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巴赞是法国战后现代电影理论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法国影迷的精神之父”“新浪潮电影之父”“电影的亚里士多德”。
1941 年,巴赞在毕业时的教师资格考试中落榜,迫于生活,他进入皮埃尔·艾美·图夏尔创建的文学沙龙工作,并在那里创建了他的第一个电影俱乐部。在邀请《精神》杂志的影评人罗杰·里纳尔为俱乐部做讲座的过程中,他结识了里纳尔。正是通过里纳尔和他的影评专栏,巴赞才开始了解电影。
彼时正值二战爆发,身边好友接连参战,唯独他自己留下来继续学业,由此心生的自责与无力使巴赞深受打击。但里纳尔的出现使得两人得以通过电影缓解战争的压抑,巴赞不仅学会了电影保存和放映技术,还在两人无话不谈的畅聊中培养出了出色的即兴讨论能力,电影知识更是从无到有。
接着,他先后到德国、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等地参与创建电影俱乐部并做讲座。同时,他开始为《法国银幕》《精神》等多部杂志撰写文章,并着手准备个人的电影理论著作。在此期间,巴赞成为了青年电影协会的组织者。
1951 年,安德烈·巴赞创办并主编了至今仍是世界权威的电影杂志《电影手册》。杂志大力推行“作者论”,先声夺人,成为了“新浪潮”的先导。然而巴赞英年早逝,未能亲自经历战后西方法国新浪潮电影时代的崛起。
揭开了“新浪潮”篇章的特吕弗导演电影 《四百击》海报

《电影手册》的编辑部由法国电影新浪潮的代表人物弗朗索瓦·特吕弗、克劳德·夏布洛尔、让·吕克·戈达尔等人组成,正是在这些具有实践精神的电影作者的带领下,巴赞的电影理论才没有仅仅停留在杂志里,而是都被积极投入了实践中,为电影带来了真实美学的新气息
弗朗索瓦·特吕弗在剧组

除《电影手册》外,巴赞还为我们留下了他在 1940 年代到 1950 年代发表的一系列论文的选集:《电影是什么?》,这套选集已成为了电影理论史上的经典著作。作者在评论中广泛涉及了电影美学、电影社会学、心理学、电影现实主义流派等方面问题,系统地表述了作者对电影本性的照相本体论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战后西方现代哲学思潮的影响,形成了与传统的电影蒙太奇理论不同的独自的理论体系,对西方当代电影有着重大影响。
《电影是什么?》

[法] 安德烈·巴赞 著 崔君衍 译
商务印书馆
2017-9
巴赞的文字充满智慧、敏感和洞见,他以蒙田式的散文表达思想方法,有着“即使一个读者不会像巴赞那样对电影有着哲学式的思考,也完全会被巴赞对一部电影的个案解读而迷倒”的效果,无愧“精神之父”的称号。
点击关注「单向历·视频号」

继续阅读
阅读原文