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做投资的时候,我曾有幸和一家制造业的技术专家,一位老师傅座谈。

老师傅跟我讲,有些徒弟啊总是图快,打磨的零部件就老是返工。
返工一次耽误的工时,可比自己之前节约下来的时间,要多太多了。
所以他带学徒,说得最多的就是一定要慢,尽量不要返工。
只要你不返工,快起来只是时间问题。
这也是我一直秉承的理念。
我带团队,做管理者,最害怕的不是员工太笨,而是员工太聪明。
笨不要紧,管理者多教一教,耐心一点,进步虽然慢,总归是有的。
就怕有些孩子太聪明了。
真的,我话刚说出口,他就知道你想表达什么;
我眼神稍微有变化,他就知道我的心情。
这听起来当然很好,少了很多沟通成本。
但是,人一聪明,就容易高估自己,喜欢走“快速”的路。
一个岗位,你再聪明利索,也得先干个半年一年的吧。
坦白讲,现在都是脑力工作者,真正花了心思,领导同事咋会看不出来。
手头事做漂亮,有的是重要岗位等着你。
但总有人觉得,还不够快。
手头的活儿他嫌累嫌苦嫌枯燥,钻不进去,成长就慢。
眼睛只盯着所谓“关键岗位”,心很大但能力跟不上。
要不然,就是干脆放弃追求,想“快速”变现了。
于是有人滥报发票,被公司发现后降职。
有人入职才几个月,就敢拿供应商好处,不到一年就被开除。
甚至还有人,在项目上和分包商勾结,金额巨大被审计出来,吃了官司。
刚才老师傅说,最怕的就是返工。
打个比方,我们每一个人,也是一个零部件,或者一个艺术品,那么谁在打磨呢,是我们自己。
那些被降职的,被开除的,被关进去的,可不都是为了贪图一个“快”字,结果返工的吗?
别说我身边了。
就说新闻里那些呼风唤雨的人物,他们可比我们聪明吧。
为了一个“快”字,把自己的事业、人生搭进去,不得不“返工”的,那就太多了。
普通人不会犯大人物才会犯的错误,只不过是因为,他们没这个机会罢了。
但是,照样在不停“返工”。
我经常接到粉丝的电话咨询,他们会讲自己如何陷入困境,有些时候,我都忍不住替他们惋惜,痛心:
你当初为什么要这样啊?
答案惊人的一致。
为了面前看得到的好处,为了避开本来可以成为成长契机的挑战……他们总是选了“快速”路来走。
嘴上长期主义,心头比猴还急,这样的人生怎么可能不“返工”呢?
所以说,拿“长期主义”来打嘴炮,是许多普通人奋斗的一大误区。
关于长期主义,我很欣赏段永平说过的一段话。
“你比方说开车上班,谁会说开快点,撞死算了,对不对?
家人都是跟你说,开慢点注意安全,他没有担心你去不到那个地方。
但是呢,很多媒体啊、老百姓、甚至是很多企业都是这种心态。
大家鼓励的都是开快,宣传的也都是开快,说开快点撞死拉倒没关系。
哪有这样做的呢?”
还有刘德华也说过一句话,“我很笨的”。
承认自己笨,不聪明,才愿意慢下来,踏踏实实、心甘情愿去做正确的事。
先做正确的事,我们讨论如何正确的做事,才有意义。
刚才提到粉丝咨询,其实不瞒大家,我粉丝群的福利之一:
就是可以向我电话咨询各类职场问题,而且免费。
每个咨询电话通常一小时,有时候一天两个,大多时候一天一个,我陆陆续续也接了100多个电话了。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
我说,因为我要慢下来。
为啥呢?
我之前跑得太快了点。
很多老粉都知道,我虽然来自小地方,却是在北京读“双一流”大学,然后硕士毕业去了世界五百强,接着进入投资界,转身再去上市公司做管理。
第一份工作,是10多年前的月薪5500。
这一路涨涨涨,那些月薪只有一两万,八九千,甚至四五千的职场人,我离他们太远太远了。
现在,我要写好职场文,帮助到人家,我怎么可以不去了解他们,只在文章里描绘海市蜃楼呢?
咨询电话,就是了解他们最好的方式。
费时费力,却是必须。
我还有一个小小的野心,就是在职场领域,成为中文互联网上最能帮到职场人的写作者,至少是之一吧。
100多个电话不过是基础。
不够,远远不够。
我希望我做的每一件事,都是在正确的方向上,所以随时提醒自己,慢一点,再慢一点。
毕竟人生只有一次,任何成绩都来之不易。
慢一点稳一点,避免返工,才是对自己负责的态度。
✏️来源:格总在人间潜伏在职场的卧底,告诉你所有职场秘密,解决你成长的各类难题。本文首发公众号:格总在人间(ID:I-Gargamel),转载请联系授权。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