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几年,在河南省一个地方要修飞机场,事先不给农民安排好,没有说清道理,就强迫人家搬家。那个庄的农民说,你拿根长棍子去拨树上雀儿的巢,把它搞下来,雀儿也要叫几声。☐☐☐你也有一个巢,我把你的巢搞烂了,你要不要叫几声?……后来,向农民好好说清楚,给他们作了安排,他们的家还是搬了,飞机场还是修了。”(《毛泽东选集》第五卷,P325)
毛泽东主席这段话有两个关键——第一,“巢”对于老百姓而言很重要;第二,要向农民好好说清楚,做出合适的安排。这也是为什么一起凶杀案能够掀起如此大规模讨论的原因,因为正好戳中了这两个点——住房问题,基层作为问题。
近日,莆田一起二死三伤的刑案引发了网络热议,但是短短两天内就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首先是一个声情并茂的小作文,赢得了大家普遍的同情与愤慨,但是不得不说其中的许多信息都存疑:
看我打了好几个码避免误伤。另一种是媒体采访当地基层干部与村民给出的说法,要点有三:第一,直接把争议地块摆了出来——
第二,讲明了争议地块的历史,以及三家因为土地发生的冲突——
第三,问题之所以没有解决,是因为嫌疑犯妻子不同意,且只有嫌犯一人住在雨棚,家人住在亲戚家中——
我不是再说谁真谁假,我对于写小作文的热点营销号与“自审自查”的基层村官所提供的信息是一视同仁的——因为他们都是利益相关方。至少从网友评论来看,对于村干部给出的解释是不满意的:
但愤怒是廉价的,情绪是可以被引导的,网友们的判断也未必比营销号和村官更有价值。
目前的双方说法都缺乏最关键的一点——交叉论证。无论那篇“网红小作文,还是村干部的发言,都没有其他相关信息的佐证。所以在一个人嘴里他是救海豚、救小孩的大善人,在另一个人嘴里他就是屡次调节不成企图“按闹分配”的钉子户。
对于我来说,能说服我的真相,必须要足够权威的上级部门来彻查。那么对于这两种声音应该如何看待呢?我来讲一段唐朝的历史。
唐朝武则天时期,就在离西安不远的渭南,一位叫徐元庆的平民,在驿站刺杀了中央高级官员御史大夫赵师韫。原因是赵师韫在当地方官时,判决了徐元庆父亲死刑。徐元庆决议报仇,他想到政府官员出差巡视怎么都会经过驿站,于是在驿站当上了一名驿卒,并改名叫“驿家保”,暗暗潜伏下来。这一等,就是十几年,终于已经从地方官升为御史大夫的赵师韫经过徐元庆的驿站,被徐元庆杀害。


这一案件在朝野中都掀起了轩然大波。核心争论说白了还是“为父报仇,天经地义”和“刁民刺官,法情难容”的争论。最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大诗人陈子昂出来和了一摊稀泥,说这个徐元庆啊,杀了人,按照法律必须要处死;但是他的动机高尚,是为父报仇,符合我盛朝以孝治天下的指导思想,应该表彰。所以应该判处他死刑,再表彰他的做法,叫“既诛且旌”。当时朝廷上一看哎有道理,还是大诗人思维灵活,能够达到“礼”和“法”的统一。于是就按照陈子昂的办法来做,并且把他对此案的意见“编之于令,永为国典”。
但是百年之后,另外一位大文化人柳宗元把陈子昂和稀泥的办法驳斥的体无完肤。柳宗元在那篇大名鼎鼎的《驳复仇议》中,用两部分来论证这一案例:如果御史大夫当年判决徐元庆父亲死刑是有法可依、不是冤假错案,那么徐元庆所谓“为父报仇”也就站不住脚,甚至是以民刺官、大逆不道、犯上作乱、践踏法律,怎么可能要去表彰他呢,这以后让我们司法工作者还敢判人死刑么?
但如果徐元庆父亲是冤死,那他的行为就是义士,说明我们的官员有问题,我们的法律体制有问题。法律的权威没有得到维护,老百姓受到了冤屈,我们这些做臣子的应该感到羞愧,我们给老百姓道歉还来不及呢,怎么要杀他呢?(执事者宜有惭色,将谢之不暇,而又何诛焉?)
柳宗元这篇文章一针见血地指出了问题的根本——徐元庆父亲被判死刑究竟是不是冤案。这就是大思想家的水准啊。同时柳宗元还能提炼出一个非常非常有高度的观点:就是说如果徐元庆是义士(“守礼而行义者”),那么他就一定不是法律的敌人(“是必达理而闻道者”),那他做出了这样破坏法律的事情(“以王法为敌仇者”),说明我们的法律体系有问题啊,说明我们的执法者有问题啊(趋义者不知所向,违害者不知所立)!
结论就是,柳宗元也没有说徐元庆冤或不冤,因为年代久远他也没有更多的证据来判断,他仅仅是给出了两个可能性,根据不同的情况给出了不同的结论。而这种分析的原则就是那四个大字——实事求是。
柳宗元是真·法家,水平很高。“儒法大辩论”的时候,那些“封建名人”的祠堂、墓地都遭到了普遍的破坏,唯独柳宗元的祠堂被修缮一新。
毛主席有诗云:“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这个《封建论》的作者就是柳宗元。柳宗元是“永贞革新”的重要人物,其主旨是加强中央集权,限制藩镇势力。但是“永贞革新”在强大的反对力量面前失败了,柳宗元也被贬谪到了永州。“子厚”就是柳宗元的字,“文王”直指周文王,毛主席这句诗的意思是:你不要开历史的倒车,从加强中央集权的柳宗元开到搞分封制的周文王那里了。
莆田刑案真相如何,需要等一个权威的调查结果,我们且耐心“让子弹飞一会”。但有一点肯定的是,要想说服绝大多数人,继续让当地“自审自查”恐怕说不通,“莫从子厚返文王”这句话必须要重视。
第二本新书正在付费连载中:《资本囚笼》:结语——革命尽头(上);革命尽头(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