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
希特勒:我看德国妇女
的子宫,早该管管了
©文/瑞鹤
编辑:瑞秋的春天
☄ 因为战争的缘故,纳粹的帝国只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零八天,生命之源计划中诞生的孩子,还来不及为了祖国,为了元首尽忠,就已经要面临德国战败,自己没有身份的窘境,他们的一生,都带着“纳粹孩子”的污点。
提到纳粹的种族主义,很多人脑子里想到的第一个印象就是“杀人”,譬如集中营,毒气室,焚尸炉,种族灭绝这些。但纳粹的种族主义除了杀人,还管造人。纳粹给自己的造人计划安上了一个很冠冕堂皇的名字,叫“生命之源”。
虽然相比于集中营,“生命之源”不那么为人所知,但这个“生命之源”,也给当事人造成了非常大的痛苦,从某种意义上讲,它对一些当事人心理造成的痛苦,比集中营更甚。
通向奥斯维辛集中营的铁路。纳粹大屠杀是人类历史上的黑暗一页,其思想上的源头是纳粹的种族主义。而纳粹种族主义的另一个产物,生命之源,在历史上同样不堪回首

◎ 德国的人口问题

简单来讲,“生命之源”计划就是纳粹官办的生育农场。这个计划能够付诸实施,既有现实的因素,又有纳粹意识形态的因素。这其中,前者鼓励“多生”,后者鼓励“优生”。
从现实的因素讲,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的生育率连年下跌,在纳粹上台的1933年,德国的人口净生育率下跌到了0.71%,当年全国的新生儿数量只有一百万,这不到19世纪末的一半,德国陷入了严重的人口危机
◎ 一战结束后,德国人口(紫色的线)马上迎来了断崖式下跌
◎ 直到1930年代中期,德国人口都是在一路下滑,这对纳粹党来说确实是严峻的考验
这种人口危机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是经济的原因,一战之后,凡尔赛和约给德国造成了非常沉重的负担,大多数德国百姓的生活就算不是一贫如洗,但也差不多了,当时的年轻人普遍没什么储蓄,就算想生育,顶多也只想要一到两个孩子,所谓“经济下行是最好的避孕药”,的确如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德国经济经历了几次彻底的崩溃,这其中,马克的通货膨胀广为人知
雪上加霜的是,许多家庭就算生得起,也养不起。经济状况太糟糕了,许多新生的德国孩子身体素质普遍较差,夭折的概率大大提升。在这样的恶性循环下,德国的生育率只会一直走低。
除了经济之外,文化的因素也不可忽视。
一战之后,德国从上到下普遍陷入了迷茫当中。战夺争去了德国大量青壮年男性的生命。年轻一代多出了二百万未婚女性和六十余万战争寡妇,迷茫的社会和失衡的性别比例导致了性犯罪率居高不下,当时德国的非婚生育率在百分之十以上,在“性解放运动”之前,这个比例是非常高的。
1920年代,整个德国从上到下都非常混乱,这给性犯罪提供了温床。
当时德国的舆论环境对于这些未婚妈妈和私生子十分不友好,因此德国的堕胎人数也是居高不下。那会儿,当医学条件还不发达,许多女性在堕胎之后便失去了生育能力,这也会导致德国生育率下降。

◎ 纳粹的生育理念和政策

人口下降会导致更多的社会问题,进一步削弱德国的国力。
1933年,纳粹党上台,他们急切地希望恢复德国的强国地位,而如果没有充足的人口,强国便无从谈起。纳粹党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甚至在他们上台之前,就针对德国的人口开始下一盘大棋,开始策划新的人口政策,希望提高德国的生育率。
在而纳粹的意识形态中,要多生,但也不能盲目的生
20世纪上半叶,基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西方社会上有一整套优生学的说辞。希特勒把优生学的理论写进了《我的奋斗》,纳粹党内部更是形成了许多以推行优生为目的的社团,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就是一个叫做阿塔曼嫩的种族主义组织。
希特勒的《我的奋斗》在纳粹上台前就已经有相当影响力了,希特勒在书中毫不避讳地提到“如果他当了领导人会干什么”
阿塔曼嫩创始人亨切尔在当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公社“米特迦”。
这种公社类似于原始人类的杂居,在公社里,处于最佳生育年龄的年轻男女混居,女性一直处于怀孕状态,尽可能地生育更多的后代。这样的提议在当时与社会的道德观格格不入,不过纳粹党却对其称赞不已,希特勒的心腹赫斯说:"这是一个充满朝气,由具有民族自觉意识的青年男女所组成的团,他们回归到德意志民族的生命之源。"
后来的党卫军头子希姆莱也很热衷于优生学。他还编造了一系列神话故事,指出日耳曼人是亚特兰蒂斯人的后裔,而亚特兰蒂斯人则是一种从太空降临地球的"超级人种",既然如此,纯种的日耳曼人当然应该大量繁殖,占领地球。
这样的说法虽然荒诞,但在当时,信这个的人还真不少。在希姆莱的这个神话之下,“多生”和“优生”得到了统一,换句话说,德国必须多生育人口,而这些人必须是优秀的日耳曼人后裔
德国党卫军头子希姆莱,此人看上去相当彬彬有礼,温文尔雅,甚至看到杀人场景会恶心,但是,他做了什么,大家也都清楚

◎ 生命之源计划的启动

纳粹上台之后,为了大量繁殖“纯种的日耳曼人采取了多种手段。
比如,用各种手段鼓励日耳曼族的生育。甚至设立了“德意志英雄母亲勋章”,该奖章的用意是奖励具备德意志母亲精神的妇女(所谓“德意志精神”,自然就是心甘情愿地当贤妻良母),生育过四个子女以上的日耳曼民族母亲才可能拿到铜质的勋章(为了祖国生三胎,啥奖章也没有)——在元首看来,为日耳曼民族生育后代是非常重要的职责,而日耳曼民族的后代,自然是多多益善。
德意志母亲十字勋章,以及随奖章颁发的证书
而德国国内的人口问题远不止“生育率低”,希姆莱对此非常关注。
一方面,德国生育率的降低导致巴尔干斯拉夫移民数量上升,这本来是正常的人口流动。但是希姆莱却忧心忡忡,他宣称这样下去会让日耳曼种族减少,这对于整体人类来说都是一种"退化"。
另一方面,德国有大量非婚生婴儿,这些私生子在传统的道德体系中是不被接受的,因此他们的处境十分艰难。不但很难接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工作中也饱受歧视。
外来的劣等民族在抢日耳曼人的面包,而日耳曼人的私生子备受歧视,这是不能容忍的。
希姆莱多次与希特勒商讨,希望能够给予未婚母亲以及私生子更多的优待。
希特勒一开始不答应,理由也很明显,这和传统道德格格不入,老容克贵族,军官团都不可能支持这个计划。但希姆莱一直不放弃,1935年,希姆莱终于说动了元首,开始实行自己的生命之源计划。
两年之后,该计划第一家生命之源家园在巴伐利亚建成。在这里,女性尤其是单身女性可以享受到优质的产前服务,她们还可以选择在产房或者家中进行分娩。
1936年,党卫队的成员正在给党卫队人种与移居部的生命之源计划中诞生的婴儿进行基督教的洗礼仪式。
根据字面意思,生命之源可以理解为日耳曼人军团将像泉水一样流淌不息
在希姆莱授意下,党卫军精英可以自由地与金发碧眼的妇女发生性关系,为“元首”创造优秀人种,目的是防止未来世界被“劣等民族”主宰。然后,生下的孩子由国家代为抚养。时间一长,就不会存在婚生子的概念,私生子自然也就不复存在了。这可以有效改变德国人对于私生子的态度,帮助他们取得更好的社会地位,从而为德国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在当时的德国,女性未婚先孕还未被主流社会接受,谁要是踩了这颗地雷就要承受非常大的社会压力。犯了禁忌的女人被家里逐出家门在当时司空见惯,严重者会因此丢掉工作。
生命之源家园为这些未婚先孕的妇女提供了一个秘密分娩的场所,在这里各种条件优良,孕妇能够得到精心的照顾。
“我们被照顾得像个公主一样。”曾经在生命之源家园生过孩子的一位妇女回忆起这段历史时说,“到现在我还在想为什么纳粹可以如此狡诈地实施他们罪恶的计划。”
1943年,护士在照顾“生命之源”计划中出生的婴儿
实际上,答案很明显。纳粹利用社会的道德漏洞,利用为这些未婚先孕的妇女提供具有吸引力的服务来达到他们自己的社会目的。通过生命之源计划,希姆莱可以让这些妇女不至中断妊娠,以此达到保证国家人口出生率的目的。同时,这一计划又切合他创造所谓的优等民族的理想。
听上去,生命之源计划可以解决未婚先孕和私生子的问题,是造福社会,但实际上,生命之源并非毫无选择地接收每个孕妇
在这里,女人可以不必提供结婚证明,但她和她的父亲必须提供相关文件证明她们是纯种日耳曼人并且身体健康。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为了证明自己的“人种纯洁度”,她们甚至需要证明自己祖父母的血统——自然,对于那些犹太人、残疾人,生命之源会毫不犹豫地将其拒之门外,而她们的归宿,则大概率是集中营。
1936年,希姆莱和赫斯在观赏达豪集中营的模型,不是所有的未婚母亲都可以在生命之源生下孩子,有一部分的归宿是这样的集中营
在这里出生的孩子也都未必会得到精心的照顾,那些有“瑕疵”的孩子结局非常悲惨,他们通常被带到安乐死诊室进行处理,要么饿死,要么被注射毒药。而那些身体健康的孩子呢,纳粹德国不会在官方文件上登记孩子和母亲的姓名,这就等于是黑户,许多这样的孩子在以后变得没有“出处”,人生处处碰壁。
“生命之源”既然是纳粹的政策,一些纳粹的高官自然会以权谋私,他们会利用“生命之源”的医院,让自己的情妇生下私生子,比如希姆莱,他在战时留下了一本日记,在日记里,他一方面对妻子和女儿古德林极尽宠爱,另一方面,他的女秘书后来变成了自己的情妇,并在1942年和1944年为他诞下了一对儿女——当然,如何处理这两个孩子,希姆莱为此伤透脑筋,而最稳妥的方法,则是把孩子放在“生命之源”抚养,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
希姆莱抱着正妻生的女儿古德林。在外界看来,希姆莱是模范丈夫,但事实上,他的私生活并不是洁白无瑕的

◎ 生命之源的影响

纳粹的“生命之源”诞生了多少孩子,现在很难有准确的统计数字了。后世学者分析,在德国本土的生命之源出生的孩子大概有六千到八千之间,而在挪威,生命之源计划制造了一万多名私生子
换句话说,挪威的“生命之源”执行的比德国顺利一些,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纳粹的一整套理念有很大一部分脱胎于北欧神话,而挪威人非常接近纳粹理想人种的标准,都是金发碧眼。因此希姆莱大力鼓励德国人和挪威人进行混合“生产”孩子。其次,德国在挪威是占领军,居高临下,而且,整个二战,这里很少发生大规模的战斗,很适合作为纳粹的试验场。
驻扎挪威的德军官兵
基于上述因素,纳粹建立了十个生命之源的产妇家园。德国人和挪威人结合的例子非常多,甚至在德军撤离之后,生命之源家园还存活了一段时间。但是,战后的生活对于那些在生命之源诞生的孩子,简直就是噩梦。
在挪威有一个名为“挪威生命之源战争儿童联盟”的组织。该组织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占领期间出生、父亲是德国人的人群,这一人群往往遭到政府不公正对待而要求政府进行赔偿,该组织会为他们提供援助。
杰尔德·费雷舍是这一联盟的财务部出纳。她的母亲1941年和一名德国士兵坠入爱河,一年后便在一个生命之源家园生下了费雷舍。战争结束后,她的父亲随部队撤出了挪威,尽管她的童年并未因为父亲的离去而变得悲惨无比,但是随着她逐渐长大,她开始愈加感受到别人对她的厌恶和憎恨。
她7岁那年进入学校,从那时起她开始明白挪威社会是如此痛恨德国人以及任何与德国人有关的事情,包括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里,我第一次被人骂作‘德国妓女’,我当时甚至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费雷舍愤愤不平地说道,“我的母亲曾经和我谈论过我的父亲,但其他母亲甚至从不愿意承认这件事情。我们是她们的耻辱。
◎ 为生命之源计划建立的专用托儿所,设施一应俱全
在这一组织中,还有一个同样遭遇不幸的名叫保尔·汉森的人,他幼年时遭到母亲遗弃,后来曾在生命之源家园呆过三年。因为他的德国血统,他被送到一个为生命之源出生的孩子设立的寄养中心。随后,挪威社会事务部将他划为智力发展缓慢的病人,并将他送到一所精神病院关押。在那里,他经常被看守毒打,并且被迫听精神病患者的刺耳尖叫。直到22岁,他才得以离开那个“地狱”。
这些孩子的成长受到了太多的歧视,他们成人之后要求政府对他们在战后受到的不公正待遇进行赔偿。但这是非常不容易的。战后,挪威和其他被纳粹占领的国家一样,都极度痛恨德国人。纳粹入侵给挪威带来了如此痛苦的记忆,这些长大的私生子再怎么呼吁政府赔偿,社会都难免戴着有色眼镜看他们——毕竟,二战以后,歧视和纳粹相关的任何人,是为数不多的“政治正确”行为
◎  二战结束后,至少两万亲德的女人,被强行剃光头,剥光内衣裤,身上涂满焦油,行纳粹礼
在德国,生命之源计划中诞生的私生子命运更为悲惨。在别的国家,这样的私生子还可以说自己是受害者,但在德国,这些私生子连受害者都不算。直到最近还没有任何关于生命之源受害者的组织。
由于战争结束时大量生命之源档案被销毁,许多人并不知道他们的父亲是谁。他们的母亲,即使还活着,也并不太愿意谈论生命中的那段时光。“许多人都不愿意被看成在那段历史中扮演了助纣为虐的角色。”
 一位在看护“德国超级种族”孩子的护士
历史学家克斯特说,“这和挪威的情况完全不同,在挪威许多孩子的父亲仅仅是士兵。而德国很多孩子的父亲是党卫军,他们是战犯,在德国本土有着更强的负罪感。”
这些生命之源产生的孩子,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母亲是谁,在战后德国一片混乱的环境中,这些孩子的命运无人过问。有些人活了下来,但在社会舆论的环境下,也并不太愿意谈论生命中的那段时光,保持沉默,直到老死。这样的人生,真是彻头彻尾的悲剧。

◎ 结论

按照希特勒的设想,第三帝国应该存在至少千年的时间,而纳粹的“生命之源计划”,应该源源不断地为纳粹生产纯种的日耳曼战士,他们无论是从种族上,还是信仰上,都要比在诺曼底浴血奋战的党卫军希特勒青年师要好很多。
不过,因为战争的缘故,纳粹的帝国只存在了十二年四个月零八天,生命之源计划中诞生的孩子,还来不及为了祖国,为了元首尽忠,就已经要面临德国战败,自己没有身份的窘境,他们的一生,都带着“纳粹孩子”的污点。
元首一挥手,无数人就要为之买单,杀人如此,造人也如此。
站在今天,我们当然可以很轻松地说,这个生命之源本质上还是种族主义理论的一种实践。既然纳粹的种族理论从根本上说是对“人”的否定,对最基本人权的否定,那么生命之源堕入悲剧,这就不令人意外了。
我们甚至可以慷慨激昂地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反思这段历史,意义就在于看到人的存在,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应成为一个社会最基本的底线。
但这一切有一个前提,那就是纳粹德国已经被打败了。那么我们想想,如果纳粹不去侵略扩张,而是关起门来搞自己的种族政策,又会如何呢?这样的事情不是假设,而就是现实,既然如此,那么“对人的生命和基本人权的尊重”,又何尝能成为许多人的共识呢?
所以,历史总是不断地重复自身,即使纳粹的这些东西,也不例外。
事后看,一战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非常深远:它激起了德国民粹的高潮,在德国战败后引起了民族主义狂热,如此,纳粹才能掌控德国,结果才有了造就今天世界格局的二战;在可预期的未来,我们仍将活在这一格局的延长线上。
付出代价的不仅是德国,而是整个世界。
历史有着神奇的连续性,前面一步会对后面一步产生巨大影响,而一个双重性格的德国恰好站在了关键位置上。
有人说过,德意志不是用思想拷问世界,就是用战争拷打世界。它时而理性,时而疯狂;时而雄起,时而衰落。矛盾的性格支配着它的历史,因而总是在改革和军国主义两个极端之间转换,每一次都会产生世界性的后果。
吊诡的是,后来的俄罗斯、日本也都如此,重走了德国老路,似乎这种矛盾是后发国家的普遍模式。这足以令今天的我们再三警惕。
德国可以说是第一个追赶英法先进国家的后发国家,不了解现代德国的来龙去脉,就不了解今天的世界是如何形成的,更不可能理解后发国家为了融入文明主流,中间要经过多少波折。
为此,精选德国史“三书”,均是经典之作:这三套书覆盖了德国近现代史重大转折,且都是权威之作,再版多次;其中《第三帝国的兴亡》作者威廉·夏伊勒,亲身经历了纳粹德国种种事件,集历史学家和亲历者于一身,一出版,就风靡全球。
迄今为止,世界上所有的大国,走向文明之路无一不是暗礁密布,步步惊心,而德国史就是人类社会的现代启示录。识别下图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看清历史的弯路。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