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点击上方材料科讯 关注我们---
注:本文大部分内容来自去年我们刊发的短评:2020年诺贝尔奖又将有日本材料学者出现?日本令人佩服的诺贝尔奖计划,现根据今年的奖项进行部分更新。
被称为“诺奖风向标”的科睿唯安“引文桂冠奖”今年共有16名获奖者(最新诺奖预测出炉!16位顶尖学者获2021年“引文桂冠奖”,日本可能又要得奖),其中包括3名日本研究者,这意味着他们未来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当然也有极大可能出现不在该名单上的日本学者。去年也有2名日本研究者入选,可参考:2020年诺贝尔奖又将有日本材料学者出现?日本令人佩服的诺贝尔奖计划
2001年,日本国会推出了一个影响深远的科学技术基本计划:明确提出日本在21世纪前50 年里获得30 个诺贝尔奖的目标。虽然当时提出该计划时被世人嘲笑,但时至今日,大多数人已经不会再去质疑当年这个疯狂的计划。因为这个计划已经展示了惊人的完成度:在20年里就实现了三分之二的进度,从该计划提出到2021年,日本籍或日本裔学者已经获得了20次诺贝尔奖。尤其在近十年,除了2011、2013和2020年空缺,其他年份均有日本籍或日本裔学者获得诺贝尔奖。今年的日本裔学者为凭借“对我们理解复杂物理系统的突破性贡献”,获得了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美国籍真锅淑郎研究员(1953年从东京大学理学部地球物理学科毕业,后于本校攻读数物系研究科,于1958年获得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于同年来到美国)。可参考:20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揭晓! 日本人又获奖了!
截至目前,日本是欧美国家之外获奖最多的国家,达29人,共包括物理学奖12人、化学奖8人、生理学或医学奖5人、文学奖3人、和平奖1人。其中4人获奖时已移籍。进入21世纪后,日本的获奖人数(21个)仅次于美国(145个)、英国(38个),居世界第3。目前尚无日本人女性、日本组织获奖,也没有日本人获得经济学奖。多数得主是大学的教授或研究者,例外的有民间企业IBM的江崎玲于奈(1973年物理)、岛津制作所的田中耕一(2002年化学)、在日亚化学工业取得获奖成果的中村修二(2014年物理),以及旭化成的吉野彰(2019年化学)。
大部分的获奖者本/硕/博均毕业于日本早期的帝国大学,名单如下。在日本本土的七个帝国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东北大学,九州大学,大阪大学,北海道大学,名古屋大学)里面,目前只有位于日本福冈的九州大学没有出现获得诺贝尔奖的校友,但2019年获奖的吉野彰是该校当时的客座教授。
以下为较有趣的获奖者关系谱图:
汤川秀树在1949年成为首位日本人诺贝尔奖得主,曾师从仁科芳雄学习物理;
1965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朝永振一郎是汤川秀树的高中和大学同学,曾师从仁科芳雄学习;
1973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江崎玲于奈曾于1944年10月在东京大学参加汤川秀树开设的核子理论课;
2002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柴昌俊的博士导师是朝永振一郎;
2015年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梶田隆章的博士导师是小柴昌俊;
2008年因研究对称破缺而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小林诚是益川敏英的学弟)本硕博都师从坂田昌一,而坂田昌一于1929至1933年间在东京跟随仁科芳雄学习物理,后来转到京都帝国大学跟随汤川秀树;
2008年同时分享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南部阳一郎在东京大学理学部物理系学习期间参与了朝永振一郎研究室的研究,南部阳一郎亦受到汤川秀树和坂田昌一的影响;
2014年天野浩与其博士导师赤崎勇和中村修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2001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野依良治1968年在平田义正的招揽下,担任名古屋大学副教授,当时年仅30岁。
2008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下村脩师出平田义正;
2015年分享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大村智是中西香尔任教于东京教育大学时的旁听生,大村受到中西的推荐,至东京理科大学继续深造,而中西香尔和下村脩一样师出平田义正;
2019年分享诺贝尔化学奖的吉野彰因憧憬量子化学权威、日本首位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福井谦一(1981年获奖)而考入京都大学工学部石油化学科,接受福井教授指导。
同属于东北亚的中国和韩国为啥诺奖的数目几乎为日本的零头呢,尤其韩国。其实,就单纯对科学工作者的待遇和尊敬来说就真正体现了日本对科研的重视。在日本,科研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威望是很高的。在日本老师/教授是被称为“先生”的,“先生”一词只有民众心中最为崇高与敬仰的职业才能被叫做“先生”。在日本高校体制内的学者,哪怕一段时间内没有科研成果,几年之内没有文章发出来,科研工作者也不用担心丢掉饭碗,工资是能够完全满足家庭生活的,不用忙于生计发论文、赚钱。正是这样,科学家们才能专注于科学研究,才成就了这20年来诺贝尔奖的爆发。
另外日本高校的体制中,一个高校每个方向基本只有一个研究室,研究室成上到下一般学校聘用的只有一个正教授,一个副教授,一个助理教授,当然也有大课题组有很多项目,可以聘请项目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但一般这种是跟着项目走,一旦项目结束就得离开,不稳定。只有当正教授退休,副教授才能提拔到正教授,助理教授才能提拔成副教授或者跳槽到其他学校自建研究室或相关方向研究室才有机会升为正教授,副教授。当然这种体制下日本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在日本,教授是为了培养自己的接班人而任用年轻人,这样并不能开创新的领域,很多时候都是教授让做什么就做什么。
而国内高校,正教授太多,一个学校一个方向的教授也太多,即使再多,似乎原创性的工作还是比日本少的多。与此同时,在日本,即使年轻学者发了Nature/Science,找教职也得从助理教授做起,实打实的往上升,但国内走的路不一样,有点跃进了,目前无法判断我们的体制是否有效,至少这些年轻学者发了CNS,正教授是没问题,同时其他的额外收入也是颇丰。
当然,日本过去20年诺奖的成果很多是完成于上个世纪日本强大的实体和房产经济都腾飞的年代。过去20年中国的经济也快速腾飞,科研也欣欣向荣,少部分材料领域的课题也出现了来自国内的0到1的突破,但不知这些突破能否在未来的10年给中国带来诺奖的突破。
部分资料参考维基百科,以上为一家之言,仅供闲聊~
感谢分享本文到您的朋友圈
推荐 Material (Mater) News 材料科讯
分享、点赞、在看 是对我们最大的鼓励
(推送时间:周一到周五)
扫描以下小编微信二维码可进材料科讯群,与众多海内外博士交流: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