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有我最喜欢吃的糖炒栗子、柚子和大闸蟹的秋天,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一大半已经过去了。
回顾今年,我的大事件之一就是规律拍摄短视频,入驻抖音了。
早在三年前,我的团队小伙伴兔子就已经鼓励我做这件事了。但我一直拖一直拖,骨子里还是不认为自己适合视频,面对镜头就紧张尴尬,没有任何视频语言节奏。

今年年头一冲动就干了,没想到这一干就坚持下来了,也出了好几条播放量超过百万的小爆款。
而对我来说,更加有意义的是,在做自己一开始并不喜欢也不擅长的事情过程中,我又一次感受到“接纳自己”的力量。
想把这个心路历程和你们分享。
1
“演别人”到“做自己”
年初刚刚入驻抖音,合作的团队就和我说,抖音日活很高,基本上就像是个即时的大样本数据调研库。
这也就意味着,那些已经是爆款的视频,不管形式还是选题,就是已经被验证过,是受众喜欢的。

基于这个逻辑,我最初尝试了好多形式,比如A B角色的互相演;上海普通话“刻薄”演绎;怼脸拍快速说,等等。
说实话,那段时间我挺痛苦的,这些所有的形式都和我本身的性格差太多了。

而每一条视频都在反馈我各方面的不足:语言节奏差;感染力弱;脸部表情不到位;面对镜头尴尬;口条不顺......
视频这个领域我不专业,我相信专业人士的意见。而且,我又是那种下定决心做事就不惜力的人。

于是,那时我花了很多时间练习,看别人的视频,模仿别人的演绎,不断地向导演请教。
我在看视频回放,一脸愁容啊,哈哈哈👇
三个月过去了,数据反馈一直不好,尽管团队一直在鼓励我。但我明白,所有的结果不好,还是因为我这个“达人素质”不够好。
这样感觉挺折磨人的,因为好几次我都出现了自我怀疑,心里时不时会问,是不是自己真的就不行?也许一开始进入短视频这件事就是错误的。

与此同时,我又不敢把这样的心理表现出来,毕竟整个团队全力以赴地为了我,已经投入了三个月的时间。

你们知道那种感受吗?就是心里已经一点点在放弃了,外在还在让自己提着一口气努力坚持。

现在回顾当时,我更加确定一点,人是无法欺骗自己的,如果内心不确定了,其实很多外在表现都会失真,哪怕你自己都觉得自己“装”得很认真。
后来上个团队合作期限到了,机缘巧合换了一个团队。
那时候,我内心差不多已经要放弃了,因为我预见到,可能还是一样的要求、流程再来一遍。
以至于第一次和新导演拍摄的时候,我都没意识到自己全程都是皱着眉头的(估计真的是本能反抗吧)。

第二次拍摄时,新导演就和我说,我们先不拍吧,聊聊天。然后他就问我很多育儿问题,我就一一即兴回答。

后来才知道,镜头一直没有关,然后有一条这样聊天的视频,竟然突破了300多万的播放量。
就是下面这条,也搬运到了视频号👇
那天上线后,看着数据刷刷往上涨,我其实没有一丝开心,反而有点困惑,怎么会这样呢?这不就是我的本色表现,这些不都是不够好的地方?
我问过导演,他的回复是,爆款视频总能总结一条万能公式,但最关键的是,讲述者本身的状态。
你讲的时候自己先舒服,自己先确定,自己特别想分享,那么大家才能自然听下去,听进去。
后来你们会发现,我就一直用这样的聊天方式开始拍视频了。当然,数据有高有低,但有一点是确认了,我慢慢不排斥拍视频了。

我发现,按照自己的节奏分享我的育儿观,这件事本身就是我喜欢做的,就是我在这个公号已经坚持6年的动力所在,只不过现在换到了屏幕前而已。

这是我第一个阶段心路历程的转变,其实道理不复杂,就是我们育儿经常提到的,先让孩子安全舒服,他们才能有进步成长的动力。
可是,一直以为清醒的自己,踏入一个新领域后,也出现了这样一段“岔路”,更让我认识到,这个世界上,最难的也是最珍贵的,就是可以做自己。
这也是我想写出来和你们分享的原因。

2
真接纳,还是假接纳?
你们看到这,也许会说,这就是自我接纳,老生常谈了。按照这样的逻辑,是不是每个人躺平,就能自然而然“成功”了呢?不是“做自己”吗?
说实话,这个问题也是我当时思考的。
那段时间,我天天盯着导演问,聊天、即兴输出,我知道了,这些都是我本来就能做到的。那么下一步是什么呢?我还需要提高的是什么呢?

导演其实很长一段时间都没给我提任何要求,只不过在不拍摄的时候会和我分享各种各样的短视频,基本上都和育儿无关。但会和我讨论,哪里好,哪里不好。

当时的我是不理解的,因为我只想关注“自己如何提高”,可是每次提问,都得不到答案。
直到最近,导演才开始对我提了新的要求,非常具体的,我哪里需要提高的要求。
最近的几次拍摄,不出意料我仍然达不到要求。

但有意思的是,和最开始做不到的心态完全不同了,我没有自我否定,我也不会发生怀疑。
我非常笃定地认为,这就是我需要提高的,只不过我暂时做不到,我需要时间。
这个心路历程的转变,让我对于“自我接纳”有了新的认识。

我们很多时候,不管对自己,还是对孩子,谈到“自我接纳”,其实立马就到了下一步,“那么可以如何改变,什么时候可以变好”。

大部分时候,我们以为的“自我接纳”,其实还是变相地压抑、控制和逃避。
因为我要“接纳”,所以我不可以有面对孩子发脾气时,自己也发怒的情绪;
因为我要“接纳”,所以我试图让自己不要对自己做不好而感到失望难过;
因为我要“接纳”,所以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怎么做才能更好。
这些都不是“自我接纳”,那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接纳”?

就是允许,允许这样的状态存在,允许自己因为这样的状态存在而产生的一系列情绪。

不带评判、不要解决,就是允许。

就像我后来拍摄的三个月,我明明知道标准在哪里,我仍然按照自己舒服的、本色的状态去拍摄。
但当我真的允许后,我就没了预期和现实失落的来回拧巴,不会有焦虑和压力,反而能够更好地看自己、了解自己。
这时候,我就发现了,自己很多面对镜头的局促拘谨,已经不仅仅是技巧的问题,而是关于我的成长经历,关于我如何看待自己。
我今天拍摄又尴尬了?

以前我想的是,我怎么可以克服尴尬(现实往往都克服不了)

现在我思考的是,我为什么尴尬了呢?(原来那是存在我潜意识里的一些东西)
虽然没有和任何人分享过,但经过这三个月,我真正地对自己更了解了。这也是为什么,当导演再次提出新要求时,我的状态是笃定的。

回到育儿也一样,如果我们每次打着接纳的名义,其实想解决的还是表面症状,大部分情况下,我们都会失望的。
因为潜意识里会有“我都接纳了,我都用了这些方法,为什么还是没改变“的焦灼。

但如果我们真的全然接纳,我们就不会去关心表面症状,因为我们是真的“接纳“了。
我们就能更加主动观察,积极行动,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真正去解决和帮助他的需求。
这样的行为看似细微差异,效果却是千差万别。
3
减少内在冲突
说到这,也许你们还会问,那真正接纳了,会不会还是停留在原地呢?
其实并不会,因为当我们越不接纳,我们越会批判自己,越会制造内在冲突。内耗一增加,我们反而没有能量前进,只会卡在“原本的状态”。
而真的允许自己“原本状态”存在后,内耗就没了。能量增加后,我们反而会有力量打开自己,主动前进。

这就是两者最大的区别。
最近大半年的一段亲身感悟,希望我们都能做自己做得很自在,从而可以更好地接纳别人,改善关系。

充满爱的内心,自然就有能力去改变自己、影响他人。
大J叨叨叨
写下这篇自己挺感概的,一路走来已经六年了。自己本身是个很慢热的人,但现在越来越打开,越来越愿意和你们分享自己的故事。
以前总觉得“自己的故事”对你们是打扰,和你们无关。而如今,每次发生了什么,第一反应就是,如果你们也在就好了。那我回头和你们分享。
这种感觉,我现在想到,仍然会嘴角上扬。谢谢你们,我的云闺蜜们
觉得文章有启发
记得点赞鼓励👇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