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11月7日,这一天是苏联十月革命的十周年纪念日。
莫斯科红场上,一场盛大的群众游行正在举办。
按照惯例,当游行队伍经过红场中央的列宁墓时,大家会打出口号并一起向着主席台欢呼,营造热烈的气氛。
一个又一个游行方阵走过,主席台上斯大林等苏共领导同志频频挥手致意。
正当氛围热情高涨的时候,国际学生方阵迎面走来。
他们主要由莫斯科中山大学的中国学生们组成。
突然间,学生们打出了“托洛茨基主义万岁”的标语,并有数十人齐声高呼拥护托洛斯基的口号。
1924~1927这几年,是斯大林与托洛斯基斗争激烈的时期。
托洛斯基有一点书生气,他主要靠写书、发文章来斗争,手段没有斯大林那么丰富。
大概在1925年,托洛斯基就败下阵来,被解除了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的职务。
尽管被剥夺了军权,但托洛斯基还是苏共的重要领导人之一。
1926年春夏之际,不甘心失败的他与季诺维也夫等人结成新的反斯派联盟,试图再战斯大林。
季诺维也夫曾任共产国际主席、苏共政治局委员、列宁格勒省委书记,也是早期苏共的大咖。
此后一年半的时间里,托季等人从“一国能否建成社会主义”和“中国大革命失败”等角度出发,不停的抨击斯大林。
按照苏联官方的说法,11月7日这次十月革命游行,正是他们暗中策划了示威。
标志着“托季联盟”与斯大林的公开决裂。
莫斯科中山大学主楼
中国学生之所以会牵扯进苏联高层的内斗,跟时任莫斯科中山大学校长的拉狄克有很大关系。
拉狄克托洛茨基反对派的重要成员,1920年至1924年间曾担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书记,还身兼苏共中央委员。
不过后来随着托洛斯基失势,他也落选了苏共中央委员,去担任了闲差——中大校长。
1926年,校长拉狄克邀请托洛斯基来莫斯科中山大学做开学典礼演讲。
托洛斯基的讲话非常有高度、有温情。
针对当时歧视中国学生的情况,他特别强调:
“从现在起,任何一个俄国人,无论他是同志或公民,凡是耸肩或用轻蔑的口吻问候中国学生者,都没有资格成为俄国共产党党员或苏联公民。”
由于校长的支持再加上学生群体普遍同情弱者,使得托洛斯基的“不断革命论”一度在中大校园里十分流行。
众多青年学生狂热追捧,其中就包括化名尼古拉的蒋经国同学。
当时蒋经国曾在多个公开场合表态支持托洛斯基的理念,是所谓的“积极分子”。
不过很庆幸,红场大游行这次蒋经国在俞秀松(共产党员)的“精准预判”下被提前支走,躲过一劫。
否则按照那个年代苏联的办事风格,小蒋很可能就客死西伯利亚了。
俞秀松烈士陵园。俞和王明同船赴莫斯科中山大学求学,还是同班同学,不过二人十分不对付。1937年王明回国前向斯大林诬告俞为“托派分子”,导致俞被害。
青年学生总是容易被煽动的,不考虑事情的后果。
从这一点上说,拉狄克等人的做法非常欠妥。
红场事件后,斯大林加大了对托派的打击力度,于1928年初将托洛斯基流放到阿拉木图(哈萨克斯坦第一大城市)。
拉狄克作为从犯,被开除党籍,流放到了西伯利亚。
刚到西伯利亚不久,拉狄克就发表声明称:
“我和托洛茨基的关系已经破裂了,现在我们是政治上敌对的人”。
于是在1929年他又被恢复党籍,从流放地返回莫斯科。
二十年代苏联的政治氛围还没有走向极端,等到大清洗时期,像拉狄克这种有历史污点的人很难存活下来。
1936年他被二次开除党籍,在刑期中去世。
因为校长是“托派”,所以二十年代末斯大林对莫斯科中山大学进行了重点的肃清运动。
前前后后共有三十六名“托派”中国学生被捕,大多数人客死他乡。
莫斯科河畔
1927年底拉狄克被罢免后,莫斯科中山大学迎来了新的校长——米夫。
米夫是从副校长位置上被提拔为校长的。
在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高层政争中,他虽然不属于斯大林嫡系,但在立场上偏向于斯大林一派。
话说在1926年夏天,时任莫斯科中山大学副校长的米夫发起了一场名为“莫斯科中山大学党组织归谁领导”的辩论赛。
一派学生认为应该归中共旅莫支部领导,另一派学生则主张归学校所在地的莫斯科市某区委领导。
在这场激烈的辩论中,一位个头不高、俄语流利的中国学生脱颖而出。
他强烈坚持“另一派”的立场,认为莫斯科中山大学是“莫斯科市的区办高校”。
全程观摩了辩论赛的米夫非常欣赏这位既忠诚于莫斯科又颇有才华的中国学生。
后来米夫一路大力扶持他,还经常带在身边做中文翻译。(《上海,1931》)
大家没猜错,此人便是王明。
历史真是滑稽。
谁又能想到,当初负责反托的米夫十几年后竟也被揭发为“托派分子”。
而他大力提拔的王同学在吓破胆的同时,立即宣布与恩师划清界限,予以严厉的批判……
米夫1938年死于苏联大清洗,1956年后被平反
1929年7月,著名的“中东路事件”爆发。
中东路是东北的一条“丁”字形铁路,贯通哈尔滨、长春、沈阳、大连等东三省大城市,是控制东北政治、经济、军事的大动脉。
这条铁路原本是中、苏、日三国共同管理的铁路,结果张学良在蒋介石指使下,以武力强行收回了苏联的部分铁路管辖权。
斯大林岂能善罢甘休?
他直接派兵与东北军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武装冲突,大败张学良。
苏联不仅恢复了“路权”,还把包括黑瞎子岛在内的中苏界河岛屿一抢而光。
少帅立威不成反遭外辱。
战役发生期间,莫斯科中山大学根据苏联官方定性,将此战宣传为“苏联与帝国主义走狗国民党和张学良的正义战争”,积极组织学生到前线作战。
共产国际任命了刘伯承(就读于伏龙芝军事学院)为远东支队司令员,并得到时任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团长瞿秋白的批准。
当时的远东支队主要帮助苏军从事训练、审讯、参谋等工作,不少名人都在这支队伍里。
因为种种原因,这段经历日后一般不被提起。

“中东路事件”加剧了中国学生对苏联的不满。
不少学生私底下有过激的评论——被直接西伯利亚。
几乎在同一时期,苏共中央监察委员会和共产国际东方部决定在中大成立“肃清委员会”。
这场肃清给中大留学生群体带来了毁灭性的打击。
事后,学校被停办。
瓦赫列娃(蒋方良)和蒋经国,摄于1935年
最后,聊一下识大体的蒋经国同学。
在莫斯科中山大学举行的声讨蒋介石罪行大会上,他跳到主席台上,激动地用俄语振臂高呼:
“打倒反革命蒋介石!”
特殊的身份和如此优秀的表现让蒋经国在苏联一下子成了万人瞩目、家喻户晓的新闻人物。
此后他作为质子被安排在乌拉尔重机械厂工作,担任助理厂长。
除了厂里的工作外,小蒋的另一项工作主要是写文抨击反革命蒋介石。
好的文章还可以被刊载在《真理报》上。
参考阅读: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