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许多企业单位在招聘的时候,都会将“第一学历”列入考察标准,这无疑加重了就业市场的“学历歧视”现象。

近期,一名自称达到保研标准的大四学生发帖称“无法相信北大会有这么差的师资”。其列出的一名北大数学学院博导硕士毕业于地方院校湘潭大学,这名学生据此称“招的老师水平不如深圳中学”、“希望北大能整顿下师资”等。
博导因没毕业于名校遭“嫌弃”
红网评论文章提到,被“质疑”的教授叫胡俊,从北大数学学院官网来看,显示其硕士毕业于湘潭大学数学系
,博士就读于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从胡俊教授硕士毕业院校来看,湘潭大学确实并非211、更非985,然而该同学仅凭这一点,便能断言胡俊教授的水平不行吗?

据公开信息,胡教授发表相关领域的论文50余篇,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中国计算数学届最高奖项冯康科学计算奖得主,还是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奖学金的洪堡学者,现任三个国际期刊的编委和北京计算数学学会秘书长。一个同时拥有杰青、洪堡学者和冯康计算奖这3大名头的学者,足以敲开全国所有大学的大门并被奉为座上宾。
其硕士毕业学校湘潭大学,也并非“名不见经传”,其数学院小有名声,有计算湘军的美誉。
该院数学学科在全国双一流大学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评估结果中为B+。
该院毕业生里还有2人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9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再者,这位教授在上世纪90年代年考上湘潭大学,而当时我国的高考录取率(包括本科、专科)仅有百分之四十左右,而2020年,我国高考录取率已经在2020年高达80%左右,个别省份甚至达到90%以上。

教育部曾回应
没有“第一学历”这个概念
此前,教育部针对网友提问“请问专升本(非成人高招专升本)毕业后的第一学历是专科还是本科?”进行答复称:
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相关政策及文件中没有使用“第一学历”这个概念。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个人获得的最高或最后的学历。
值得注意的是,这并不是教育部首次回应“第一学历”问题。早在7年前,教育部就曾对“第一学历”的问题做过回应。
2014年8月,教育部在答复“我高中毕业后参军,在部队考上中专军校成为干部,请问我的第一学历是高中还是中专”的提问中回复:学历是指人们在教育机构中接受科学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的学习经历,我们在管理过程中所说“学历”通常指的是最高或最后的学历,没有使用“第一学历”概念。如果一定要强调“第一学历”,小学、中学也是学历。
新华日报评论文章称,“第一学历”光鲜,就一定优秀吗?未必。高考分数只能代表学生在高考选拔中的水平,经过三年或四年的学习,他们的能力发展得怎么样,不完全取决于学校的牌子,而是一个动态的结果。事实上,“第一学历”崇拜的罪魁祸首,就是一些用人单位,在人力资源供大于需的“买方市场”,人为设置门槛、抬高选人标尺,导致“第一学历”论甚嚣尘上。这实际上是一种学历上的“出身论”“血统论”。
在社会发展进程中,并非所有成就斐然者都有光鲜的“第一学历”。仅就学术能力起决定性作用的科研领域而言,不少两院院士的“第一学历”都不耀眼。现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中科院院士陈竺,“第一学历”仅为中专;中科院院士、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沈树忠在浙江煤炭工业学校取得“第一学历”;在疫情防控中为人所知的中疾控主任高福院士,其本科毕业于山西农业大学,这所院校并未入选人们熟悉的“双一流”“985”或“211”。
放眼世界,科研人才的发展潜力也并不与“第一学历”深度绑定。盘点诺贝尔奖得主的名单,不难发现,获奖者的“第一学历”和“出身”多种多样。《泰晤士高等教育》曾发文分析2020年诺贝尔奖自然科学类奖项8位获奖者的本科学历,发现只有一位本科毕业于牛津剑桥或常春藤联盟这一类全球顶尖高校,多位获奖者的“第一学历”是在新兴院校、小型大学或文理学院取得的。
编辑|孙志成 易启江 杜恒峰
校对|卢祥勇
封面图来源:每经记者 兰素英 摄

每日经济新闻综合中国青年报、新华社、澎湃新闻
德尔塔毒株全球大流行,点击下方图片或扫描下方二维码,查看最新疫情数据↓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