宴席上,尤其是年夜饭的餐桌上,有道菜的地位十分稳固,还不时承担着“压轴大菜”的角色,那就是:

从很早的时候开始,人们的生活就与鱼结下了不解之缘。
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出土的彩陶上,花样繁多的鱼纹或人面鱼纹图案,昭示出——新石器时代,先民们就已经与“鱼”息息相关
▲姜寨原始聚落中的几个图腾鱼标志
而鱼之所以在各类宴席上占据着重要地位,则离不开其所衍生出的吉祥寓意
在古代,早生子、多生子、生贵子是很多家庭的心愿。
这种背景下,许多象征多子多孙的吉祥物,应运而生。“多籽”的鱼,就是其中一种。
▲《四时花卉册 花鱼》
清 汪承霈 台北故宫博物院
很多地方习惯在婚宴喜宴中摆上一道鱼,就跟鱼“多子”的寓意契合了人们对新人开枝散叶的祝福有关。
另外,“众维鱼矣,实为丰年”。鱼塘里有一群自在游弋的鱼,又是生活富足、丰收之年的体现。
▲《鱼藻图》

清 恽寿平 台北故宫博物院
因此在中国吉祥文化里,鱼除了“人丁兴旺”,也有“丰收充裕”的寓意。
战国时期,人们相信天河与地表的水系是相通的。于是,生活在水中的鱼,还因此多了一项“沟通天地”的神圣使命。
在长沙子弹库战国古墓出土的帛画《乘龙升天》中,舆盖下的人正欲乘着御龙飞向天际。
而画面左下角,却有一条鱼随行,似乎有引路开道之意。
▲湖南省博物馆藏的战国帛画,左下角有一条鱼
西汉的《列仙传》中描绘了各仙人登天的方法。仙人们或御风,或涅磐,或乘鹤......
但最常见的还是以“鱼”为使者。涓子、吕尚、琴高、子英等人都是乘鲤鱼登仙的。
明代李在的《琴高乘鲤图》,就描画了西周高人琴高乘鲤升仙的场景。
▲明朝李在创作的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上海博物馆
不过给他人“充当神使、协助升仙”虽妙,鱼自己的传奇故事——“鲤鱼跳龙门”,倒更脍炙人口一些。
汉朝《三秦记》载:“每暮春之际,有黄鲤鱼逆流而上,得者便化为龙”,“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清康熙 青花鱼变龙纹洗 
南京博物院藏
马荣成漫画作品《风云》里的诗句,“金麟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对鱼的传奇故事概括得还更玄幻些——鱼遇风云,化作巨龙。
古时,黄河水道至龙门处,水势十分湍急,多暗涌险滩,想要安然渡过此处是件十分艰辛的事。
然而鲤鱼偏偏逆流而上,飞越龙门。这份坚韧和执着令古人不由联想到科举仕途的漫漫长路。
后来,鱼跃龙门也渐渐衍生出人们对状元及第、成名在望的祝福希冀。
▲《鲤图页》
清 佚名 哈佛大学福格美术馆
在鱼诸多吉祥符号的发展变迁中,谐音可以说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
“鱼”与“余”谐音。中国人年夜饭吃鱼,取的就是“余裕、有余”的意义。
▲《雪江卖鱼图》
明 朱邦 安徽省博物馆
而且不同种类的鱼,在“余”的含义上还略有不同。
比如,鲤鱼的“鲤”与“利”谐音,取其“大吉大利”之意,吉利有余。
鲇鱼的“鲇”同“连”谐音,取“连年有余”。鳜鱼的“鳜”和“贵”谐音,是“富贵有余”。
在纹样装饰中,古代多以鲤鱼与莲花、水藻一起,表示“连年有余”。
▲清康熙 矾红地青花鱼藻纹碗 
观复博物馆藏
观复博物馆中,藏有一款清康熙白釉矾红鱼藻纹笔筒,以矾红彩绘出三条鱼,鲤鱼、鲇鱼、鳜鱼与杂陈的水藻搭配。
▲清康熙 白釉矾红鱼藻纹笔筒(三面鱼纹)
观复博物馆藏
古人有把“飞鸟衔三鱼”视为吉兆的先例。
后来,人们以“三鱼”象征“位至三公”,因此这款三鱼笔筒也有向学荣升的含义在。
观复以此笔筒的鱼藻吉祥纹样,设计推出——连年有余对杯
《诗经》中有 “南有嘉鱼”、“鱼潜在渊”等诗句,乐府民歌《江南》中有鱼儿在莲叶间嬉戏的景象。
而这款连年有余对杯,则以矾红绘出嬉耍于水藻间的鳜、鲤、鲇三鱼。
鱼纹在水藻的映衬下灵动天然,满含生活的趣味。
马蹄形的杯式,别具匠心。大小适中,盈盈一握,用来品茶相当称手。
10月16-17日,此款连年有余对杯,限时优惠中,可点击文章左下方的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即可惠购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