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地适宜的发展扶贫产业,
推动生态扶贫开发建设
毕节田野日记
朱慧 
学院:多伦多大学 经济/统计本科
“永远前行在路上,永远热爱着生活”
摘要:2015年10月21日,根据中共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在英国的提及的减贫计划,在10月底的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了在十三五时期进行脱贫攻坚战的目标任务,这是中华民族在全面步入小康社会路上重要的一步。其中,毕节试验区是脱贫攻坚战中有力的且富有意义的深重典型。为了更深入的了解到我国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取得的成效进展,我们鸥鹭学社一行人在毕节统一战线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对毕节进行了自发性的走访调研和工作决策的学习。三十多年来,统一战线坚持不间断的长期帮扶使得毕节在持续发展的道路上探索到了符合当地独特的喀斯特地貌的生态扶贫开发建设理念,有效的推动了减贫计划的进程,也为其他贫困地区的脱贫工作累计了丰富的经验。从过去的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76元到如今的11238元,家家户户都可以依靠因地适宜的生态农业试验区高效的保证每年的基本收入,脱贫摘帽。
01 毕节的地理环境以及所带来的发展问题
毕节位处“三沿地区”,即川、滇、黔三地交界处,是乌蒙山的腹地,贵州的“金三角”。这里遍布着被乌江、赤水河、和北盘江这三支贵州重要水系切割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峡谷,瀑布等得天独厚的壮丽自然风光。这样的奇特的地貌给贵州带来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也引起了大众对这片地区发展的广泛关注。然而,喀斯特地貌地表崎岖,十分贫瘠,和平原盆地相比,很难进行种植农业和大型片区的养殖业。在毕节,随处可见的苞米像是这个地方特有的绿化,甚至是峭壁陡坡上也都是人们种植的苞米。因为特殊的种植条件,并不是所有作物都能够在这里拥有很高的成活率,苞米是当地人民为数不多的种植选择。虽然苞米的成活率相对来说比较高,但是农民的可获利润是非常低的。这样的“苞米产业”很难带彻底的带领农民实现收入大幅增长,减贫脱贫的计划和目标。结合这样的地貌环境,寻找一条对于毕节发展具有高度可行性的道路尤为重要。
二、毕节可行性的生态发展产业
1. 葡萄产业拓宽了毕节市农民的致富路
赫章县六曲河镇天葡庄园是2018年中央统战部通过招商引资帮助毕节打造的适合喀斯特地貌地区发展的果园产业项目。整片果园分为两期,总共建设投入了859万,111个大棚,年产量高达六万斤。在18年建完以后,天葡庄园的项目受到多方领导的关心,也招揽了来自贵州大学的研究生前来进行精品水果的研发和种植。经过对六曲河镇的海拔,地貌,水质,以及土壤的研究,最后决定进行8个优质葡萄品种的投入种植。这里有很多市面上备受青睐的品种,比如夏黑,阳光玫瑰,金手指,甜蜜蓝宝石等等......在探索中,研究人员发现原先所担心的葡萄生长的“劣势”:高海拔和春干夏湿的地域气候反而变成了天葡庄园葡萄的最大优势。起初,种植在大棚里的葡萄苗早早的开始发芽,但是到后期葡萄的长势越来越慢,相较于其他地区的葡萄要多生长30~60天左右。每年的五月份,云南的葡萄都已经上市了,而天葡庄园的葡萄还在“悠闲自在”的享受阳光土壤的滋养。大约到了六月中下旬,六曲河镇的葡萄才会开始陆续的饱满的映入眼帘。正是因为这多出的几十天,使得这里的葡萄香气更加浓郁,更甜,更多汁。除了葡萄种植以外,天葡庄园还衍生出了一些“周边产品”,例如葡萄酒,葡萄醋,葡萄茶叶......如果葡萄精品水果售卖的行情不好时,出售相关的产品也可以作为百姓的收入的有力保障。贫困老百姓每年可以拿到5%的分红,外加日常的工资,土地和大棚的租赁收益。有了科学的研发和顺畅的销售渠道,六曲河镇的老百姓真真正正的走向了富裕的生活。
2. 大方县理化乡的猕猴桃种植基地是农工党中央参建的示范项目,项目期间当地成立了大方华林有限公司。
目前建成且已种植的产地约有1000多亩。基于理化乡的猕猴桃种植产业成效显著,老百姓受益,全县已经开启“猕猴桃特色县”的模式,有六万亩的土地上都种植着猕猴桃。其中还有中科院武汉植物园研发的全国独家授权的“金元”猕猴桃,黄肉黄心,外观看起来是短圆柱型。这些猕猴桃每年的产量高达两千吨,平均售卖价在15元一只,纯利润率在45%~50%之间,非常可观。大约在11月,这些猕猴桃就能上市了。大方华林公司的负责人告诉我们,他们具有较为成熟的销售渠道体系,分为线上线下两部分平台。线上他们拥有自己的天猫旗舰店,也曾经和电商商城合作过一段时间。线下也在和河马生鲜合作,因为供给量较少的原因,主要特供上海,武汉,以及深圳三个城市。每户农民在学习了猕猴桃的种植技术后可以分包四五十亩地,每人每月2000元的工资。年底销售结束以后,猕猴桃长势好、销售量高的农户可以获得额外每斤猕猴桃5分钱的分红。这样“公司+合作社+农户”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合作方式,带动了老百姓用双手创造勤劳财富的积极性。
3. 《安妮的花海》是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主题广播剧,剧里的描述的花海,就是赫章县铁匠乡中井村的港华鲜花基地。
2017年,港资企业港华公司响应政府“东西协作”的号召,经过多重的立标审批,在铁匠乡进行产业帮扶。起初的考察对于港华公司的安莉以及她的母亲陈女士来说并不容易,赫章县“地无三尺平,天无三日晴”,地形崎岖,天气多端,想要通过进行种蔬菜的种植发展产业,带领百姓走上致富路是不现实的。种植蔬菜除了缺少阳光,物流成本也较高,对于冷链也有一定的要求。港华公司是在“花城”广州成立的,并且赫章县位处“三沿地区”,靠着全亚洲最大的鲜花市场云南,这激发起了母女二人对于鲜花种植扶贫的想法。几十次的鲜花品种试验,到品种确定和最后的育苗,原先种植土豆苞米的地,如今都开满了鲜花。老百姓把自家的大棚租赁给港华公司,每个大棚的租金是700元,另外他们还在这片基地务工,学习鲜花种植和养殖的技术,每一年村集体和老百姓能得到100万的分红。每日工作八个半小时,加班有额外的工资补贴。按照这样的工作时间,他们不需要从早到晚呆在田地里务农,有了自己的时间照顾家里的老人小孩。基地里好些员工已经在今年盖起了两层的小洋房,生活富裕了不少。周巧就是鲜花基地脱贫摘帽的典型例子。原先的她在外务工,和家人分居两地,家中老人空巢孩子留守,心中总是悬有一丝牵挂。2018年6月,她回归家乡,来到港华鲜花基地工作,勤恳的学习育苗种花的知识,仅仅过了两个月就离开了脱贫的名单。至此之后,她的丈夫、公婆、舅舅都在基地工作,全家人加起来月收入也有一万多,比起原先在外务工实质赚的要多许多,家中也盖起了洋房,还能享受和家人在一起的天伦之乐。往后,毕节会有越来越多像周巧一样受到因地制宜的产业红利而脱贫的人。
4. 朱昌镇双堰社区的可视化智能养鸡产业是科技和生态农业养殖结合的优秀示范。
养鸡场依山而建,利用原生态的自然环境,打造了一个纯天然的“养鸡胜地”。几座外表平平无奇的鸡舍呈一条线状均匀的分布在山里,走进去却“别有洞天”。一个根据鸡睡觉习性的智能的鸡架立在鸡舍里,可以准确的筛选出鸡群里的“种子选手”,帮助提升鸡群质量。在每一个鸡舍里都装有监控,可以实时观察鸡群的生活情况。此外,每一只鸡的脚上都有NFC的脚环,顾客可以通过手机APP从鸡苗开始监测鸡的饮食,生长环境等等,做到每一只鸡都绝对安全,让顾客吃的放心。人们可以直接在家通过手机APP进行购买,每一只鸡大约在198元,因为通过鸡架的筛选,这儿鸡的大小都相差无几。山上路边长得好些玉米,就是鸡的主食,山里自然生长的中草药也是鸡群的“小零食”。处在自然生态环境中的鸡比圈养的鸡肉质更加鲜嫩,每日在山中“飞上窜下”地运动,自身抵抗力也非常的强,不需要使用药剂帮助鸡群抵御疾病。正因如此,双堰社区的鸡更适合孕妇,病人,老人和小孩食用。基地每年的利润中,10%分红给社区管理人的管理投入、30%作为社区合作社风险金及发展资金、60%作为作为贫困户分红资金。有了这些分红资金,当地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5. 夏天是小龙虾火爆上市的季节,大方县羊场镇“乌蒙山泉小龙虾”养殖基地也迎来了丰收。
利用独特的四面为山,中间泉水的地理环境,羊场镇的小龙虾有了一个天然的养殖场。整片养殖场的水域占地面积大约有100亩,5片水域。这儿的山泉水pH值在7.5~8.5之间,养殖出来的鱼虾肉质非常鲜嫩可口。大概是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基地的小龙虾个个都生龙活虎,精神的很。一般来说,四个月左右这些龙虾就可以进行一次繁殖,每次繁殖可以达到几百只一窝,产量很客观。基地采用了“村集体专业合作社+企业+农户”的村社一体化经营模式,有184户月570名群众入股。每年小龙虾的养殖利润大概在五十万左右,每年就算行情不佳百姓也可以拿到约20万的保底分红。在养殖场工作的员工一个月也能拿到每个月约三千月的工资。天然的养殖场和合适的产业相结合,也能为百姓带来收入的红利。
编辑:朱慧
排版:柳馨然
  - END-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