包,由于技术保密、意识形态等各种原因,恐怕也很难再进入中国了。
比如,目前还不太敏感的生物医药,这次疫苗生产,除了原液以外,本来不属于技术多高端、多机密的生产,中国也是疫苗生产大国,有人力成本、生产效率等比较优势,但欧美几个药厂的疫苗整个生产线没有一家中国公司,大部分欧美互相贸易,小部分亚洲带上韩国三星和印度生产企业。生物医药还不是核心机密、特别敏感产业,因为毕竟就是救死扶伤,延年益寿的行业,不是5G、芯片、新材料这些改变世界人类发展的核心产业,尚且如此,其他更高端、更机密的行业,更加可想而知,生产外包应该是不带中国玩的了这些“卡脖子”核心技术,中国只能靠自己研发。
研发需要大量人力财力投入,生产外包能够马上赚钱且稳定,高端生产制造外包利润率还极高,像世界最大的芯片生产外包企业台积电那么多年一直是台湾最大企业,利润率高达50%。
中国走自主研发无可厚非,必须要走,但在研发突破、完成产业升级之前,旧的经济增长点萎缩、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未补上的转型的阵痛不可避免。
而且说实话,这些卡脖子的高端产业,从业人员必定是极少数,美国是靠吸引全世界优秀人才来钻研,只需极少数人研究,剩下绝大多数民众可以连小学数学都不会。
中国自主研发亦如此,其实能够从事的人注定只是非常少的高精尖人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要“双减”。大多数不需要做科研的人才就不要浪费时间去刷题、学数学、英语,大家都刷题就选不出高精尖的天才啦,而且选出来也扼杀了天才的创造力。要知道,科研突破,不需要死记硬背的刷题人才,而是需要真正热爱、拥有无穷的创造力和钻研精神的天才。
而欧美国家在发展这些高端科技时,并没有环境问题、外国势力围堵等阻碍,还可以相互交流学习,而中国如今发展卡脖子的高端产业,还得面临环境碳排放的限制、欧美日韩围追堵截、中国人口未富先老、没有其他国家交流全靠自己等挑战。到底什么时候能突破,我们拭目以待,但保守估计,至少得10-15年。
4
打击房地产、教培等进一步让经济承压
疫情虽然中国恢复得很好,全世界还在泥淖之中,也就意味着世界的需求没有完全恢复,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需求端肯定是不足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不如疫情前那么大。
所以,大多数国家目前还在进行经济刺激计划,采取的措施都是刺激经济增长的。中国却反其道行之,滴滴上市被拦下、系列监管血洗中概股、打击房地产、砍掉教培、出击娱乐业、整顿游戏产业等等一系列重拳出击,貌似接下去还要整顿新闻出版业,这些举措无可厚非,都是正确的,只是在疫情还在拖经济后腿的时候,这个时间点重拳出击,会不会让脆弱的经济更加承压?
要知道经济都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行业受挫会渗透到各个行业,这一年,这么多个行业都被打压了,渗透下去就是乘数效应,绝大部分私营企业都不会好过。
这也是为什么,今年,大家变得异常渴望在体制内,考公人数创新高,师范类的分数线甚至高过985、211,因为以往的好行业全被打击了。大家发现,当房地产、教培等一系列行业死的死、破产的破产,公务员们不仅毫发无损,一年几十万,真香,而且,竟然还要加工资了。
对比一下,网上流传今年最惨的家庭:

老公房产中介失业,老婆教培行业辞退,

贷款买了恒大的房,抄底买了中概互联,

意外怀了三胎。。。

你说,这样的家庭怎么活啊?而且按中国的人口数量,类似这样受影响的家庭数量一定不少,少说几万,多则几十甚至成百上千万。


大家的目标是共同富裕,
这个共同富裕到底是一个都不能少式的共同富裕,还是以牺牲部分家庭(如上述家庭)为代价而达到剩下家庭的共同富裕呢?
要知道,这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目标啊,尽管都叫”共同富裕“。
不仅如此,在出口需求不足,房地产也就是投资拉动被打压,消费端因为那么多行业承压导致家庭成员被裁收入减少也会受影响,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投资、消费”均受挫,经济增长必然受影响,所以,中国三季度GDP 同期增长4.9%,继续较前值回落,且不及市场预期;同时,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9.8%,两年平均增长5.2%。这个增长,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21年一系列不利好增长的政策导致的。
接下去的问题就是,这些政策是暂时的,还是永久的?就是这些经济增长还能否回来?这个问题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个人发展策略。有些可以,比如滴滴上市应该只是暂时拦下,最终还是会上市,只是在哪里上的问题。中概股监管目前华尔街也分两派,有些认为最差的已经过去,可以抄底,另外一批认为这些科技巨头在中国会一直作为靶子,时不时就被政府开涮,估值逻辑得重新审视。房地产、教培应该短时间回不来了,娱乐业可能时好时坏,就看啥时有大瓜爆出来。
总体来说,貌似大多数产业影响都将是持久的,也就意味着对于个人来说,转向更为保守的“棋盘策略”似乎更加合适。
因为大多数行业受打击后,增长都会比以前缓慢,或者根本就不存在了,机会也就少了,也就意味着如果选择创业,风险系数更高,成长更加慢,暴富可能性更低,承担的监管、三胎政策、共同富裕等员工福利政策成本更高,如此一来,收益、风险、成本比以前创业低多了,自然,选择创业的人就会少多了,进而,创新、增长就会较少较慢。
至于中国什么时候才能真正实现共同富裕?溪汐认为,至少等到我们各项卡脖子技术都突破以后,中国的经济增长才是安全可持续的,共同富裕才有坚定的基石。
要完全突破各项卡脖子技术,中国要在环境碳排放问题、欧美日韩围追堵截、未富先老等一系列挑战下,全靠一国之力自己培养人才自己研发突破,你觉得,
至少得多少年?不妨留言告诉我~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查看与2000年诺奖得主詹姆斯·赫克曼对话视频,后台回复”共同富裕“查看对话全文翻译。
End
传承君CC溪汐,纽约大学经济学兼职教授,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美国经济学博士生,美国华尔街工作多年,曾任创业公司CEO,纽约上东区私校招生顾问。现居纽约,育有一娃。
部分素材来源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不做商业用途,侵删。转载请联系作者。
诺贝尔:
美国高中排名数据等资源:
北美真实见闻:
观察与思考:
行为:

传承君溪汐的碎碎念微信公众号最近改版啦!现在微信订阅框里的公众号排序变成了信息流的模式(就是不会完全按时间线排了)。
不想错过精彩、独家、原创内容的你,希望经常看到我的文章的话,请看完文章后点右下角的在看星标
为了不错过彼此
记得把传承君星标或者置顶
你对我最大的支持是转发朋友圈,
这样我才有动力一直写下去。:)

呕心原创,码字不易,点个“在看
为溪汐的真诚分享点“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