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一结束,两件大事就如期而至。
监管部门重锤出击,果敢出台处罚决定;
审核部门火速出手,终止圈钱上市申请。
虽然部门不同,但是都反映了维护市场公平、打击资本寡头、致力于「共同富裕」的国家意志。
别着急,我们一件件来梳理。
1
从2021年4月份,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决定对美团公司进行立案调查以来,时间已经过去了6个月。

水面风浪平静,毫无波澜。
水下波涛汹涌,紧锣密鼓。

昨天,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美团在中国境内网络餐饮外卖平台服务市场滥用市场支配地位行为的调查,初步结案,并向全社会公布了长达23页的调查结案文档:
http://www.samr.gov.cn/xw/zj/202110/t20211008_335364.html
在一字一句地通读完了23页的文档之后,瞬间浮上我们心头的感慨念头便是: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
1、责令美团停止逼迫商家「二选一」违法行为;
2、全额退还独家合作保证金12.89亿元;
3、处以其2020年中国境内销售额1147.48亿元3%的罚款,计34.42亿元;
4、发出《行政指导书》,要求美团围绕完善平台佣金收费机制和算法规则、维护平台内中小餐饮商家合法利益、加强外卖骑手合法权益保护等进行全面整改,并连续三年向市场监管总局提交自查合规报告。
什么是逼迫商家「二选一」选边站队的行为?
简单地说,通过技术、费率的种种形式,逼迫商家们选择在美团平台上线,从竞争对手平台下线,使得美团可以独占优质的下游商户,使得互联网消费者离开其他对手的App,只蜂拥而去美团App。
同行竞争对手,主要是「饿了么」,但是也包括卖身之前的「百度外卖」,以及阿里巴巴旗下没有外卖业务却有到店消费业务的「口碑」,等。
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消费者们误以为这是餐饮、酒店等商家们自发、自愿的选择,从而聚拢到美团App,使得美团可以在短时间内,分别做大商家端、用户端的市场地盘。

并且,这还会让消费者误以为,竞争对手们的口碑不够好,使得商家们都不愿意来,从而造成对同行声誉的间接伤害。
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公告的文档中,我们能够一清二楚地看到,美团多管齐下的,全方位对商家围追堵截,以达成一家独大的垄断目的:

对非独家合作的商家,设置了普遍高于独家合作商家5—7%的佣金费率,收取更高的保底佣金;
针对非独家合作商家,设置不合理的签约排队时间,甚至不签独家合作协议就不予上线;
开发了大数据监测和分析系统,自动监测平台内商家上线竞争平台的情况;自动实施搜索降权、取消优惠活动等处罚;对一线业务人员签订独家协议完成率和履约率进行实时监测、统计和分析等;
签订独家协议时,要求商家缴纳数百到数千元不等的保证金,并规定美团有权扣除保证金:163万商家,被迫缴纳的保证金金额累计12.89亿元。
2020年疫情来临时,本来就不堪重负的广东省餐饮行业,绝大多数商家已经面临生死一线了,协会被迫公开发出对美团平台的控诉信。
控诉信,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中小商家们多年被不公平的、一刀切的平台压迫行为,逼得濒临倒闭,发出的最后一声怒吼。
监管部门的处罚,做到了有法可依,确实大快人心,但是我依然觉得意犹未尽!
客观地说,罚款金额34.42亿元,远远低于了全社会之前的预期。
甚至可以说,这点金额,对美团而言,算是利空出尽是利好了。
这两天,美团的股票,在港股市场的价格走势也比较强势,仿佛已经提前感知到了。
意犹未尽之处,至少有以下几点。
第一,
罚款金额是上一年销售额3%的比例,比之前阿里巴巴被罚款金额是上年销售额4%的比例,低了。
监管层可能认为,美团强制要求商家二选一站队的行为,严重程度低于阿里巴巴。

实际上,电商行业的市场格局,远远比外卖、到店餐饮行业的格局,要多元而分散,比如:京东、拼多多、唯品会、微信小程序商家,都始终在和淘宝、天猫竞争。
但是,最近3年来,美团面对的对手,只有一个日渐式微的饿了么
在这个行业再强迫商家二选一,只会加速寡头垄断的趋势,妨碍竞争的严重程度会更高。
第二,强迫商家缴纳「独家合作保证金」,侵占实体商家们捉襟见肘的现金流还不支付利息,不能仅仅退还了事,至少要支付利息,并承担额外的罚款。
美团占着12.89亿元,放在账上,按照每年3%的存款利率来计算,可以获利接近4000万元。

对于不差钱的美团来讲,也许觉得这不是什么大钱,但是对商家们而言,却如泰山一样沉重。
因为对中小实体商家而言,现金流就是生命线。
美团仅仅为了强迫商家站队,就无限制地压着商家的现金不归还,很有可能就让那些微薄利润的商家们,安全垫被撤走,游走在倒闭和生存的生死一线上。
所以,占着
「独家合作保证金」
不放,对整个行业来讲,造成的恶劣影响程度,绝对不仅仅是数字这么简单,更有很多无形的后果,不能不评估。

第三,计算罚款时,
如果根据违法的年数来计算每年的罚款金额,比一次性只计算一年销售额作为罚款基数,会更让人信服。
如果美团只在2020年强迫商家二选一站队,那么3%销售额的罚款额度,是恰当的。

但是,如果美团从2018年就开始,持续了3年零4个月,不断地强迫裹挟越来越多的商家到它家的平台,不能到对手的平台上开店,所获得市场占有率、竞争优势,又岂是1年违法行为能够相提并论的?
一家寡头企业,其违法行为要承担的后果,必须和所有年份的违法行为中获利的程度,相匹配。

假如美团的类似行为,没有被发现,或者隐藏得非常好,持续了10年时间,导致成为一家独大的局面,难道只缴纳1年销售额3%的罚款,就可以一笔勾销吗?
第四,对于仍然采用向市场补贴、让利的方式野蛮抢占市场、处于成长期的公司而言,罚款金额不能简单基于销售额,不能采用和成熟性公司一样的策略。
这就如同于给上市公司估值。资本市场对于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估值,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方式。

尤其是对于尚未盈利的公司,如果采用基于财务指标的市盈率(P/E)方法,而公司依然处于亏损状态,难道就没有给股票估值吗?
不会的。
市场会详细考察公司的营业收入、平台成交额(GMV)、活跃用户数、活跃商家数等各种不同的指标,综合进行估值。
所以,对于美团这种疯狂扩张新业务(打车、社区团购)的公司而言,无论是公司内部,还是资本市场,关注最高的根本不是销售额指标,而是平台成交额(GMV)、市场占有率、活跃用户数、活跃商家数。
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公司
公司,也会有意地降低收入,从而笼络更大的市场地盘。

它未来的发展潜力,根本不是当前阶段的销售额能够预示的。更一针见血地说,它们从强迫商家二选一、加速垄断的违法行为中获得的利益,还没有完全体现到当期的销售额中,而是留待以后天下一统之后,再加速变现。
所以,对成熟期的阿里巴巴的罚款,可以基于上一年的销售额来计算;
但是,
对于高速成长的其他公司而言,应该采用更科学的方式,比如:基于平台交易额、未来成熟以后稳定的毛利率,计算预期中的销售额。
当然, 由于我国对于互联网公司涉嫌垄断行为的立法,尚未健全,没有建立对垄断行为获利程度的科学评估模型,所以只能说,当前的罚款,在目前阶段的法律框架下,是暂时合适的。

我们期待国家,未来继续完善《反垄断法》,进一步加大对垄断行为的定性、定量评估模型,更好地站到消费者、市场参与主体、灵活就业人员一边,和互联网寡头企业博弈下去。
2
美团收到的罚款金额,低于资本市场的预期,短期来看,利空出尽是利好。

但是,对于「联想」,以及台前的杨元庆、幕后的柳传志而言,这个周末就笑不出来了。
虽然「联想集团」和「联想控股」,早就在香港市场融资上市多年了,但是随着国内A股科创板的鸣金开锣,越来越多具备科技、创新含量的半导体、芯片、生物医药、高端制造等行业的公司,纷纷IPO上市,融到了钱,发行了股票。
于是,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联想集团」一改之前反复强调的国际化企业的定位,突然想起来,自己也可以回到国内A股市场来,进行二次上市,募集资金100亿元。
9月30日,也就是国庆假期前最后一个工作日,上交所网站披露,联想集团有限公司科创板上市申请,为「已受理」状态。
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10月8日,上交所发布公告称,决定终止对联想集团公开发行存托凭证并在科创板上市的审核!

当然,官方公告中说,终止的原因是联想集团和保荐机构申请撤回导致的。
但是,只要向任何一个在投行业工作的人,尤其是负责科创板IPO的业内人士打听一下便知,这是审核部门已经事实上决定不再受理后,提前通知公司和保荐机构主动撤回,以便双方在台面上的说辞过得去。
所以,
联想集团,创下了科创板,甚至是A股有史以来,从提交IPO申请,到被终止的光速记录!
要探寻联想集团被终止上市的真正原因,我们既可以从财务报表上,探寻到真相,更能从宏大的政治风向中,领悟真章。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科创板主要服务于符合国家战略、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市场认可度高的科技创新型企业。
联想集团在招股书中显示,近3年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分别为 2.98%、3.27%和2.92%,三年累计研发投入为337.58亿元。
不满足研发投入占营收比例达5%以上的要求,且其研发投入比例明显低于科创板公司的平均值。
社会上经常有人把联想和华为进行比较,以为它们都成立30多年了。
华为2020年研发投入高达1418亿元,占营收比例为15.9%,研发金额近乎于是「联想集团」的10倍,研发投入比例超过5倍。
「联想集团」的核心技术基本依靠采购,招股书显示,原材料包括处理器及芯片、内存及存储器、显示器、软件等,2020/21财年的采购金额为2153.32 亿元,超过当年公司营收(607.42亿元)2倍多。
看起来,它更像是一家技术含量不高的组装厂而已。
这能符合国家鼓励科技、创新的战略方向吗?

联想集团发展这么多年了,真的还需要到股市里来圈钱100亿,才能发展得下去吗?
2020-2021财年,27名高管人员(董事、高级管理人员及核心技术人员),在公司领取的税前年度薪酬为9.33亿元,人均3455万元。
作为CEO,杨元庆去年拿到的薪酬总包为2616万美元,约为1.68亿元人民币。其中,薪金为130万美元,酌情奖金为585.5万美元,长期激励奖励为1844.8万美元,退休金计划供款13.7万美元,其他福利42.5万美元。
还有2人比杨元庆更高。有一位董监高人员,2021年酬金为3037万美元或更多,合人民币约为1.95亿元;另一位董监高人员,为2870万美元或更多,合人民币1.84亿元。
作为外部的独立董事,联想集团对杨澜的待遇也非常丰厚,2020年5月才成为独立董事的前主持人,她获得的年度董事酬金为33万美元(约234万元人民币),包括现金10万美元及价值23万美元的股权权益。
已经从名义上不参与公司经营的柳传志老爷子,作为「联想集团」的名誉董事长,年薪是7603.50万元!
如果加上在「联想控股」的年薪,就上亿元了。
要知道的是,招股书中公布的待遇,仅仅是原始持股之外的待遇。
他们通过自己名义上的持股,以及员工持股计划平台背后的持股,折算成的资产,又有多少呢?
我们不反对上市公司创始团队成为亿万富豪,事实上,让敢于创业、创新的企业家,财务自由、富可敌国,也是市场经济国家鼓励的方向。

但是,有一条最起码的社会治理精神:企业家们的身价,必须绝大部分通过持有的股份,让资本市场合理定价之后产生。
如果企业家经营不善,股价暴跌,持有再多的股份,身价也上不去。
如果企业家经营得当,股票价格上涨,不仅自身身价暴涨,投资了它们股票的中小股东,上下游合作伙伴,甚至是全社会,都能同步受益。
但是,如果企业家和高管人员的身家,不通过股票价格上涨来实现,而是想尽心思,让公司给自己发放远远超过上市公司创始人平均的现金年薪,这合适吗?
这是否说明,某些公司,挖空心思IPO的目的,不是打算融资让公司发展,而是圈钱进入企业家、高管人员自己的腰包?
难不成,要让国家殚精竭虑设立的科创板,成为提款机吗?

这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共同富裕的时代精神吗?
所以,无论是「联想集团」识趣主动申请,还是审核部门实质终止,这都是我们每一个中小投资者,乐于见到的结果。
当然,我们无法猜测,仅仅一个工作日就终止,背后是否有更多的原因。
在结果出来之前,无论是围绕美团,还是围绕联想、滴滴,社会上流传着很多阴谋论,总是想把正常的市场监管,理解成为各种阴谋论。
事到如今,所有人都可以看到,在公平、公正、公开的处罚决定面前,在阳光下,所有的阴谋论,都烟消云散了。
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无论是监管层防范互联网寡头企业们「无序扩张」行为,还是终止既不科也不创的老迈公司再度到资本市场来圈钱,背后都反映了国家是在实实在在地维护消费者、中小商家、外卖物流人员等市场参与主体,以及中小投资者的全局利益。
这才是一盘大棋。
走向共同富裕的大棋。

打赏

郑重提醒
因最近微信公众平台文章推送规则改了,很多小伙伴反馈没有及时看到更新的文章,根据最新规则,建议如下:多点击阅读不同文章,成为“常读”用户;或看完文章常点右下角的“在看”。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