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柳早
澎湃新闻记者:谢煜楠 编辑:胡宝秀 素材来源:杜涛涛老师 责任编辑:周琦 校对:刘威
阶层坠落”——无外乎名校毕业、工作体面却高开低走,人生遭遇重大挫折,这样的故事在互联网上似乎总能火,收获不少流量。

这当中,可能有一点“焦虑共鸣”,人们也怕这种意外降临到自己头上。另外,可能也是很多人过于相信学历的“保障作用”,把这种略带悲情的故事视作极大的反常。

这两天就有两例。一例是中山大学硕士毕业生杜杨去开摩的,“英语专业毕业,中山大学硕士,大一过6级,裸考过专业8级。40岁失业校长,现在开摩的寻找人生新方向”,强烈的反差引发网友广泛关注。成名后也引来不少风波,据他自己介绍,甚至有人质疑他的学历,去“扒”他的毕业论文。

另一例则是“前财经记者流浪街头”,毕业于重庆工商大学,曾经在重庆当地媒体当财经记者,工作期间接触过相当多名流富豪,后被网友发现在街头流浪。

其实这两个故事都不复杂,也不像有些网友想象中那么“惨”。杜杨属于常见的“摩擦性失业”:事业进入了低谷,开摩的调剂一下生活,而且才开了5天。从他小有流量的视频账号和现在小有名气的人生走势看,搞不好很快事业又有新的局面了。而那位“前财经记者”也回应,并非生活所迫或落魄,只是享受这种自由。

回想一下,这类故事隔三岔五就会冲上热搜榜。北大毕业卖猪肉、研究生毕业去流浪、法学硕士辞掉公务员回乡种田……这些故事真真假假,有的确实是人生坎坷,比如曾有人大毕业生因为找不到工作回到农村;也有的其实就是换个赛道,比如卖猪肉的北大毕业生已经身价十几亿,上文提到的回乡种田的硕士属于融资800万创业。

但不得不说,这种叙事结构总是很吸引眼球,很容易成为热点。很多人大概习惯性地认为,名校毕业生的人生应该是成功的,有一个基准的人生起点,接下来的路总不会太差。

但可能杜杨的故事才更接近人生的真相,因为生活充满着种种可能,这当中未必总是精彩纷呈,意外、蹉跌、坎坷是免不了的。

曾经有一位重点大学毕业、48岁的外企离职高管给市长写信求助,也曾引发网络热议。这是一件有点悲情的故事,颇为令人感慨,但不得不说,天有不测风云,人生不如意总是难免。就像杜杨说“其实像我这样的例子挺多的,只不过我被曝光出来而已”,可以想见,我们习惯性认知里的“名校毕业——人生巅峰”的成长路径,放到现实中远不是颠扑不破的。

这本身是社会开放性的一个侧面呈现。一个活跃的社会,接近市场环境的社会,肯定是反各种公式化路径的,没有那么多“注定如何”,起起伏伏是免不了的。

道理是这么个道理,但好像又有很多人很难接受这样的现实。说到底,这还是缺乏“安全感”的心理在作祟。每当看到有人“跌落”,网友就忍不住唏嘘,不光因为同情,还因为物伤其类,难免有些移情——我,会不会突然有一天也和他一样?

生活节奏在加快,工作压力在增大,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类似故事只要一出现,就会抓住所有人的眼球。社会舆论当然没必要施以故事的主人公什么道德压力,或是动辄指责炒作,又是扒论文又是发私信辱骂。高学历的毕业生也会不如意,人生也当然可以重启,我们不必苛刻审视。

更重要的是,应该如何让人们找回“安全感”,消除内心那份隐隐约约、挥之不去的焦虑?

本期编辑 邹姗
推荐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