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一位非常清廉的官员,他在做官期间深得民心,却没能为家里改善伙食。
有一次,他好不容易去市场买了两斤肉想要庆祝母亲的生日,没想到这普普通通的一件事竟然上了当地的热搜,还被记载进了史书中,被世代传颂。
这个故事是不是很耳熟?
这讲的就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一位清官——海瑞。
一提起清官、好官,我们往往会想起一个词,“家徒四壁”。
他们平时或许会穿着打了补丁的粗布麻衣,每顿饭吃的都是清汤寡水,家里还有需要奉养的父母、一位贤惠的妻子,以及嗷嗷待哺的儿女。
在我们的想象中,这些清官就是因为不愿与和珅那样的贪官同流合污,不收受任何贿赂、处事公正,有些时候还会接济生活困难的百姓,所以宁愿自己陷入艰难的处境,甚至连去世了都只能草草下葬。
但很有趣的是,中国的文财神、武财神,却都戴着官帽子,好像做官和钱财之间并没有什么很大的冲突。
而且,在晚清的一部谴责小说《官场现形记》里面就说:“千里为官只为财”,“统天底下的买卖,只有做官利钱顶好”。
这么多人不远千里,想要谋得个一官半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要获得做官的经济回报。
古代“公务员”的工资,到底有多少呢?他们想通过做官致富,只能靠贪腐来的不义之财吗?
文 | 王予立 妍书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北京大学出版社”(ID:pku-press),原文首发于2021年10月11日,原标题为《不要被电视剧“骗”了!古代公务员的工资究竟有多少?》。
1
规划工资的基本原则

在了解古代官员的工资水平之前,先来看看规划工资的基本原则吧!
有一句古话叫“无功不受禄”。
一般来说,“禄”的多少应该和“功”的大小是相匹配的。
像是清朝的捕快,他们每年的薪资大约是十一二两,而衙门里地位较低的衙役大约是六两,负责报时的钟鼓夫仅仅只有一两多。
这是因为捕快的工作与衙役、钟鼓夫相比,显然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具有更大的风险。
所以,发放工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按劳取酬”。对于那些劳务权责较大、技能要求较高、条件较为艰苦的工作,工资也会相应变得更高。
不过,“按劳取酬”只是规划工资的其中一个原则。
之前,小北已经介绍了中国古代“官本位”的体制。而在这种体制之下,官员工资的组成除了“按劳取酬”的“劳务报酬”之外,还有“按品位取酬”的“身份报酬”。这是对官员加入统治集团、拥戴当前政权的一种报酬。
举个例子,如果你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既有职事官(执掌具体政务的官职)、又有作为军衔的六品以上的将军号,那么你将可以同时享受两份工资。
而在“冗官”现象十分严重的宋朝,这种规划工资的原则就造成了一种较为特殊的状况——
那些没有专门职事、闲散在家的官员仍然可以领到一份根据品位而定的工资。
现在看来,这种状况是不是很不可思议?
但是在古代社会,特别是在宋朝“员多阙少”的背景之下,不干活也能获得固定的收入,这对维系政治集团的内部和谐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2
工资的形态与项目

在每个月发放工资的那一天,你有没有对着工资条上的那个数字默默叹息?还是把到手的一叠钞票仔细地收进钱包?
现代社会工资的形态,通常是货币工资。
而在古代,田地、人力、谷物、绢帛、货币,这些都可以作为工资发放给官员。不同的工资形态与社会的经济状况以及财政能力有着密切的关系:
若商品货币经济高度发达,薪俸就倾向于货币化。
衰败的政权无力通过税收提取到足够资源,此时直接给予田土和人力,对朝廷来说相对轻松一些。
比如在周朝,作为贵族的卿大夫士,他们的“爵禄”就体现在对于土地和人民的直接占有。
这样一来,他们的个人生计主要就是依靠这片土地的经营成果,而不是通过职位获得的工资。
而在清朝,官员的工资主要以白银为主,辅以谷物,这与当时商品经济的发达不无关系。有学者就认为,清代这种以货币银两为主的工资形态,已经标示出传统的俸禄制度向现代的薪金制度的转型。
古代官员的工资除了具有非常丰富的形态以外,还具有非常多具体的名目。
唐宋时期官员的工资,包括了我们现在理解的置衣费、过节补贴,还有茶汤钱、膳食费,甚至连自己家的马匹都有专门发放的刍豆。
这种几乎考虑到官员的衣食住行各个方面的工资发放的形式,虽然会提高管理的复杂程度和行政成本,但可以更加精细地对不同等级、不同职位的官员待遇进行调整。
这也可见皇帝在笼络官僚时无微不至的态度。
3
官员工资和百姓生活水平的比较

想要理解古代官员的工资水平,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用当时百姓的生活水平作为参照。
公务员与民众的收入差距多大,在不同社会、不同时代能看到不同的情况。
很多人忽略了这一点:薪俸民生之比与薪俸高低之差是否“合理”,也是一个社会观念问题。官吏的薪俸多高社会才感觉公平,薪俸的级差多大官吏才能感受到激励,也是一种“文化”,因历史传统与社会制度而异。
按照《孟子·万章下》和《礼记·王制》对于周代爵禄的推算,排除国君的话,“大国之卿”就是当时最高的官了,他的爵禄大概可以养活288个人;而大夫能养活72个人,下士和农夫能养活9个人。
在汉代,农民一家的年收入大约是150斛,如果不考虑正式工资之外的封赏,丞相的月俸是350斛,算下来,丞相的收入相当于28家农民的收入总和。如果一家5口人,那么丞相可以养活140人。
清朝的劳工,一般的年收入是5-10两,而一品官年俸就有180两,二品155两,三品130两。如果再加上双俸制的实行和巨额的养廉银,官员与劳工的收入差别仍然是十分巨大的。
至于在十分优待士大夫的宋朝,宰相每月大约为300贯,可以养活300人。这还没有算上衣帛、谷物以及各类补贴,所以宋代官员的工资显然是极为丰厚的。
但宋朝还是有官员抱怨入不敷出,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有学者指出说,如果不考虑物价因素,这主要和宋代盛行家族制有关。
宋代官员一家往往有数十口人,甚至还有些是百口以上的,家族中的这些人又常常不经营生产而仅仅依赖官员一人的收入。
一方面,家属众多对于官员来说确实造成了赡养上的困难;
但另一方面,家族中这么多人都愿意跟随这些官员生活在一起,也正说明这些官员的收入,实际上是足够养活他们的。
4
工资——政治行政调节的手段

不过,古代社会,官员还有不少灰黑收入。
正式薪俸并不能代表中国古代官僚的真实收入,也不代表与民生的真实差距。
然而正式薪俸的高低差与民生比,仍是有意义的,可以反映统治者对薪俸的态度,进而是皇帝、官僚与民众三者的关系。
就像是在明清施行的薄俸政策之下,不同品级的官员所获得的收入、以及官员与百姓之间的收入差距,与其他朝代相比,已经缩小了很多。
例如明朝,正七品知县月俸只有米1石、银2.3两、钞30贯,银钞合计,大约可以置办出一桌酒席。
清朝还有官员抱怨说,知县每月的收入只够一家五六天的支出,如果不向百姓索取的话,又如何能生活呢!
正是出于这样的声音,有一种观点就认为,官员收入过低虽然可以减轻政府与民众的负担,但却会推动这些官员去寻求法外收入,贪污纳贿的行为就会变得普遍,这样的朝廷又容易招致社会的谴责。
还是拿清朝的情况作为例子。清朝官员是十分廉价的,对于一些无偿服役的衙役来说,朝廷只是象征性地发一些伙食补贴。
朝廷只用负担微薄的支出就可以支配官僚集团了,而且依赖着强大的皇权与稳定的政权,朝廷可以确信官员的法外牟利不至于造成过大的灾祸。
所以对于官员私下的捞钱行为,只要没有太过分,也不妨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难怪费正清会把清朝官吏称为“有组织的贪污集团”。
但是,如果选择给予官员丰厚的收入,这样虽然满足了官员对于经济的要求,但却会造成了财政负担的加重、人民纳税的压力以及管理的复杂。
所以对于官员工资的规定,实际上主要取决于官僚与皇权的博弈能力,如何在降低行政成本与笼络官僚之间寻求最稳定的平衡,这是皇帝需要考量的关键。
不过,在中国古代社会,官员在正式工资之外,往往还能从皇帝那儿获得数量巨大的赏赐。
有人将这种赏赐理解为是对官员工资的一种补充,皇帝拿出自己的私房钱,从而满足官员的经济需求,以达到廉洁政府的目的。
但这却让君臣关系变得私人化,臣子受君主的私恩从而成为了君主的个人附庸。
如果赏赐的数目占据了官员收入的大头,那么在官员心中,他的生计纯粹是依靠皇帝个人的喜恶,而不是他对于公职的履行。
可以看到,古代公职人员的工资,是王朝对官员履行公务的报酬,也是一种实施政治行政调节的手段,甚至可以称得上是一种社会分配的形式。
而历史上的“和珅”和“海瑞”告诉我们,高薪未必养廉,低薪未必就没有清廉的父母官;在中国古代的集权官僚政治下,“工资”只是影响官员行为的诸多复杂因素之一。
为防失散,请务必关注 姊妹号 “英杰读库”。
(合作,请联系微信:arscience)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