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人学习经济学
繁荣就多一分保障
人非小白鼠:
今年经济学诺奖
©文:朱海就
编辑:瑞秋的春天
给出确切的洞见,给人启发,满足人们对探索新知的需求,才是经济学的发展。—— 朱海就
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给了三位在计量技术上做出贡献的经济学家。
笔者认为,这种技术在实证研究中有价值,但不是经济学理论本身,我们要区分“技术工具”和“理论工具”,经济学主要还是理论工具。
学习经济学,主要还是要掌握理论工具。下面给出两个理由,说明实证技术在社会科学研究中并不适用。
把人当作小白鼠考察
把“干预组和对照组,以及随机控制实验”这些在医学中常用的方法运用到社会科学中,是否合适?
在医学研究中,考察的是人的器官对药物所做的“反应”,对生物器官来说,对外部刺激所做出的反应往往是相同的,所以,西医可以先拿药物在猴子和小白鼠身上做实验,看看在动物身上有没有效果。
但人的行动不是器官的反应,外部刺激会被人的头脑解读,产生不同的行动。即便外部条件没有发生变化,人的行动也会发生变化。比如,最低工资确实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因为个体对最工资的理解会不一样。
类似“多读一年书会带来多少收入”的研究也有这样的问题。人不是被投资的对象,不能被简化为“人力资本”或“人力资源”。
人使用他的知识来追求目标,而这种知识是主观的或隐含的,不是外部投资的直接结果。他的收入更多地取决于他的创造性或企业家精神,而企业家精神不是投资的产物。
并且,企业家精神不存在数量分布。即便是“同卵双胞胎”,我们也不认为他们具有相同的企业家精神,何况人的收入还与运气有关。
还有,重要的不是数据本身,而是市场参与者对数据的解读,他们对数据的解读产生了经济现象。研究者不能假设自己知道他们对数据的解读,并预知他们的行动。
如哈耶克所认识到的,社会科学的研究素材是人头脑中的观念,这种观念是个体行动的“意义”,也是这种观念产生了个体的行为。
社会科学是关于“意义”的科学。我们无法通过观察个体行动的结果获知他头脑中的观念,也即他行动的意义。如一个女孩打了一个男孩一下,可能是因为生气,也可能是撒娇。实证研究能够对这两种不同的意义加以区分吗?
理论和历史的混淆
历史不能否定理论,实证的结论不能推翻一般性的原理。确切的因果存在于“理论”层面,而不是在“经验”层面。
如理论包含的逻辑是确切的,理论所包含的因果关系是确切的,但这种因果关系说明的是“一般”会如何,而不是“具体”或某个可观察的具体结果。
“历史”总是各种偶然因素促成。一种因素产生的后果可能会被另外一种因素抵消,这样就使原理的作用往往不会得到直接的显现。
而经济理论说的是“一般”会如何,以及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一种因素的变化会产生什么结果。
最低工资一般会增加失业,可以视为一个原理,但在现实中影响就业因素很多,提高最低工资并不是总会增加失业,因此,你不能找到一些反例,说这个原理是不对的。
即便把其他因素都控制了,只有这个最低工资发生变化,即做所谓的随机控制实验,也不一定就会产生某个特定的结果,因为现实中人对外部信号的响应不存在固定模式。
这里还涉及对经济学原理的理解。经济学原理是关于在普遍的、一般情况下,理性人将会如何行动的规律。它不是从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也不能把它理解为“经验原理”,认为在经验上无效,它就是无效的。
如“提高最低工资会减少就业”作为一般原理,强调的其实不是某个具体的后果(减少就业),而是干预对市场产生的消极后果。即便观察到“提高最低工资”没有减少就业,也不意味着干预市场不会产生消极后果。
经济学说的后果是一个“效用”概念,很多后果是不能被直接观察的。由于经验后果本身不是经济学原理所要说明的重点,所以“提高最低工资有没有减少就业”的实证研究意义不大。
另外,我们也无法从实证研究中得出确切的因果关系。经济学理论揭示的因果关系在“一般”层面存在。人的行动不是对外部环境的反应,这决定了以实证研究获得因果关系的方法,只有在小白鼠的世界或机械的世界中才适用。
实证主义的谬误
实证主义者正是把人的世界当作小白鼠的世界或机械的世界来考察,他们不断地做各种实证研究,写了大量文章,但不能告诉我们一点点确切的知识。
无论实证方法怎么精巧,我们都无法用实证的方法获知经济学原理。比如“实证”研究不能告诉我们利息、租金或垄断的概念。经济学思想并不包含在实证主义者使用的自然科学的方法中,或自然科学方法不提供经济学思想。
理解世界需要经济学理论,我们借助于事先的理论去认识世界,而实证方法本身不是理论”,不能告诉我们有关社会的确切知识。有关世界的确切认识,需要借助于确切的理论去获知。在没有掌握经济学理论的情况下,实证方法的运用是盲目的。
如实证研究想要具有意义,必须建立在对经济学理论的理解之上。如笔者看到有人举“马列尔港偷渡事件”的例子说明“非法移民没有影响当地人的工资水平”,好像这是一个“惊人”的结论一样。但是,难道这不是很正常吗?
人口增加,扩大了市场规模,产生经济繁荣,工资水平自然会提高。这里的关键是迈尔密有相对自由的商业环境,吸引人们来创业,而不是移民本身。如没有这样的环境,可以想象会对当地的就业产生冲击。
而实证主义者却忽视了“自由市场”这个关键因素,把目光聚集到“移民与工资”这些次要的数量关系的考察上。
实证主义机械地理解社会,也容易成为干预主义的帮凶。对干预主义者来说,他们迫切想知道的是怎么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实证主义者刚好满足他们的需求,因为他们假装知道那种因果关系。
这也是为什么大量的实证研究都是政策研究的原因。干预主义者和实证主义者有一个共同点,即都只关心具体的(政策)结果,而忽视普遍的利益。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是因为实现某个具体的政策目标,不等于普遍利益的增进。
经济学首先是理论,而非计算或验证。大量的实证研究占据经济学界,本身并不代表经济科学的“发展”。
给出确切的洞见,给人启发,满足人们对探索新知的需求,才是经济学的发展。
计量技术上的进步对此有帮助吗?可能没有。如哈耶克所认识到的,这需要在“主观主义”的方向上更前进一步。
如果说张维迎是市场经济的守夜人,朱海就可以说是市场经济最坚定的捍卫者。

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奥地利学派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朱海就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朱海就生于上世纪70年代,是当下中国杰出的奥地利派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理论研究专家,并且是最有理论原创力的经济学家之一。他重新确立了以“人的行动”为基础的经济学方法,以规则和过程重述了市场。

《真正的市场》是朱海就教授继《市场的本质》之后又一本具有很高学术价值的著作。其中提出的“行动—规则”分析框架把奥派两位大师,即米塞斯的“行动学”与哈耶克有关“规则”的思想,结合起来,打破不同领域的界限,把不同领域都纳入广义的市场中,意义重大。

著名经济学家张曙光评价说,《真正的市场》有深度、广度和厚度,“是一部奥派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
◎“市场即命运”
对市场的认识关系到一个民族乃至人类的命运。不论是全球化,还是内循环,都只能依赖“真正的市场”。
“真正的市场”并不只是经济活动,而是人的行动对一般性规则的遵守。只有真正的市场才能让一个社会实现长久的和平与繁荣。这种市场观其实就是文明本身。
经济学提供认识世界的方法。《真正的市场》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基于奥地利派经济学认识市场本质的理论。多澄清一个谬误,市场经济的推进就多一分可能,就多一分阻遏“通往虚假市场之路”的力量。
正确的观念产生好的秩序,对市场的正确认识,才是通往文明之路。朱海就教授提出了“真正的市场”的概念,看似老生常谈,在今天实则具有重大方法论和实践价值。
◎没有真正的市场,就没有真正的改革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市场经济的价值和意义。可以说没有市场就没有改革,没有真正的市场就没有真正的开放。
朱海就认为,市场经济要求国家被市场塑造,根据市场秩序的扩展调整自己。如两者之间不是这个关系,国家是人为的或有自己独立的目标,那么这样的国家和市场秩序之间就会产生冲突,也会束缚市场秩序的扩展。
在《真正的市场》中,朱海就打破了传统经济学“最大化-均衡”的分析方法,提出了“行动-规则”的分析框架。不仅分析了货币、价格、企业和道德法律等规则构成的市场运行的基础,而且分析了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中国和苏东的市场形成的不同进程。提出了,中国的改革是“制度生成”的过程,而非“制度设计”的过程这样极具洞察力和说服力的观点。
此外,对于“市场失灵”、“干预主义”,以及张五常等人提出的“地方政府竞争”论等流行观念,《真正的市场》都予以充分的批驳。
为此,将本书推荐给所有关心中国经济走向的人。有幸邀请到朱海就教授为这本书签名。有兴趣的书友,欢迎收藏。
一时强弱在于力,千秋胜负在于理
合作公众号
为什么我们必须寻求正确的经济学?
一课经济一起学
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经济智慧之旅 学习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